韓信最得勢的時候,為什麼不肯背叛劉邦,三分天下

2022-01-17 09:48:44 字數 5227 閱讀 3463

1樓:國史通論

可以說,在垓下之戰前夕,韓信掌握著當時天下最精銳的部隊,此時曾經有兩謀士分別勸他背叛劉邦,三分天下,但是他都拒絕了。這真的是因為韓信不願出賣劉邦的愛,怕背上良心的債嗎?並不盡然。

項羽畫像

韓信背水一戰擊敗齊王廣與龍且的聯兵並且斬殺龍且,霸王項羽痛失愛將之後派盱眙人武涉充當說客。武涉見了新任齊王韓信之後對他提出了「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的建議。此時,韓信表達了對項羽的不滿以及對劉邦的感恩: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

劉邦畫像

武涉黯然離去之後,齊人蒯通又以相面為由,再次建議韓信背叛劉邦,三分天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此時,韓信仍然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蒯通,他說: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而蒯通則以陳余、張耳二人為例,他們從天下聞名的刎頸之交變成了必殺對方而後快的仇人,成為天下的笑話,隨後表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你現在「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不會有好結果的。韓信沒有回答。

楚漢爭霸形勢

對於這兩個人提出的三分天下的建議,韓信都是以感激劉邦知遇之恩為理由拒絕。但是,他之所以這麼說,其實還有乙個不能說出的秘密——他沒有背叛劉邦的資本!試看韓信的巔峰時期,他手下的第一武將是灌嬰,第一文臣是曹參。

這倆都是劉邦的心腹,他們從起義之處就與劉邦共患難。另外,韓信手下大將不是自己人,他的兵也未必徹底聽命於他。當年劉邦偽裝成使者,徑入韓信大營,憑一己之力就奪取韓信兵權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秦末起義形勢

這都說明,雖然韓信是千載難逢的戰神,但他玩不了政治,所以坐不上第一把交椅。對老大起歹意之時,就是他喪命之時。

2樓:小t學姐

韓信的信念是做乙個舉國尊奉的國士,要以這種好的名聲及才華回報劉邦。這就是為什麼韓信不願意出賣劉邦三分天下的原因。

3樓:南巷如也

因為韓信沒有政治頭腦,他只適合帶兵打仗。

4樓:茹古傳

籌兵是兵備的人,兵勢是動員的人,兵事是經略的人,驅兵上陣是用兵的人,撫釁是治勤的人,養兵是供練的人,裝械機關成軍會響不會響,誰響過韓信帶兵兵部,只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陣勢爾。

5樓:你又是哪塊瓜皮

因為當時韓信是劉邦最得意的手下,而且劉邦對韓信也是非常好的

6樓:羨魚

因為韓信自己只有軍事頭腦而沒有政治頭腦,他心裡也沒有野心稱帝,他是乙個非常好的手下將才,因此他沒有選擇背叛劉邦,而是一心輔佐,他成為乙個非常好的將軍。

7樓:匿名使用者

韓信是千載難逢的中級戰神,但他玩不了政治了

韓信本可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為何卻始終不願背叛劉邦而自立?

8樓:手機使用者

《戰國策》歷史典故簡析:

楚軍攻南韓雍氏,東周以糧食援助秦、韓軍隊。楚王遷怒於東周,東周君深感憂慮。有人替東周對楚王說:

「憑藉楚國的強大而遷怒於東周,東周必定害怕,就會因此進一步加強對秦、韓兩國的依附,這是增強您的敵人啊!所以,您不如趕快消除東周的恐懼。東周得罪於楚國,楚國不僅不追究,反而尋求和解,東周必定會對楚國感恩戴德,重謝楚國。

」個人評析:

天下紛爭,群雄逐鹿,往往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能夠善於團結大多數,盡可能爭取一切可爭取之力量,則可由弱變強。如果自恃強大,不懂或不願團結多數,甚至凌蔑弱小勢力,必然讓敵人團結,孤立自己。

