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說的禮崩樂壞指的是什麼

2021-08-04 16:18:54 字數 6004 閱讀 2614

1樓:回鍋肉炒雞蛋

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就是指西周「鬱鬱乎文哉」的禮樂制度到東周時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從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繼而諸侯爭雄,王室衰亡。「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乃為王道。

禮樂徵代自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則禮樂崩也,王道壞矣。

何為禮樂制度?簡而言之,禮就是行為規範及其儀式,樂就是配合典禮儀式所具備的與之相應的舞樂。廣義的禮就是指一整套社會制度。

周禮就是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用以嚴格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的一整套社會制度,其內容極其廣泛。禮體現在經濟上,主要是「井田制」,也就是土地國有制,天下土地屬周天子所有,其它人只有使用和繼承權,沒有買賣處分權。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禮體現在政治上,就是奴隸制下的宗法制,包括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基礎。禮體現在社會文化生活上,主要包括吉、兇、軍、賓、嘉五禮,分別指有關祭祀、喪葬、軍旅、朝覲盟會和婚冠喜慶等方面的各種規範及其典禮儀式。五禮也就是狹義的禮。

禮樂制度遭到破壞,其表現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皆失其道。發生在西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標誌著周王朝的衰敗,也是禮崩禮壞的開始,周宣王即位後稍有作為,號稱「中興」,實際不但沒有緩和各種矛盾,反而實力更削弱了。周宣王還違反嫡長子繼承制,干涉魯國內政,引起魯國內亂,諸侯因而不滿,「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史記·魯周公世家》)。

接下來的周幽王更無君樣,乃致西周最終滅亡。西周滅亡後,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悲劇不斷上演。各種僭越行為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孔子見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春秋後期,奴隸社會賴以存在的井田制也不斷遭到了破壞,經濟基礎也動搖了,所以孔子時代,「禮崩樂壞」的局面已達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

孔子前期周遊列國,極力主張恢復周禮,就是要恢復到西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狀態,只是歷史不可逆,月盈必虧,盛極必衰,況且新的生產關係已經萌芽,歷史會在動亂中走向進步。這是孔子晚年在深研《周易》後才明白的道理。

2樓:

孔子所謂「禮崩樂壞」,是指西周的禮樂制度受到東周的摧殘從那時起,**取代了國王的統治方式,王子們為霸權而戰,皇室也隨之衰落。」國家大事在於朝拜和兵役,「禮樂遠征皇帝來」是王道。當禮樂從諸侯,甚至官吏那裡來的時候,禮樂就塌了,王的道也斷了。

儀式是行為準則和儀式。**是與儀式相對應的舞蹈**。廣義上講,禮是指一套社會制度。

周禮是指西周前期周公為嚴格執行奴隸主和貴族的等級制度而建立的一整套社會制度。在當今經濟中,禮制主要是「井田制」,即國有土地制度。天底下的土地屬於周天子,別人只有使用權和繼承權,沒有買賣權。

井地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禮制是奴隸制下的父權制,包括分封制和長子繼承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基礎。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生活中,禮樂主要包括吉祥、殺戮、軍事、賓客、嘉興五種禮儀,涉及祭祀、喪葬、軍事、朝覲、婚禮等各種規範和儀式。

五禮也是狹義的禮。

《周禮》廣泛應用於政治、社會的各個方面。它不僅能使人們遵守各種符合等級觀念的規範和準則,而且能反映當時的文明。因此,周公等人十分重視。

周公在禮樂方面對後世影響深遠。孔子非常稱讚周力,他說:「周健在第二代,餘雨文在!

「我來自周代」,在夏商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西周的禮樂真正體現了奴隸制高峰期的時代特徵,因此春秋戰亂時期的孔子備受推崇。

禮樂制度被破壞了,表現在君主不是君主,大臣不是大臣,父親不是父親,兒子不是兒子,丈夫不是丈夫,妻子不是妻子,都迷失了方向。西元前841年的「中國起義」標誌著周朝的衰落和禮制的崩潰。周宣王登基後,做了一點,叫「中興」。

事實上,他並沒有緩解各種矛盾,反而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周玄王還違反長子繼承制度,干涉魯國內政,引起魯國內亂。因此,王子們不滿意。」從那時起,王子們就有了許多皇室命令」(世紀·周公家族)。

下一任周有王沒有帝王般的容貌,卻最終導致了西周王朝的滅亡。西周王朝滅亡後,臣殺王、子殺父的悲劇繼續上演。春秋末期,奴隸社會依附的井系統不斷遭到破壞,經濟基礎也動搖了。

因此,在孔子時代,「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

3樓:匿名使用者

他經常教學生的一句名言是,如果他們不努力學習,就要種地。在六個國家的農田裡旅行時,學生們不知道農夫在幹什麼。他們問他為什麼種地。

他說:「如果農夫不種地,你就沒有食物。」學生們說:

「老師,你不是說種地是無止境的嗎?」你不反對孔子的言行嗎?他的學生知道了!

