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故事,要古詩和解釋,緊急!

2023-03-19 20:50:03 字數 5483 閱讀 7741

1樓:懂你百科

小藝動畫:你了解清明這首古詩嗎?經典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有關清明節的詩文、詩詞、中華經典故事

2樓:櫻霏漫舞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於清明節的詩詞或文章

3樓:創作者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譯文: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遊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

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

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遊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將追逐落花的小遊戲寫進了詩裡,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4樓:荷塘裡愛蓮說我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借問酒家何時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關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有關清明節的詩詞?

5樓:匿名使用者

1、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

2、清明節習俗。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3、清明節的詩詞。

宋代吳文英的《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譯文聽著淒風苦雨之聲,我獨自寂寞地過著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滿懷憂愁地起草葬花之銘。樓前依依惜別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濃密的綠蔭。

每一縷柳絲,都寄託著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獨自喝著悶酒,想借夢境去與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鶯喚醒。

西園的亭台和樹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掃乾淨,依舊到這裡來欣賞新晴的美景。蜜蜂頻頻撲向你蕩過的鞦韆、繩索上還有你纖手握過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麼惆悵傷心,你的倩影總是沒有信音。

幽寂的空階上,一夜間長出的苔蘚便已青青。

關於清明節的詩五首,要有註解和解釋,謝謝

6樓:張小黑學弟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唐 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5.清明後登城眺望 唐 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菸。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6.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 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7.寒食 唐 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8.清明即事 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7樓:恪守不渝

1、《清明》

出處:唐·杜牧。

原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釋義:江南的清明時節正值細雨紛紛,路上羈旅的行人個個失魂落魄的樣子。詢問當地之人何處可以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伸出手遙指杏花山村。

註釋:雨紛紛,細雨飄飄的樣子;欲,好像;斷魂,失魂落魄的樣子。

2、《清明》

出處:宋·黃庭堅。

原文: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活著的人看著只心裡感到難過。春雷萬鈞,萬物甦醒,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註釋: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蟄;動物冬眠。

8樓:網友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要短的),名言,習俗,來歷。。

9樓:小入戲

詩歌:1、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 —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2、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名言:1、清明時節雨紛紛,懷念先人正時分,文明風俗吹遍遍,海葬樹葬為千秋。

2、替你拂去晶瑩的淚水,讓你的憂愁隨風飄散;幫你撫平受傷的心扉,讓你的傷痛逐漸變淺;送你一句關懷的祝福,讓你的快樂愈明顯。清明節願你無憂!

民俗:掃墓,踏青、吃清明粑粑、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來歷:我國傳統清明節開始於周代,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相近,民間逐漸將二者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與寒食節融合為乙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公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10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是乙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11樓:網友

清明節的來歷 簡短:科普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12樓:手機使用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3樓:網友

(清明)(蘇堤清明即事)(寒食野望吟)掃墓 盪鞦韆 踏青 插柳。

清明節典故

求與清明節有關的詩文,詩詞,革命先烈,中華經典故事,求速度

關於清明節(時間.習俗.詩句.來歷)

14樓:卡卡傑西

每年的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有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鬥雞、蠶花會、吃青團等習俗。

1、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2、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而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並相傳至今。如今,清明節到來之際,每家每戶便開始祭奠先祖。

15樓:du知道君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②。 借問③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古詩和清明節掃墓的,清明節的古詩和清明節掃墓的資料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寒食 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 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清明節來歷及故事,清明節的來歷與故事?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

關於清明節的,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 淮南子 天文訓 中說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 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 則說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