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昭君出塞是為了夠鞏固邊塞和平嗎

2022-01-11 02:21:10 字數 5693 閱讀 1368

1樓:dbbgdcg楊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體現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僅促成了漢朝與匈奴間較長時期的和平相處,而且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來,圍繞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王昭君別名王嬙,她出生在乙個普通的百姓家庭,在長江三峽乙個叫秭歸的小縣城,是為南郡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興山縣地區。

王昭君家庭雖然不富裕但是全家卻也和樂融融,尤其是昭君出生之後,為小嬰兒的王昭君便十分招人喜愛,白白嫩嫩、眉目之間神韻十足,是她們全家人的掌上明珠。王昭君的父親是老來得女對其很是疼愛,其哥嫂也很是寵溺她。

王昭君姿色出落的愈發動人,而且天資聰明,詩詞名句很是擅長,對琴棋書畫也很精通,加上她天資過人,於是王昭君的美名便得到傳揚,鄉里人們都以昭君貌美才厚而稱之。故王昭君的美名傳至京城,當時漢元帝又下詔廣納美女填充後宮,於是詔令便下達到王昭君的家中。將王昭君視為掌上明珠的王家定不肯將女兒送進那冰冷的皇宮中,他們對她的期望不求富貴,只望其能獲得幸福,但是在皇宮中,步步艱險,於是昭君的家人便想拒絕這個詔令。

但是聖命難違,昭君只能含淚和家人分別,當時昭君乘船離去之時,不止其家人含淚不捨其離去,當地的父老鄉親皆來送別,昭君見此更是落淚不止。

王昭君出塞是為漢朝的「假公主」,當時漢朝與匈奴雙方關係已經較好,加之匈奴王韓邪單于來中原,欲與漢和親來維持雙方和平局面。但是當時呂后只有乙個女兒,且呂后心疼女兒遠嫁塞外,便想著挑乙個宗親的女兒去和親。但是當時皇上想著宗親的女兒假冒公主怕被韓邪單于發現,於是想著當時廣納的宮女很多是未曾謀面的,因此便想著從裡面挑乙個宮女送給韓邪單于。

於是後宮便傳開了這個訊息,很多人因要遠嫁塞外而放棄這個出宮機會,而王昭君不想老死宮中,便主動提出要去。其中還有乙個小傳說是,皇帝想著從當時畫像中選乙個不是很美的宮女送給韓邪單于,於是選中了王昭君畫像,因為當時王昭君與當時為皇帝後宮選妃作畫的毛延壽有矛盾,於是他便不想她好,將她畫的不真實,沒有表現絕美的容顏。

於是便發生了在朝廷上漢元帝看見容貌絕佳的王昭君要遠嫁塞外,當下心痛不已,在她出嫁後便殺了當時的畫師毛延壽。且說韓邪單于看見猶如天仙下凡的王昭君更是心動不已,因此還向漢元帝發誓絕不侵犯中原,只要他在就會保證雙方友好相處。

2樓:餜樇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講的就是她,看似風光無限,其實,她是個挺悲劇的人物。首先要弄清楚王昭君為什麼要出塞和親,答案顯然有應,但無論結果如何,王昭君所做的巨大貢獻名垂青史那絕對是無可厚非。

西漢時期中原雖然強大卻不是那麼太平,特別是同匈奴就是胡人間的戰事不斷,主要是刁蠻的胡人經常騷擾邊疆,殺人放火搶劫等無所不為,朝廷多次派兵圍剿並無效果,你去他就躲進沙漠,你撤他又捲土重來,可謂是打不垮滅不掉,勞民傷財讓朝廷十分頭疼。兵敗的胡人主動派人前來議和,願意附臣西漢,並承諾幫忙守住邊疆且不踏入塞內半步,附加條件也不苛刻,就是把中原的先進東西提供給他們,朝廷從此不能將他們當作外人,還有就是要同朝廷和親,因為和了親就有了血緣關