4樓:笙笙橙

禮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範。禮崩樂壞,其實就是道德敗壞的意思。

5樓:愛看**的昕

禮崩樂壞」就是指西周「鬱鬱乎文哉」的禮樂制度到東周時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從此,霸道代替了王道,繼而諸侯爭雄,王室衰亡。「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乃為王道。

禮樂徵代自諸侯出,甚至自卿大夫出,則禮樂崩也,王道壞矣。

6樓:黃家祿

現可釋義為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不能證明這一觀點言下之意是說四個答案中有三個答案是改變舊的禮儀制度,

7樓:匿名使用者

指舊的禮儀制度被破壞,不能證明這一觀點言下之意是說四個答案中有三個答案是改變舊的禮儀制度,只有舊制度無關.

8樓:

禮是以社會關係和諧為目的的日常行為規範,而樂是利用對聲音的有秩序的排列組合達到動聽進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禮崩:破壞秩序,社會動亂

樂壞:靡靡之音,心靈傷害

9樓:匿名使用者

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

10樓:匿名使用者

禮崩樂壞 [lǐ bēng yuè huài]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禮,指「周禮」,即五經裡面的《禮》;樂,指廟堂之樂;

原為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現可釋義為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

11樓:匿名使用者

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

為什麼說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孔子的思想最終在哪些國家最為嚴重?舉例說明

孔子的學說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12樓:的人

孔子認為,「禮」、「仁」、「中庸」等觀念的形成,需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他經常教導自己的學生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

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等名言雋句,被後世學者視為座右銘。他創立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法,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孔子的學說體系以人道為重點,對於天道談得不多。他的學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孔子沒有明確否認傳統的天命觀念,他在不得志或懊喪的時候,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道之將行也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但他並沒有把天看成有意志的人格神。他說,「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把天描繪為四時交遞、萬物繁衍的自然過程,一點也沒有神秘色影。對於鬼神,孔子則抱著敬而遠之,存而不論的態度。

學生向他請教神鬼方面的問題,他含糊其辭地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在他看來,現實的此岸世界比虛幻的彼岸世界重要得多。

孔子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無神論觀點,但也表現出相當鮮明的理性精神。這就在天命鬼神觀上開啟了乙個缺口,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1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和孟子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孟子繼承了孔子,而孔子繼承的是自伏羲畫卦以來皇帝堯舜禹周公文王武王一脈相承的儒教。只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站出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已。

「儒」的本意本來就是「學者」「知識分子」的意思,只是為了區分其它諸子百家,所以定義為「儒家」。

儒教的意思就是儒的教化,即是傳統漢文化的教化,儒教是華夏族的根基,儒教亡則漢文化亡。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當時確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歡迎,因為那時各諸侯國忙於爭霸,無心做這種需要長遠教化薰陶才能有效果的治國之道。

因此當時秦國起用法家迅速崛起統一中國,但秦國只有十幾年就滅亡了,正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漢代董仲舒繼承孔孟之道,逐漸形成道統,在漢唐時期達到鼎盛,這才開出了漢唐總共長達七百年的歷史,後續的宋明也有三百、四百年的長治久安。禮崩樂壞前的周朝也有三百多年歷史。

唐朝時的鼎盛吸引了周邊各國的遣唐使,日本朝鮮越南等,這些國家積極學習漢文化,最後形成了「儒教文明圈」,成為中華文明的乙個子文明。

儒教不僅僅擁有學術的價值,儒教文明是可以和伊斯蘭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平等對話的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而孔子、孟子是和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釋迦摩尼,耶穌,默罕默德具有同樣歷史意義的古聖先賢。

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到了非理性的摧殘,中國人失去傳統信仰,對傳統文化錯誤的理解,因此造成當今中華大地新的「禮崩樂壞」的局面,價值觀全面崩潰,即孟子所說的「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的局面。泡沫經濟下掩蓋的是人性的廢墟。

恢復傳統文化是救族救國的根本。

可以參考日本,因為日本先天的地理環境而免於蠻族的侵擾,因此使得傳統文化得到了比較完好的繼承,日本是現在儒教文明圈僅存碩果之一。

關於中國的未來,請參考大思想家蔣慶的「蔣慶文集」,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儒學,以及儒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

14樓:千里雲於月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言行的記錄,

是孔子及其再傳**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

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範,都不

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

必修課.2023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

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

「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

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

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

「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之美,不**之惡」.在為人處世上,

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

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

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型,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錢幣,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有哪些

您的問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錢幣 蟻鼻錢 刀幣 布幣 寰錢 方孔錢,一共有這五種方式的錢幣!戰國七雄秦 楚 齊 燕 趙 魏 韓的錢幣由為布幣 刀幣 環錢和蟻鼻錢 鬼臉錢 四種組成。是戰國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 錢 鎛 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 錢 的緣故。布 為 鎛...

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發展的概況

1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 經過戰國時期孟子 荀子的發展2 秦朝時 秦始皇信封法家 焚書坑儒 儒學遭重創3 西漢時 董仲舒發展新儒學 漢武帝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成為進入封4 建社會的主導思想 並通過南宋 程朱理學 的發展 一直傳承下來 5 明末清初 李贄 黃宗羲 顧炎武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

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可以賣多少,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有哪些

你確定是春秋戰國?是哪一國?秦半兩?齊刀?楚郢?趙鏟?燕環?春秋戰國幣制複雜,有兩周的圜錢,諸侯的圜錢 刀幣 戈幣 魚錢 蟻鼻錢 布幣等價值各不相同。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布上分為布幣 刀幣 圜錢和蟻鼻錢 鬼臉錢版 四種。布幣主要用於三晉地區權 刀幣用於齊國燕國 圜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