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地高壓區,邊界層的生消演變具有明顯的晝夜變化。請問生消演變定

2021-04-20 07:18:11 字數 5942 閱讀 6340

1樓:匿名使用者

邊界層bai的生消演變規律。在陸du地高壓區zhi,晴朗天氣條件dao下,邊界層的生版消演變規律:日間,受太陽權輻射的作用地面得到加熱,混合層逐漸加強,中午達到最大高度;日落後,由於地表輻射,地面溫度低於上覆的空氣溫度,形成逆溫的穩定邊界層;次日,又受太陽輻射的作用,混合層重新公升起。

大氣邊界層的生消演變規律依賴於地表的熱量和動量通量等因素,汙染物的傳輸擴散取決於邊界層的特徵引數。混合層高度(h):是指對流邊界層的高度,也就是在大氣邊界層處於不穩定層結時的厚度。

莫奧長度(lmo):對於定常、水平均勻、無輻射和無相變的近地面層,其運動學和熱力學結構僅決定於湍流狀況。當lmo>0,近地大氣邊界層處於穩定狀態,lmo數值越小或混合層高度(h)與lmo的比值(h/lmo)越大,越穩定,h則越低;當lmo<0,邊界層處於不穩定狀態,|lmo|數值越小或|h/lmo|越大,越不穩定,h則越高;當|lmo|→∞,邊界層處於中性狀態,|h/lmo|=0,混合層高度大約有800m.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漸漸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

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圈包圍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層,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不會太近而致使水蒸氣被太陽蒸乾,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層拉住,所以地球才會有得天獨厚的大氣環境,

大氣層形成之後就開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約在47億年前,宇宙中塵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陽系的其他星球。當時的空氣中不含有氧氣,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氣體)、氮氣。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斷有宇宙中的塵埃及小的星體撞擊,體積不斷增大。而且撞擊時能量聚集,溫度不斷上公升,最終融化為液體。

不久,星體撞擊的次數減少,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形成地殼。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內部的岩漿不斷噴湧,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氣冷卻凝結為水,從而形成海洋。

3樓:任性的公貓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乙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1、地球的形成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佔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丟擲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丟擲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

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儘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2、地球形成初期的化學性變化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乙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

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乙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地球在剛形成時,溫度比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後來由於隕石等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的溫度逐漸公升高,最後成為粘稠的熔融狀態。在熾熱的火球旋轉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的物質開始分異。較重的物質漸漸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則懸浮於地球的表層,形成地殼;介於兩者之間的物質則構成了地幔。

這樣就具備了所謂的層圈結構。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都逃逸了。但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公升到地表成為新的大氣層。由於地球內部溫度的公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

後來隨著地表溫度的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又通過降雨重新落到地面,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殼約在40億年前出現,而地球以其地殼出現作為界線,地殼出現之前稱為天文時期,地殼出現之後則進入地質時期。

3、陸地的起源

有關大陸的起源問題,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杜托特(a. l. du toit)於2023年在他的《我們漂移的大陸》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兩個原始大陸的模式。

如果這個模式成立,那麼這兩個原始大陸分別被稱為勞亞古陸(lanrasia)和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這實際上就象以前魏格納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把全球大陸只拼合為乙個古大陸。杜托特認為,兩個原始大陸原來是在靠近地球兩極處形成的,其中勞亞古陸在北,岡瓦納古陸在南,在它們形成以後,便逐漸發生破裂,並漂移到今天大陸塊體的位置。