系。然而和親的後宮中只有一人願意出嫁。那就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看似極為普通的族外「和親」卻有著功高萬秋的意義,當年極為兇悍的兇奴人,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肆無忌憚的犯我邊疆,騷擾百姓。為平息戰事,王昭君告別故土,自願當使者出使塞外,為兩國的太平和友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她在匈奴只待了短短的十四年,在憂國憂民的勞心中積勞成疾,含憂而逝年僅四十歲,但是她的睿智和影響卻讓邊疆安寧了六十年。

王昭君就憑著自己的善良和謙卑、文明和禮儀、人倫和賢德讓兩國友好幾十年。王昭君沒有定國之策卻有安幫之能,其功勞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3樓:汽車小靈童

是啊!王昭君出塞和親使得匈奴和漢朝雙方達成了數十年的友好關係,也為中原統一奠定了基礎。只是一代美人最後消逝於塞外不免令人感人惋惜。

4樓:遊戲速報醬

昭君出塞的主要目的是聯姻,正所謂禍不及家人,塞外藩王作為皇上的親家,怎麼能好意思開戰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把嫁出去的人當作人質,所以往往選皇親國戚去聯姻,昭君也是頂替的公主名分出家的:「我都把女兒放你家了你就別打我了吧」這種感覺。

5樓:小迷糊七七醬

答案是肯定的,這是一種外交是肯定能增進兩國關係的。有利於兩國穩定。

6樓:小du趣談時事

對啊,鞏固邊塞和平,和親就是這麼來的,兩家是親戚了,肯定不會打仗了吧。

7樓:夏侯凝安

是,王昭君用自己的面貌一換了和平

8樓:xbox開機

昭君出塞的本質還是政治聯姻,只要是政治聯姻就是兩邊的統治者為了達到目的而進行的。

9樓:地方得到的

答案是肯定的這本身就是為了邊疆的穩定而進行的交流。這個事件能鞏固。

10樓:努力的大熊

昭君出塞當然能夠鞏固邊塞和平,和親就是為了鞏固和平。友好發展。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可以,漢王朝通過與匈奴進行聯姻的方式增加了雙方的信任和睦鄰友好的關係。

12樓:喬楚筱

昭君出塞是歷史上的一樁美談,在正史中,昭君確實是為了鞏固邊塞一時的和平,加強民族團結,確實也暫時平息了戰亂。但是和親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停止戰亂,漢朝的第一位和親公主並不是王昭君,但是戰亂並沒有停止。

我覺得昭君不僅僅是為了鞏固邊塞和平,昭君本為漢元帝補充後宮因樣貌出眾選的宮女,因沒有賄賂畫官而沒有被選上,乙個生自窮鄉僻壤的小姑娘胸中會裝多少天下蒼生呢,自請和親應該也是為了家人過的喜樂,她遠嫁匈奴並不幸福,遵從了有違綱常的「胡俗」,她用盡青春生命幾十載換才取短暫和平,無疑她是不幸福的,但一定要說她是偉大的。

13樓:0020康

王昭君出塞絕對是為了鞏固邊塞的和平,作為公主的王昭君嫁到邊塞可以穩定邊塞以保證邊塞的和平。

14樓:旌濤拍岸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體現了歷史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維護了當時的政治和平。當然王昭君也付出了很多。

昭君出塞的主要歷史意義是?

15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昭君出塞有何歷史意義?

