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各朝代的建築藝術特徵(唐宋明清)

2021-05-02 02:06:44 字數 5002 閱讀 3865

1樓:匿名使用者

在舊石器時代,如山西垣曲、廣東韶關和湖北長陽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經出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並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出現了各種房屋和聚落。就穴居建築的發展而言,從剖面看大致的發展過程時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築——有台基的地面建築,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漸公升起;平面上看則是圓形——抹角方形、長方形——長方形;房間數目由單一發展為前後兩室至多室併聯。

商朝青銅器手工業非常發達,留下大量紀事甲骨。甲骨文中「宮」「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建築有台基式,干欄式等不同形制。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現,春秋時期普遍使用,並出現陶製排水管。

建築色彩開始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禮制,鞏固皇權,成為中國其後兩千餘年的主導思想。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加強了商以來傳統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築規模大大提高,建築水平也隨之提高。東漢建築平面、外觀日趨複雜,高台建築漸少,樓閣建築逐步增加,並開始使用大量成組鬥栱。

磚石結構迅速發展,各種空心磚墓、磚券、石板墓出現。漢朝成為中國建築發展的第乙個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住宅,規模較小的住宅,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

房屋構造除少數用承重牆結構外,大多數採用木結構體系。廣州和四川出土過一些幹闌式建築明器,一般是上下兩層,下層開敞,樓上住人,有的是倉庫,以適應南方濕熱的天氣。稍大規模住宅,採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

有部分二層,三層閣樓。貴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門,屋頂**高,側邊低,旁設小門,便於進出。院內的前堂為主要建築,有部分貴族富豪修建花園住宅,園內重閣迴廊,構石為山,引水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戰國時,墓上植樹,而不覆土累墳,秦漢陵墓普遍封土。陝西臨潼驪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漢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由三層方形夯土臺累疊而成。下層東西寬345公尺,南北長350公尺,每層臺壁都向內斜收;自底至頂,三層共高43公尺。

陵的周圍有內外兩層牆垣。陵園東垣外,為規模龐大的兵馬俑。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建築和道教建築的興起。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兩晉時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發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築、繪畫、雕塑、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雲崗石窟。

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了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兵力發展的格局。士人歸隱之心迫切,「隱居而求其志」。園林規模漸小,內容豐富,體察山水於細微之處——以小觀大。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木構建築成熟的時期,現有少量當時建築遺存,為不可多得的文物。

唐代建築,氣魄巨集偉、嚴整開朗為其特點,規模巨集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皆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且建築布局也更加規範合理。

其中長安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巨集大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城內的大明宮更是雄偉。其遺址面積相當於北京紫禁城總面積的3倍左右。唐代的木構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

斗拱、柱子、房梁等,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有進一步的發展,佛塔大多採用磚石建造。

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廣州懷聖寺光塔和大理千尋塔等。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

現今遺存的唐代木構建築僅餘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等四座。但最早的南禪寺大殿建於建中三年,已屬中唐。對於初盛唐的結構,可從敦煌壁畫及同時代日本建築窺得一二。

初唐承隋制,斗拱簡單,最多出一至二跳。如出兩跳,多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承令拱或替木。補間鋪作多用人字拱,偶有駝峰。

簷下正心一線用一拱一枋作一組,出兩跳側用兩組,枋上不隱刻出慢拱。各枋使用單材,枋間置散鬥或斗子蜀柱。盛唐經濟發達,生產力大大發展,連帶建築技術也快速提高。

斗拱在短時間內演變成成熟的樣式,發展到最多雙抄雙下昂的四跳,複雜度更大增,出現逐跳計心及重拱等樣式。盛唐斗拱最外出跳多承令拱不出耍頭。補間用一朵,櫨鬥置於駝峰上,出跳比柱頭斗拱少。

中晚唐承盛唐啟五代,斗拱演變較少。中唐出現耍頭出令拱,並削成批竹狀。南禪寺大殿第一層枋上刻出慢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鬥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梁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雖然宋朝有很多不同型別的建築物,但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

油漆的大量使用,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梁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明代的建築樣式,上承宋代營造法式的傳統,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無顯著變化,但建築設計規劃以規模巨集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明初的建築風格,與宋代、元代相近,古樸雄渾,明代中期的建築風格嚴謹,而晚明的建築風格趨向繁瑣。

這一時期,建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木構架藝術、技術,官式建築形象較為嚴謹穩重,其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裝修陳設上也留下許多磚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磚已普遍用於民居砌牆。明代的地方建築也空前繁榮,各地的住宅、園林、祠堂、村鎮建築普遍興盛,其中江南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諸省最為突出,直到今天,這些地區還留有眾多的明代建築。明代中晚期,各地的造園活動出現乙個新高潮。

江南富裕地區的村鎮多進行了有計畫的建設,出現了許多環境優美、設施良好的優秀村鎮例項。它們一般都有高質量的道路、橋梁、標榜本村傑出人士的牌坊、作為宗族聯絡紐帶的祠堂、教育子弟用的書院,以及公共使用的風雨橋、路亭、戲台、廟宇等建築。明朝在建築技術上的進步主要有:

第一,磚的生產技術改進,產量增加,各地建築普遍使用磚牆,府縣城牆也普遍用磚貼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牆為主的狀況。此外,還創造了一種用刨子加工成各種線腳作為建築裝修的工藝,稱之為「磚細」,通常用作門窗框、牆壁貼面等。與之同時,磚雕也有很大發展。

第二,琉璃製作技術進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門、琉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發展,琉璃瓦在各地廟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種增多,中國建築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特點已達到成熟階段。第三,木構架技術在強化整體結構效能、簡化施工和斗拱裝飾化三個方面有所發展。