早在19世紀末,地質家學休斯(e. suess)已認識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陸的地質構造非常相似,並將其合併成乙個古大陸進行研究,並稱其為岡瓦納古陸,這個名稱源於印度東中部的乙個標準地層區名稱(gondwana)。岡瓦納古陸包括現今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南極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它們均形成於相同的地質年代,岩層中都存在同種的植物化石,被稱為岡瓦納岩石。杜托特用以證明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證據,是來自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古氣候學方面。根據三十多年中積累起來的資料,有力地證明岡瓦納古陸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勞亞古陸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結合體,這些陸塊即使在現在還沒有離散得很遠。勞亞古陸有著很複雜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它主要由幾個古老的陸塊合併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陸塊、古歐洲陸塊、古西伯利亞陸塊和古中國陸塊。在晚古生代(距今約3億年前)這些古陸塊逐步靠擾並碰撞,大致在石炭紀早中期至二疊紀(即2億至2億7千萬年前)才逐步閉合。

古地質、古氣候和古生物資料表明,勞亞古陸在石炭~二疊紀時期位於中、低緯度帶。在中生代以後(即最近的1-2億年間)勞亞大陸又逐步破裂解體,從而導致北大西洋擴張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帶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破裂和漂移的構造結果。

在這過程中,大陸岩塊的不均勻向西運動和離極運動的規律十分明顯。總的看來,勞亞古陸曾位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帶,岡瓦納古陸則曾一度位於南半球的南極附近;這兩個大陸之間由被稱為古地中海(也稱為特提斯地槽)的區域所分隔開。

4、大洋的起源與演化

有關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從本世紀初才開始,在此之前一般認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態,也即大洋盆地自從貯水形成以來,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隨著地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本世紀初以魏格納為首的大陸漂移這一革命性的學說的提出,對自最近的2億多年以來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現代研究證實,大洋最初是在大陸內部孕育的,並開始於大陸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陸在裂谷處破裂並相互分離,從而開始產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納曾把南大西洋兩對岸的吻合作為闡述大陸漂移說的出發點。

事實上,把南美洲與非洲兩大陸拼合到一起,不僅大陸邊沿地形輪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型別和地質構造也可以對接起來。現已證明,大西洋在二疊紀(2億5千萬年前)時還根本不存在,據估計,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陸裂谷發生在稍後的三疊紀(約1億6千萬-1億9千萬年前)。至侏羅紀末期(約1億2千萬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張開達1000公里的寬度;南大西洋的張開大約開始於早白堊紀(約1億1千萬年前),而最初的裂谷發生在晚侏羅紀(約1億3千萬年前);北大西洋張開最晚,大約開始於第三紀初(約6000-7000萬年前),與此同時,由北大西洋裂谷向東北延展而伸入格陵蘭與歐洲之間,挪威海隨之張裂開。

從6千萬年到2千萬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體都在擴張,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變化。綜上所述,現今的那些廣闊的大洋盆地並不是從來如此,而是長期的地球運動和演化的結果。大洋由狹窄海灣到寬闊盆地的發展,是通過持續發生的大規模海底擴張過程實現的。

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的動力都是地幔對流。

由於地球原始地殼自從形成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大規模的地質構造形態的運動。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地球上大洋和陸地的形態就是過去數拾億年來大規模地殼運動的結果。

有關地球的資料

4樓:每晚劇場秀

關於地球的冷知識,90%以上的人絕對乙個都不知道!你知道幾個?

5樓:飃雪の夏天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乙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

地殼平均厚度17千公尺,地幔厚度約3473千公尺,佔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公尺,佔地球體積的16.3%,物質處於液體狀態,核心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從我們身處地球的視角看來,我們這個行星是非常巨大富饒,為似乎無窮盡的空氣所包圍的;然而,太空人從太空看來,地球只是個瘦小的球體,被一層薄薄的彷彿一吹就散的大氣所圍繞。對乙個空間旅行者來說,在深邃黑暗的空間裡的地球,藍色的海域、棕色或綠色的陸地與白皚的雲是異常醒目的。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行星,距離有1億5千萬千公尺(9320萬英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天為365.256個地球日,自轉一週為23.

