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王昌齡《出塞》這首詩的畫面,王昌齡《出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2021-08-01 15:04:21 字數 5209 閱讀 2192

1樓:狼在天涯望著你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

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

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

他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

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王昌齡《出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2樓:澤爾微微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原文:《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樓:大孩子談雜事

出塞古詩的意思,簡單易學!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奧特曼,一腳踢飛王昌王昌林《出塞這首詩。

5樓:時光倒流

看下面的答~( ̄▽ ̄~)~案

6樓:甘影

詩意:依舊是秦漢時明月與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將領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木馬度過陰山。

誰知道王昌齡的出塞這首詩讚揚了什麼?

7樓:…俊

李白、王昌齡同為盛唐著名詩人,二人友誼深厚。這首詩是李白聽說王昌齡被貶謫為龍標尉後所作,大約作於天寶八年(749)。王昌齡的詩歌久負盛名,但仕途卻很坎坷,曾"屢見貶斥"。

天寶七年,又因"不矜細行 ,謗議沸騰",由江寧丞貶為龍標尉。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齡張僨》一詩中曾發出憤怒的指斥 :"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

"李白當時也以敢於蔑視權貴、放蕩不羈的高風亮節為天下稱慕。

首句"楊花落儘子規啼 ",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 。"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悽楚。

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龍標 ,今湖南省黔陽縣。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龍標縣當時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溪深澗險,"非人跡所履" ,其生活條件艱苦。

王昌齡從江寧啟程,要沿長江逆水而上,過洞庭,入沅江,然後才能抵達偏遠荒涼的龍標。詩中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內心悽楚更兼環境蕭涼,更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於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你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筆下,明月是高雅、純潔的有情物 。

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王昌齡知己甚眾!在眾多的知己中,李白這種無私的聲援、堅定的信賴和誠篤的友誼,不僅給王昌齡以溫暖,而且也給了他與**勢力鬥爭的勇氣。

王昌齡後來在貶所曾寫了《送柴侍御》和《龍標野宴》兩首詩,都一洗"黯然銷魂"的低沉情調,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前一首寫道"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後一首寫道"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這兩首詩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為伴而情緒昂揚。

大概王昌齡也從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諸詩友遙寄給他的友好聲援了吧?!另外,從王昌齡這兩首詩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篤,互相瞭解之深,志趣愛好之接近,不然,詩中的"明月"怎能起到兩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這首詩歌感情深摯,意境高遠,胸襟開闊,給人以奮發昂揚的感覺。古時由於封建階級思想的影響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為仕途的坎坷而嘆息,更有為"左遷"而"黯然神傷"者。但李白卻一反俗念,視仕進為其次,而將"人生貴相知" 、珍視友誼放在首位。

表現出飄逸豪放的情懷。全詩的格調、境界也因詩人思想的高逸而變得高遠深沉。這首詩歷來頗負盛譽。

正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六中所高度評價的"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

8樓:極限魅力

出塞《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題解: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

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9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裡,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

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

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裡很常見的詞語。?獨指橫吹曲辭》裡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

“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

看清這一點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絡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

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出寨這首詩的詩情是什麼,出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應該是 出塞 出塞二首 是唐代詩人 王昌齡的一組 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 敘事 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 出塞 的...

王之渙和王昌齡是不是同朝代的,王之渙和王昌齡是不是同一個朝代的

是的,都是唐代的。王之渙 688年 742年 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 今山西新絳縣 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 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 登鸛雀樓 涼州詞 等。王之渙現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幷州遷居至絳州,...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什麼詩反映了人們什麼的願望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邊塞詩,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的願望,也反映出了詩人對當時的庸將的憎恨。出塞 是唐朝詩人王昌 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 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全詩雄渾豁達,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