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美食要詳細的製作過程或以上

2021-06-20 11:56:24 字數 3942 閱讀 1479

1樓:頑皮的聰明蛋

清明蕎菜餅

主料:蕎菜150克糯公尺粉1/2碗粘公尺粉1/2碗蝦公尺10只干貝3粒 輔料 :鹽適量

1蕎菜切掉老葉那頭(大概把1/4的尾部切掉),清洗乾淨;

2把蕎菜切碎;

3. 把1/2碗的糯公尺粉和1/2碗的麵粉混合,加入蕎菜碎,加鹽,加溫水攪拌均勻成麵糊;

4. 麵糊中加入用水泡發後切碎的蝦公尺和干貝;

3. 把1/2碗的糯公尺粉和1/2碗的麵粉混合,加入蕎菜碎,加鹽,加溫水攪拌均勻成麵糊;

5. 所有材料攪拌均勻;

6. 平底鍋熱油,倒進一勺麵糊,攤開,中火煎至金黃;

7. 翻面,繼續中小火煎至金黃就可以啦;

8. 重複6、7的方法,把所有麵糊煎完。(我覺得其實糯公尺粉的分量可以減少一些,粘公尺粉多些,減少糯公尺粉就會降低粘度,增加粘公尺粉就會更脆)我建議這個!

揉青麵團:

1、野艾洗淨,留取嫩莖葉;熟芝麻搗碎,摻入白糖做成甜餡;大公尺粉過篩裝進一大盆裡。

2、把野艾放入沸水中氽1分鐘,撈出過涼水,擠乾。(此步驟重複一次)

3、鍋中倒入1000ml水燒開,放入野艾和食用鹼煮2分鐘,此時要用筷子在鍋中攪動,直到野艾在熱水中變軟爛,水變成濃濃深綠色。

4、把煮野艾的熱水(水和野艾一起)慢慢倒入大公尺粉裡(不要一次性全倒完),邊倒邊用子順乙個方向攪拌大公尺粉,直至初步成團(大公尺粉遇熱後會燙成半熟)。

5、把糯公尺粉均勻撒在大公尺粉團上,此時可以用手揉粉團了(按粉團軟硬程度再適度新增野水或不添)。我吃過,還行!

蒸清明果:

1、蒸鍋燒開水,墊上一濕屜布。

2、把清明果擺放好,每個之間隔一些空隙。

3、蓋上蓋大火蒸5分鐘。(鹹清明果要多蒸2分鐘)

4、開蓋即可食。

揉成軟硬合適的青麵團,蓋上溼棉布(避免麵團表面起硬殼)餳15分鐘。著你想吃就吃!

沒了,謝謝合作呵呵

清明節的來歷、習俗、美食、忌諱

2樓:匿名使用者

1、清明節來歷 :清明節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範圍盛行並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後。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到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

2、清明節習俗: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3、清明節美食: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公尺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餅捲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4、清明節忌諱:清明節當天掃墓時間不應太晚。

3樓:匿名使用者

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有關專家介紹說,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

由於氣溫漸漸公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說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 由於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關於「清明」的最早文字記載出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它包含兩個意思,一是節氣,二是節日。

二十四節氣演變為節日的主要是「清明」。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唐朝開始盛行。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在繼承。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這在宋代最為流行。

趙之珩介紹說,在清明節這天,我國許多地方還流行放風箏、拔河、打球等習俗。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清明節是中國人集中表達對逝者哀思的特定時間,祭祀掃墓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

沿襲了上千年的燒紙、燒香的祭奠方式越來越與講求環保、文明的時代精神不合拍。那麼在今天,我們拿什麼寄託哀思? 古人云: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或許我們以環保、文明的方式來追遠懷人,讓清明節洗卻煙塵,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節日精神。

清明節有什麼特色美食

4樓:匿名使用者

回家,嚐嚐媽媽做的飯,就是美味。

5樓:匿名使用者

各地清明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清明節吃什麼

6樓:沉默灰色之歌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公尺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公尺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公尺麵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

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7、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捲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清明節的詞語或詩句,關於清明節的詩句和意思

1 清明自古以來都是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祭奠已故的先烈與親人。在這一天往往下雨,故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之說。2 又是乙個清明節,又是乙個緬懷烈士的日子。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佇立在烈士們的墳前,我用鮮花和真情祭奠著烈士們的英靈,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在心裡...

清明節的由來左右要速度,清明節的由來150字左右!!!!!要速度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效法,於此日祭祖上墳,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習俗。原本,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上墳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早年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 冷節 禁菸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擴...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演變過程,清明節是什麼時候?有關起源?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 八節 上元 清明 立夏 端午 中元 中秋 冬至 除夕 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基祭 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