雖然這位替東周君去說服楚王的說客是為了東周,但從楚國的角度來講也是的確是如此。對楚國而言,即使東周不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也不能成為敵人的朋友。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親率軍隊出函谷關與項羽正面交鋒,然後派韓信攻取黃河以北。韓信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滅了魏國,再往東出井陘關,攻滅了趙國,又派人說降了北邊的燕國,整個黃河以北的山西、河北都被韓信奪得。

正在韓信攻下趙國之際,劉邦謀士酈食其說降了齊國,而韓信的謀士蒯通又說服韓信趁齊國投降不備之時進攻齊國,迅速地滅掉了齊國。這時韓信便派人去跟劉邦討要假齊王的封號。

劉邦此時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一聽韓信擁兵自重,不趕快來幫忙,還要索要封號,氣上心頭,對著韓信使者破口大罵。旁邊的張良、陳平立即踩了劉邦的腳,對劉邦說,「現在我軍不利,根本無法阻止韓信稱王,不如就此封他為王,善待他,讓他好好鎮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叛亂」。劉邦馬上改口,「要當就當真齊王」。

立即封韓信為齊王。這才讓韓信堅定站在了劉邦一邊。

項羽與劉邦在滎陽一帶膠著,彭越不斷騷擾他的糧道,派去攻打韓信的軍隊又被打得大敗,項羽這才害怕起來。派人去說服韓信叛漢聯楚,三分天下,韓信沒有答應。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屢勸韓信隔岸觀火,坐看楚漢相爭,即使不能漁翁得利,一統天下,也能與楚漢三分天下。

但韓信顧及劉邦的知遇之恩,最終沒有叛漢,反而助劉邦消滅項羽,平定天下。

倘若劉邦在韓信討要假齊王之事上認為韓信趁人之危,是在要挾自己,沒有抑制住心中的不快,也沒能聽進張良、陳平的建議,執意不封韓信,那麼韓信即使不背叛,心中也必然不快。心中不快便極可能被楚使說動,背漢聯楚。更可能接受蒯通的建議,隔岸觀火。

倘若如此,則劉邦得天下的機會將十分渺茫。

由此可見,張良、陳平與東周君的這位謀士一樣,都明白團結第三方勢力的重要性,力求爭取這股勢力,即使不能使之成為朋友,也不能使之成為敵人的朋友。更不能因一時感情用事而把本能團結之勢力逼成敵人的朋友。

韓信為何不肯背叛劉邦?

韓信為何不肯背叛劉邦錯失自立山頭的機會

9樓:青州吧使者

西元前196年,乙個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就這樣被殺了。可以說,韓信之死不完全是因為功高蓋主,不完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因為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邦並沒有殺他;而是因為他參與了乙個謀反大案,被呂后所殺。

臨死之前,韓信仰天長嘆,說了這麼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是說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騙,所**,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是個什麼人?他給韓信出了什麼計謀?

他出此計謀是在什麼時候? 蒯通原來叫蒯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後來史家寫做蒯通。蒯通這個人的身份,《史記》上的說法是叫范陽辯士,范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陽人;但同時《史記》也把這個蒯通稱為齊之辯士,可見他活躍的地區是齊國,就是現在山東這個地方。

什麼叫做辯士呢?辯士就是謀士,就是靠辯論、說服、出謀劃策來謀生的士,所以也叫說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之交,社會上有乙個階層叫士,士是什麼呢?

就是低階貴族。貴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種貴族的區別在於什麼地方呢?

天子、諸侯、大夫都是有地盤的,有領地、有封地、有封國、封邑,而士是沒有這些的,用現在的話說,士是沒有不動產的。 士有什麼呢?第一,他有乙個貴族身份。

第二,一般來說士都有一技之長。比如說他有武藝,武功好,這個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筆好,這個叫做文士;如果說他計謀好,那他就叫做謀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辯士——這些人就是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遊走於諸侯權貴之間的,今天給你出個主意,明天給他出個主意。他們是沒有什麼立場,沒有什麼是非的。

他反正就是給你出主意,如果你採納我的主意,我被你僱傭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劃;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byebye,我換乙個老闆。就像現在的什麼策劃大師、點子公司,也算是一種智力勞動吧。 蒯通就是這樣乙個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辯士,曾經到處遊說,天下聞名。

那麼,蒯通是什麼時候給韓信出的主意呢? 西元前206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雙方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在楚漢相爭的過程當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西元前203年攻下齊國七十二城,強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

對韓信來說,這確實是乙個最好的造反機會。因為當時劉邦也好,項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韓信啊!這些謀士、辯士是何許人也,都是機靈鬼啊,他還能看不清這個?