16樓:

直接意義:使西漢與匈奴和睦相處。昭君出塞後西漢與匈奴50幾年沒有戰爭。

深遠意義:促進了名族融合與經濟發展。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17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短期效果是暫時緩和漢室同匈奴的緊張關係,長遠目標是促進民族大融合

還有一些就比較多了,你得自己看著整理了

根據史實,她的作用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反映出來:

第一,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

」)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一九五四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墓裡,曾出土屬於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殘片,也說明漢朝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執政以後,由於採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係的緊張。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後,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雲、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故越輿而立鹹 (輿與鹹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雲、當遂勸他與漢和親。

公元14年 (天鳳元年),雲、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賜**、衣被、繒帛。在雲、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復呈現出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雲、當對漢匈關係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通過昭君的家族關係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雲、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

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屍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雲女弟當於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雲、當亦死。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衝的人物;如須卜居次雲、須卜當、大且渠奢、當於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

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係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18樓:匿名使用者

基礎知識目標: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呼韓邪歸漢;昭君出塞。

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觀察匈奴金屬製品的圖畫,培養觀察能力和歷史地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記者採訪的活動,培養通過歷史活動創意和交流的能力。通過閱讀有關材料,培養闡釋能力。

態度價值觀:體驗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多民族國家歷史的貢獻。

體驗張鴦通西域的艱辛及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精神;認識絲綢之路開闢的重要價值。正確評價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昭君出塞和張騫通西域

兩漢時匈奴與漢朝的關係較複雜,有戰有和,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是教學重點

講述法多**課件

一、匈奴的強大

這一目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匈奴的發展、漢初的「和親政策」和漢武帝反擊匈奴。教學內容主要是:**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的原因;在了解漢初漢與匈奴關係的基礎上,理解漢朝採取和親政策的原因及作用。

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中《匈奴的牛形銅飾》圖,提出問題:匈奴的金屬製品多以動物為圖案,如牛、羊、鹿、馬等,這說明了什麼?以此問題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然後再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秦朝同匈奴關係中的有關事件: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修築長城等,說明秦末漢初,中原內亂,北方匈奴強大起來。

在處理和親政策時,建議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看?」三個方面考慮:

「是什麼」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得出答案。

「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聯絡雙方漢初的政治、經濟等情況,說明「和親」是在漢朝政局不穩、國力空虛、匈奴強漢朝弱的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政策。

「怎樣看」漢朝以有限的犧牲來換取整頓內政、休養生自、、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和親暫時緩和了匈奴與漢朝間的矛盾,減少了匈奴野蠻的軍事掠奪,避免了漢、匈兩方大規模的戰爭,但匈奴對漢朝沿邊的襲擾、攻掠從未停止過,只是規模較小、範圍不大。「和親」促進了中原與匈奴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使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

關於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三次大規模戰爭,主要的是使學生對漢武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及其結果有所了解,歷史地看待這時漢與匈奴的「戰」。

教學的邏輯順序可以安排為: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漢與匈奴是怎麼激戰的、結果如何你怎樣看待漢與匈奴的「戰」。當然,教師也可以按照別的思路教學,如先引導學生觀察《漠北之戰繪畫》,教師描述激戰,然後再追因

關於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內容,並加以歸納概括,如經濟上漢武帝

歷史上有哪些是寫王昭君的詩,歷史上有哪些是寫王昭君的詩?

1.杜甫 詠懷古蹟 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悲憫之情,溢於言表。千古遺恨,蕭瑟淒涼。2.李白 王昭君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

為什麼古代和親,都是公主出塞,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幾位和親公主

因為公主出塞,才能算得上是國婚,才能體現和親的誠意,如果只是百姓通婚,只要不令行禁止,必定會非常多。但事實上,真正的公主,皇帝又不捨得,一般都是用宮女冒充。王昭君其實連宮女都不是,而是選秀的女子。等級高的也只是郡主,屬於宗室,但因為有大罪被廢除宗室身份。因為和親,讓宗室女戴罪立功而封公主,並去和親。...

歷史上的四大美女,為何除了王昭君其餘都未生育子女

說到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大家都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王昭君 西施 貂蟬和楊貴妃,她們的美在當時引起轟動,不過四人中,只有王昭君曾生兒育女,其他人是怕生了孩子身材樣貌走形呢,還有感情多有不順呢?王昭君是凡人女子,漢元帝當年為了穩固邊境,就認王昭君為女兒出使邊境,就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在當時的邊塞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