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取向有什麼影響

2021-04-08 20:02:49 字數 6652 閱讀 2049

1樓:衡水遊龍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與從政的關係,認為「學而時習之」後應關心國家政事。可見儒家思想注重學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於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之一。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2樓:默痴默念莫相見

1、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

2、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3樓:聖鸞周芷

文人中信奉儒家的就被「抬得高」些。比如杜甫和李白。詩歌成就相當。但杜甫是「儒家詩人」,李白的詩歌有道家風格。在封建社會,杜甫詩歌的流傳和「地位」就要高於李白。

孔子的思想對我國文學產生了什麼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文學上的貢獻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樂經》失傳.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複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字.

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言."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獻.

孔子對《詩經》的解說, 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文學思想,主要儲存在《論語》一書之中。此書由孔子門人及再傳**整合,記錄了孔子及其**的言行,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極為豐富、精深,在我國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包括文學思想史)上有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一、孔子文學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孔子評詩、樂的標準:思無邪

詩遵循什麼樣的標準才是好詩?孔子從文學的社會功能出發,在他對《詩三百》的總評中提出了好詩的標準,即《論語·為政》中提出的「思無邪」: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的「思無邪」標準主要是針對內容而言,詩的內容應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和審美標準。《詩》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僅關涉內容(歌詞),而且與**有緊密的關係。因此,從**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的樂曲,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於直露:

《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以「思無邪」為根本要求,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為情感表達的要求,孔子對**的觀念,就是倡雅樂、放鄭聲。這種合乎「禮」的標準很明顯帶有時代統治思想的烙印。

(二)、孔子**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興觀群怨

孔子**學藝術社會功能時,提出「興、觀、群、怨」說。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文的社會功能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

儒,道兩家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有何不同?舉例!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取向有什麼影響

6樓:衡水遊龍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與從政的關係,認為「學而時習之」後應關心國家政事。可見儒家思想注重學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於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之一。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7樓:玉卿天下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文章摘要】文學是乙個廣泛而深遠的概念,文學自起源起,就成為人類社會生活和思維心理的重要反映。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反映著思想,而思想反過來哺育著文學,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集大成者,它雖然比文學產生晚,但它對中國文學發展以及成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中無不體現著儒家仁、義、禮、治的思想,無論是唐韓愈領導的儒學「復古運動」,還是現代「國學」教育的火熱進行,都可見儒學思想在幾千年的浮浮沉沉中憑藉其強大的生命力儲存下來。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論詩便指出詩有「興、觀、群、怨」之作用,可見儒家思想積極入世,重視實踐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與其相符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但我們應知道的是,在「文學」誕生之初,它的種種社會功用是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只是人們口耳相傳的,記錄光怪陸離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傳說,但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產生,原先的神話故事在儒家學子的改造下逐漸被「理性化」,原先的神變成了「人」,原先的「英雄」變成「帝王將相」,文學被人們重新認識、加工、包裝,從此有了新的社會功用,就像統治者手裡的權杖,指揮著社會的倫理道德,綱常教化。那麼儒家思想究竟對中國文學有怎樣深刻的影響呢?

那就不得不說以下三個方面

1 文以載道,為政治教化服務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與從政的關係,認為「學而時習之」後應關心國家政事。可見儒家思想注重學以致用,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學標準,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學的社會實踐功用的,而不僅僅是人們寓情於詩,借詩抒情的產物,這種社會公用與唐代提倡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結合,不難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學是要經世致用,為政治教化服務。這種社會政治教化的文學是統治者維護其地位,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這也是中國文學最顯著,最本質的特徵之一。

《詩序》中提出的「六義」「美刺」等說,都是與政治教化息息相關的。《詩大序》有云: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這一段不僅對詩、歌、情、志的關係有了深刻的闡釋,而且充分肯定了詩對於國家政治、社會教化的重要推動作用。關於詩的「美刺」作用,我們可以從「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這句話中受到啟發。

無論是「美與刺」還是一系列愛國詩歌的產生發展,都受到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影響,體現著「文學為政治教化服務」的主張。關心政治,崇尚現實,注重作品的諷刺性,教化性和教育意義,促使我國古代作家寫了不少針砭時弊的優秀文學作品,但在當今社會,「文學為政治服務」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對與質疑,而文學作品如何在這種反對質疑聲中發展,繁榮,開闢一條新路才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2 中庸之道

《論語 先進》中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認為「中庸之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絕大數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來的很多文學作品呈現含蓄、內斂的傾向,作家們似乎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情感不致一瀉千里地抒發。像《論語 八佾》中孔子就讚揚《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說《關雎》這首詩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平衡,沒有過度的快樂或者悲傷。男子對自己心愛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時,只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並沒有過於強烈的哀傷,這應該就是「哀而不傷」,但當男子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女子是也僅僅是「鐘鼓樂之」「琴瑟友之」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欣喜若狂的表現,這應該便是「樂而不淫」。

此外。孔子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是強調凡是詩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無邪。在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許多文學作品都具有樸實、含蓄、委婉的特徵,多是「怨而不怒,婉而多諷」的效果。

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為例,原文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幾多愁。

這是李清照五十三歲時避難金華所作,當時的她面對著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孤苦無依。可以想象她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傷。詞的首句寫狂風花盡,一片淒涼,但作者卻沒有從正面描寫風之殘暴,花落狼藉,而是極為含蓄地用「風住塵香」四字來點出春光一去不復返的哀愁。

詞的下片「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更是極其委婉地表現作者的愁緒,讓哀愁有了重量,這種含蓄反而將作者的哀傷之感擴大化了,算得上「哀而不傷」的中庸之道好的典範。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觀為文學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貢獻,《論語·堯曰》中記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所以人要「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一邊注重聖賢的意境烘托,一邊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灌注使中國文學歷盡幾千年的風雨飄搖仍完整地儲存下來,仍然熠熠生輝,儒家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建構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所以仍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研究儒家學說對於當代文化、思想的建構也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迅猛發展,西方的教育文化的滲透,中國人借鑑了太多西方的東西,反而忽視了我們最傳統的儒家道德文化,幸好我們有那麼多儒家學說、文學作品尚存,保留了這無論幾千年都不會褪色的儒家思想、道德觀、人性論,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文學的根,是所有中國人的根,如何讓這積澱了幾千年的「文明之根」繼續繁衍、生長下去,需要每乙個中國人用聰明和智慧型灌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看待,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近幾年滾筒機jiojiojrtuju jhhhnmnjjjhbhvjvjg,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1 先秦時期 散文 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 3 兩漢時期 辭賦 樂府詩。4 唐代時期 韓 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革新,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 柳的道路,完成了這次革新。5 宋代時期 詞。6 元代...

中國古代文學就業怎麼樣,中國古代文學考研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1.中國向來重視歷史,很早就有史官。我國最早的史書是 國語 和 春秋 前者記言,後者 記事 2.春秋 是我國第一部 編年 體史書。中國古代文學考研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從目前的就業形勢看,大多數專業的就業形勢都越來越嚴峻,尤其文科類專業,各學校擴招速度過快,有供過於求之勢。總的來說不能有過於樂觀的估計...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著作有哪些,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六種?

中國文學理論品評史教程 張少康 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勰 文心雕龍 鍾嶸 詩品 曹丕 典論 中國文學理論品評史教程 張少康 北京大學出版社 孽海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范進中舉 孔雀東南飛 聊齋誌異 官場現形記 曹丕 典論 鍾嶸 詩品 劉勰 文心雕龍 劉勰 文心雕龍 鍾嶸 詩品 曹丕 典論 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