於是他們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韓信,第乙個來的叫武涉。武涉是什麼人呢?武涉是項羽手下的人,項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穩住韓信,讓韓信守中立。

但是,由於武涉是項羽的人,他的說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個自動跳出來勸說韓信的就是蒯通。此時的蒯通本來就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而且韓信將齊國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來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說服力比較強,說話分量比較重。

蒯通是這樣去說服韓信的。他說,我這個人會看相。韓信說,你真的會看相嗎?

他說,是啊。韓信說,你給我看看。蒯通說,這個東西屬於天機不可洩露。

韓信說,好好好,左右的人,你們都出去。然後蒯通就對韓信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而且會有危險——看你的臉是乙個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風險;相君之背貴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長得好,貴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來遊說韓信,他們倆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說,韓信你現在的形勢非常之好,在楚漢相爭的這個戰爭中,你處於舉足輕重的這樣一種角色,這樣乙個分量。武涉是這麼說的:「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左投則漢王勝,右投則楚王勝。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權是權重,不是權利。什麼叫做權呢?權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權。

那個秤桿叫衡,把秤拎起來,什麼樣的情況全靠秤砣在移動。權的分量就叫做權重。現在你這個秤砣往左邊移移,劉邦就贏了;往右邊移移,項羽就贏了。

所以叫「權在足下」。什麼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對朋友輩的一種尊稱。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乙個意思就是:

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臺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乙個臺,臺上面有台階,那個台階叫陛;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權在足下,就看足下的這個足往哪邊走,這叫做舉足輕重,你這一抬腳就有分量。

蒯通也有這樣的意思,蒯通怎麼說的呢?「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所以武涉和蒯通這兩個人都有乙個共同的意思:

韓信你在這個關鍵時刻可得站穩了立場,你一定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個政治鬥爭當中,站隊是非常重要的——站隊站對了,青雲直上,富貴榮華;站錯了,身敗名裂,沒有翻身的餘地——你要想好了。 第二層意思,武涉和蒯通他們都說,你不能幫劉邦,為什麼呢?

因為劉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併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韓信是因為楚王項羽還在,他的頭號敵人是項羽,他要用你來對付項羽;一旦項羽被他滅了,下乙個輪到的就是你韓信。因此韓信的命運和項羽的命運是連在了一起的。

蕭何怎麼殺韓信的?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

韓信功高蓋主,高傲忘為,蕭何借呂后之手把韓信給宰了。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在誘殺韓信這件事上,蕭何扮演了並不太光彩的奸人角色。然而,豈有不得已的苦衷。蕭何為啥殺韓信 因為漢高祖劉邦帶兵在外,呂后在朝中把持政權,突然發生了緊急變故,蕭何身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殺掉韓信,不像英布的事還處在似是...

背叛婚姻的人會有好下場嗎,為什麼背叛婚姻的人,大多沒有好結果

背叛婚姻的人下場不會好的,你能背叛前一段婚姻就能背叛後一段婚姻,沒有人會相信你 沒有好下場,一次婚姻過不好,再有10次8次也是白瞎。當然不會有好下場了,如果是兩個人真的沒有感情可以分開,如果是背叛的話就會引起周圍人的憤怒。這個不一定,道德上背叛婚姻肯定會受到譴責,但是如果真的遇到自己的真愛,也許能過...

東吳為什麼要殺關羽,為什麼當時的東吳要背叛同盟,斬殺關羽?

曹操和孫權,乙個放乙個殺,我個人的觀點是 曹操有氣度,也有謀略,放關羽表現出了大度,也籠絡了人心 孫權有謀略,也有膽識,殺關羽徹底鞏固荊州,且不懼怕報復。曹操放關羽的時候,雲長一無所有,還有兩位嫂嫂拖累,放則放也 孫權捉關羽的時候,雲長雄踞荊襄,且有連戰克曹之威,怎能縱虎歸山?ps 兩位都不笨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