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中,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2021-08-25 18:15:45 字數 5018 閱讀 6854

1樓:鳳鋣凰

安史之亂。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ū)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

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2樓:匿名使用者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3樓:歐陽笑俠

安史之亂,當時安祿山叛軍佔領了長安

杜甫的《春望》中,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4樓:長歌秋月

安史之亂

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唐玄宗等人被迫撤離長安逃入四川。

5樓:布長青扶溪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

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春望》 20

6樓:妄妄自

▲讀上面的詩,請簡要說說作者是通過寫怎樣的景來表達內心世界的?

作者通過長安城內的破敗之景來表達自己憂國思家的心境。抒發了對山河依舊,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望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鳥 。▲本詩觸景生情,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眷戀家人的感情。

▲此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春望》緊扣一個“望”字,感情細膩感人。“望”的內容是: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春望》一詩主題是傷感國事,懷念家人;表達了作者感傷心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安史之亂

▲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於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詩從結構看,首**寫望中所見,頷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寫 憂國思家的感情。

▲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你從結構和對比手法兩方面談談你的感受。

結構:對仗工整

對比:“國破”的衰敗與“城春”的生機作對比,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更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憂慮。

7樓:天鈴白荷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該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一首五言律詩,作於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作品原文

《春望》⑴唐·杜甫

國⑵破⑶山河在,城⑷春草木深⑸。感時⑹花濺淚①,恨別⑺鳥驚心。

烽火⑻連三月⑼,家書⑽抵萬金⑾。白頭⑿搔⒀更短,渾欲⒁不勝簪⒂。[1-4]

2註釋譯文

註釋⑴春望:春天的願望.

⑵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長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時:感慨時序的變遷或時勢的變化。

⑺恨別:恨別的情景。

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互文。此處借花濺淚,鳥驚心來了個藝術誇張,可以理解。

⑻烽火:古時邊疆在高臺上為報警點燃的火。這裡指戰爭中的燒掠的情景出現在周圍的城市鄉村。

⑼連三月:連續多個月。

⑽家書:平安信。(當時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⑾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⑿白頭:白頭髮,老態。

⒀搔:抓,撓。

⒁渾:簡直。

⒂欲:想,要,就要。

⒃簪:一種束髮的首飾。[3]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敗,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頭髮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4]

3作品鑑賞

全篇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

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1]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1]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

“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字尾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

“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迂叟詩話》雲:"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

“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

春旺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的重大歷史事件什麼有關

不是春旺,而是春望。春望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的重大歷史事內件 安史之容亂 有關。春望 的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 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 今屬寧夏 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

杜甫在春望中展現推己及人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是

春望 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 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 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 感時花濺淚 應首聯國破之嘆,以 恨別鳥驚心 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

望嶽這首詩從什麼可以看出是描寫泰山的

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可以看出是寫泰山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這句話是對泰山的讚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句話是用來抒發作者心懷高遠之人生追求.齊魯青未了 齊 魯bai 古代du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zhi齊國在泰山北,dao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版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權山東境內,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