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021-05-02 12:26:03 字數 4100 閱讀 3369

1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出自:春秋 孔子及**《論語 泰伯》

原文選段: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釋義: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古代國君去世前,如果自己的繼承人年齡較小,不具備執政能力,一般國君會指定乙個或幾個自認為德才雙馨的大臣輔政,稱為顧命大臣。

這些顧命大臣,有的成功輔政,順利完成幼主親政前的過渡,也有鵲巢鳩佔,也有費盡心力最終亡國的。有名的例子很多,如制禮作樂的周公姬旦、指鹿為馬的趙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無論成功與否,能夠如本章所言,能夠有臨大節而其志不可奪的品德意志的人,都可以稱為君子。

本篇還輯錄了不少曾子的言行。曾子認為士應該以弘揚仁道為己任,「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第七章),這與其師的觀點毫無二致。正因為如此,曾子在孔子以後的儒學傳承上有著重要地位。

由他傳給子思(孔子的孫子),再經子思的門人,傳到孟子,儒家學派的思想又發展到了乙個新的高峰。

2樓:乙個人黑衫

曾子說:「可以把很小的孤兒委託給他教養,也可以託付乙個百里大的諸侯國的命運給他,面對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他能夠保持大節不變,意志不可剝奪。這樣的人稱得上是君子嗎?

這樣的人就是乙個君子啊。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是什麼意思?

3樓:晴晴子的魔法屋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

此句來自《論語》,原句如下: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人的學問修養做到在朋友之間,「可以託六尺之孤」,託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難,簡直沒有。歷史上講義氣的人很多,而託孤的人很少。政治上有名的託孤,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小事糊塗沒關係,面臨大節當頭時,怎麼都變動不了才行。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臨大節而不可奪,最有名的如文天祥、陸秀夫,可以說是儒家的光榮人物。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孔孟思想所謂的學問,並不是讀死書,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的文言文,同時也不是的呢嗎呀吧的白話文。

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這一節書上所提的這種人,這也就是真正儒家的學問所在。

4樓:新歌影視

可以把自己的孤兒託付給他,他不會對他不好,可以把百里外的一切託付給他,他非常講信用。。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5樓:化幼

人與->是這樣的人嗎?人也—>是這樣的人,人應該是指代這樣的人。

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狐,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6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註釋】

(1)託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託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託輔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託、委託。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評析】

孔子所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指**

7樓:小棋子動漫社

【原文】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註釋】

託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託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託輔佐幼君。

寄百里之命:寄,寄託、委託。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託付給他,面臨重大考驗有氣節而不動搖屈服。這是君子一類的人嗎?是君子一類的人啊!」

「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寄是什麼意思

8樓:洪範周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

寄託互文,都是乙個意思。

馮友蘭說:蔡元培是近代確合乎君子的標準的乙個人。曾子說: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儒,「粥粥若無能」,但是「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枉以非其道。

」馮說,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現。

論語中一則:冉有曰:「夫子為衛軍乎?」 子貢答應問孔子,問的卻是「伯夷叔齊何人也」 為什麼子貢要拐彎

9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的問題並非冉有的問題,為何可以將孔子給子貢的答案替換為給冉有的答案。或許孔子的回答只是就事論事,壓根沒想到子貢有言外之意,即根本就不存在一張子貢所要猜測的底牌。但子貢可能也有他的理由。

因為孔子論伯夷、叔齊不是第一次,二賢的道德形象對孔門**,特別是子貢這等人,哪有不了解的道理。在身為客卿,而又面對父子爭國的背景下提這個問題,孔子斷不會不知他另有所指。而且,子貢「怨乎?

」的追問已近乎點題了。夷、齊如對自身命運有怨悔,從行為上追悔當然起於讓國出走。退一步講,即便孔子沒意識到子貢提問的動機,子貢也可以通過這個答案進行推測。

因為他完全可以通過這個例子引出一條原則,然後用這一原則對事件的性質作出自己的判斷。他不是窺視夫子的底牌,而想掌握老師出牌的牌理,難道不行麼?

子貢對自己的能力有這個自信: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

看起來謙虛,其實挺自負的。不過舉一反三的能力,子貢的確有。在出自《孔子家語》的下面這則對話中,子貢提問的策略,同上面討論的問題如出一轍:

子路問于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貢曰:

「女何問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杖,禮邪﹖』夫子曰:

『吾不知也。』」子貢曰:「吾將為女問之。

」子貢問曰:「練而杖,禮邪﹖」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女問非也。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4]

子路從孔子處不得其問而自以為是,子貢對問題略加調整,便為子路問出想要的答案來。不管漢人的記載可信性如何,這個故事反映了其時對子貢善問的肯定,以及對相關的禮的理解。朱注說「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

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可能就是從這則對話推論出來的。只不過,這樣說已經假定,子貢在問孔子之前已認定衛君不對了,問孔子其實只期待自己的意見得到支援而已。

這也是一種猜測。

10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論語集注】:「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

夫子告之如此,則其不為衛君可知矣。蓋伯夷以父命為尊,叔齊以天倫為重,其遜國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何怨之有?若衛輒之據國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語明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一日多次反省自己,幫朋友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信?老師傳授我的知識複習了嗎?回答意思是 曾子說 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 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提問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從曾子殺彘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樣的教子思想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 你回家呆著,我回來為你殺豬。她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妻子就制止他說 剛才只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罷了。曾子說 可不能跟小孩子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是要靠父母逐步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 是一種鞏固加強的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開拓創新的學習方式。一方面鞏固已往學習到知識與技能,一方面通過躬行實踐,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 和技能有了新的體會,能夠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識與技能真正成為自我生命力的一部分,並對此加以創新運用。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