9345小時。地球的直徑為12756千公尺(7973英里),只比金星大幾百千公尺。我們的大氣層由78%的氮,21%的氧及1%的其他成分組成。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有生命定居的行星。它的快速自旋與熾熱的鎳鐵核心產生了足夠的磁場,與大氣配合保護我們,抵禦來自太陽與其他星球的輻射。大氣層還保護我們免遭流星的侵襲,它們中的大多數會在到達地球表面前燒毀。

從多次星際旅行的成果中,我們對我們這個行星已有了較多深入的了解。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1號(explorer 1)發現了現被稱為範艾倫輻射帶的強輻射區,這一氣層由被赤道地帶環形地磁場捕獲的快速移動的電子組成。來自其他衛星的資訊則顯示由於太陽風的作用,地磁場被扭曲成了水滴形。

我們同樣了解到原先以為平和靜止的上層稀薄大氣實際上是非常活躍的--白天膨脹夜晚收縮。由於受太陽活動的影響,上層大氣層導致了地球天氣與氣候的變化。

除了影響地球的天氣情況,太陽活動還使大氣產生奇異的視覺現象。當來自太陽風的電子被地磁場捕獲時,它們與地球兩極大氣中的空氣分子結合在一起。這些空氣分子隨即發光,即產生極光。

地球資料

質量(千克) 5.976e24

赤道半徑 (千公尺) 6,378.14

赤道周長 40075.7千公尺

表面積 5.1億平方千公尺

極半徑 6356.75千公尺

赤道半徑比 (地球 = 1) 1.0000e+00

平均密度 (克/立方厘公尺) 5.515

近日點日距(每年1月3日左右) 147,100,000千公尺

遠日點日距(每年7月4日前後)152,100,000千公尺

距太陽平均距離 149,600,000千公尺(乙個天文單位)

自轉週期 (天) 0.99727

自轉週期 23小時56分1.09秒(平均太陽時)

公轉週期 (天) 365.256

公轉行程 9.4億千公尺

平均公轉週期 (千公尺/秒) 29.79

重力加速度 1 g(9.8公尺/秒)

公轉離心率 0.0167

黃赤交角 (度) 23.45

公轉傾斜角 (度) 0.000

赤道脫離速度 (千公尺/秒) 11.18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公尺/兩次方秒) 9.78

視覺幾何反照率 0.37

平均表面溫度 15°c

大氣壓力 (巴) 1.013

大氣組成

氮 氧其他 77%

21%2%

魚為什麼不能在陸地上呼吸,為什麼魚在陸地上不能呼吸?

鯨魚明明就是用肺呼吸,為何不能在陸地上生活?原來如此!為什麼魚在陸地上不能呼吸?魚腮裡的腮絲離開水會互相貼在一起,減小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所以在水裡,專鰓能提取足 夠的氧氣屬,而到了陸地卻不行,也不是說鰓在陸地就不能呼吸。你會發現魚放在沒有水的臉盆裡,它並不是馬上死去,而是慢慢的,所以它並不是不能呼...

陸地上的龜怎麼養,哪種是在陸地上養的龜

首先,想知道你養的是什麼品種的陸龜 然後,要明白一點,陸龜都是吃素的 餵食方式 陸龜的主要食物為各種菜葉 陸龜飼料和乾草,並且定期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3,每次的量為龜能吃完為準,以數學計算的話,為龜重量的7 小龜 10釐米以下 每天餵食,以陸龜專用飼料為主,偶爾喂些菜葉與乾草粉,但是最好切碎,並且在能...

企鵝可以在陸地上行走嗎

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浬和陸上的時間約各佔一半,我們都知道,企鵝可以在水裡自由游泳 玩耍,在水中的它們顯得尤為歡快。而在陸上行走時,它們行動卻顯得很笨拙卻也不失可愛。瞧,它們腳掌著地,身體直立,正努力依靠尾巴和翅膀維持平衡呢。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它們能夠迅速臥倒,舒展兩翅,在冰雪上匍匐前進,有時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