例如宋代常用的用一層層木構架相疊而成樓閣的方法,被貫通上下樓層的柱子構成的整體式框架所代替;柱與柱之間增加了聯絡構件的穿插枋、隨樑枋,改善了殿閣建築結構;斗拱用料變小而排列越來越叢密,等等。這些都使明代建築的面貌產生了與宋代建築的明顯差異。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原狀,城內共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氣勢最為磅礴的是內城的正陽門。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宮殿,清代帝王興建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些園林建築是清代建築的精華,其中包括華美的圓明園與頤和園。在清代建築群例項中,群體布置與裝修設計水平已達成熟。

尤其是園林建築,在結合地形或空間進行處理、變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建築在這一時期興盛。這些佛寺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築傳統單一的程式化處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以北京雍和宮和承德興建的一批藏傳佛教寺院為代表。

清代晚期,中國還出現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築形象。建築技術受木材資源日漸匱乏的影響,對傳統木構架技術進行改造,逐步增加磚石材料的應用範圍,因此在建築外貌上亦有所改變。經濟的發展助長了享樂思想的萌發,藝術風格上的裝飾主義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開始向建築上推移,磚雕、木雕、石雕技藝在建築上廣泛應用。

若與明代建築狀況相對比,可以說,清代在園林建築、藏傳佛教建築、民居建築三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同時建築藝術上更注意總體布局及藝術意境的發揮,尤其在建築裝飾藝術方面更具有劃時代表現。所以清代建築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繼往開來的地位,有些方面尚帶有歷史總結的性質。

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廡殿又有單簷廡殿、重簷廡殿;歇山有單簷歇山、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簷歇山、捲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簷、重簷、多層簷等多種形式。

清代建築的藝術風格亦有很大改變。宋元以來,傳統建築造型上所表現出的巨大的出簷、柔和的屋頂曲線、雄大的斗拱、粗壯的柱身、簷柱的生起與側腳等特色逐漸退化,穩重、嚴謹的風格日趨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築的結構美和構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築組合、形體變化及細部裝飾等方面的美學形式。例如:

北京西郊園林、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等建築群的組合,都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顯示了建築匠師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靈活而妥善地運用各種建築體型進行空間組合的能力,也表現出他們高度敏銳的尺度感。清代單體建築造型已不滿足於傳統的幾間幾架簡單長方塊建築,而盡量在進退凹凸、平座出簷、屋頂形式、廊房門牆等方面追求變化,創造出更富於藝術表現力的形體。如承德普寧寺大乘閣、北京雍和宮萬福閣、拉薩布達拉宮、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大經堂等優秀例項。

清代建築藝術在裝飾藝術方面更為突出,它表現在彩畫、小木作、欄杆、內簷裝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清代建築彩畫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畫的窠臼,官式彩畫發展成為三大類:和璽、旋子和蘇式彩畫。

詳細分析尚有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大點金旋子、小點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黃玉、金琢黑蘇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墁蘇畫等的區別,分別畫在不同建築的不同部位上。彩畫工藝中又結合瀝粉、貼金、掃青綠等手法來加強裝飾效果,更使建築外觀顯得輝煌綺麗、多彩多姿。門窗型別在清代明顯加多,而且門窗櫺格圖案更為繁雜,與明代簡單的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不可同日而語。

在清代,許多門窗櫺格圖案已發展為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地區還喜歡用夔紋式,並由此演化為亂紋式,更進一步變異為粗紋亂紋結合式樣。浙江東陽、雲南劍川等木雕技藝發達地區,有些民居門隔扇心全為透雕的木刻製品,花鳥樹石躍於門上,完全成為一組畫屏。

內簷隔斷也是裝飾的重點,除隔扇門、板壁以外,大量應用罩類以分隔室內空間。僅常見的就有欄杆罩、幾腿罩、飛罩、炕罩、圓光罩、八方罩、盤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師壁等亦為室內隔斷形式。豐富的內簷隔斷創造出似隔非隔、空間穿插的內部空間環境。

內簷裝修中還引用了大量工藝美術品的製造工藝技術,如硬木貼絡、景泰藍、玉石雕刻、貝雕、金銀鑲嵌、竹篾、絲綢紗絹裝裱、金花牆紙等,使室內觀賞環境更加美輪美奐。磚、木、石雕在清代建築中應用亦十分廣泛,幾乎成為富裕人家表現財力的一種標誌。其他裝飾手段,如塑壁、灰塑、大理石鑲嵌、石膏花飾等亦得到重視。

清代建築裝飾藝術充分表現出工匠的巧思異想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美感。

建築藝術的象徵性特徵是什麼

建築藝術的象徵性特徵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表現某種特定的精神內涵。建築的象徵性是建築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座充滿象徵意義的建築物,常常是一座歷史的碑石,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甚至會超過環境和造型。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建築藝術具有哪四個基本特徵 為三個特徵 建築的雙重性 建築藝術的表現性 建築藝術的社會性。...

簡述藝術的基本特徵,簡述藝術的四個基本特徵

元四家 指中國畫上的黃公望 王濛 倪瓚 吳鎮四位元代畫家。其共同特色,是以 雅潔淡逸 山水畫風。強調水墨畫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處於乙個時代,年齡相近,他們的風格和特點 黃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華滋 王濛是畫山水多至數十得,樹木不下數十種,千巖萬壑,迦環重迭 吳鎮山水蒼茫沉鬱 倪瓚山水,所謂 天...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的簡介

中國美術bai學院建築藝術學院位於du中國美術學院zhi象山中心校區。成立於dao2007年4月。該院下設專建築藝術系 城屬市設計系 環境藝術設計系和景觀設計系,設有建築營造研究中心 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等研究實踐機構和模型工作室 電腦工作室 木工工作室 合成材料工作室等系列教學實驗室。學生規模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