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與做人閱讀答案,梁啟超的《為學與做人》的體裁和中心思想

2021-03-27 10:48:05 字數 5227 閱讀 3578

1樓:匿名使用者

11、因果關係。智、仁、勇三者兼備,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1)①須有相當常識,②做事須有專門智識,③遇事能斷的總體智慧型,④有根本判斷力。

(2)①儒家「仁」的人生觀認為宇宙和人生永遠不會圓滿,因此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 。由此我們就不會憂成敗。②儒家「仁」的人生觀認為無一物為我們擁有,既無所得,當然無所失。

因此我們便不會憂得失。

13、引用孔子的話作為中心論點,先總述,後並列論述,層次清楚;每一層又都以問句起頭,不僅條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14、設問、排比、呼告等。連續的設問鏗鏘犀利,促人思考,三個「……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斬釘截鐵,不僅有真知灼見,而且充滿激情,氣勢極強盛。「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2樓:天空不下雨

為學與做人(有刪節)

梁啟超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眾人會答為求學問。再問為什麼求學問,各人答案就會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諸君啊!我請替你們答一句吧:「為學做人。」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稱之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達德」?

因為這三事是人類普信道德標準,總要三者具備,才能成乙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如何?孔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應以這三件為究竟。

怎麼樣才能不惑?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第一,須有相當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型。

假如乙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裡小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就是專門學識。但專靠這常識和學識還不夠,還須養成總體智慧型,才能得有根本判斷力。

以上所說常識和總體智慧型,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麼才能不憂?為什麼仁者會不憂?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中國先哲人生觀怎樣。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都包含在裡頭。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

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則一寸兩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一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 。

故《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

因為認定這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劃分,然則**有東西可為我們所得?既無所得,當然無所失。

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還有何得失可憂?

怎麼樣才能不懼?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屬於意志方面的事。

乙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豐富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

孟子說浩然正氣,至大至剛。人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第二要不為劣等慾望之所牽制。

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慾東拉西扯,那麼百鍊鋼也會變為繞指柔了。總之,乙個人意志由剛強變柔弱易,由柔弱返剛強難。自己做不起自己主,還有何事可做?

只有奮鬥,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練到家,自然是看自己應做之事,一點也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左支右絀的醜態。

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

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面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

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練,所以你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自動。

諸君啊,醒醒罷!你成不**,就看這幾年哩!

2023年12月

(選自《閱讀名篇——中外演講辭卷》)

11.作者認為為學與做人應是什麼關係?「成乙個人」的標準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認為「怎麼樣才能不惑」?「仁者不憂」的原因又是什麼?試各分點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主體部分的論述和論證有何特點?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最後兩節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

11、因果關係。智、仁、勇三者兼備,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1)①須有相當常識,②做事須有專門智識,③遇事能斷的總體智慧型,④有根本判斷力。(2)①儒家「仁」的人生觀認為宇宙和人生永遠不會圓滿,因此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 。由此我們就不會憂成敗。

②儒家「仁」的人生觀認為無一物為我們擁有,既無所得,當然無所失。因此我們便不會憂得失。

13、引用孔子的話作為中心論點,先總述,後並列論述,層次清楚;每一層又都以問句起頭,不僅條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14、設問、排比、呼告等。連續的設問鏗鏘犀利,促人思考,三個「……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斬釘截鐵,不僅有真知灼見,而且充滿激情,氣勢極強盛。「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3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一開頭便從難易問題下手,作者認為天下之事的難易是相對的,「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學習也是如此,只要腳踏實地去學,沒有掌握不了的學問;反之,不通過學習,就是極容易的事也會被視作十分困難。在說明了難易的辯證關係之後,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問題。

天資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於學習,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擺脫昏與庸的境地;而天資聰敏,才能出眾的人,如果自暴自棄,不學無術,也將與昏庸者為伍。相傳孔子的學說由智慧型魯鈍的曾參傳給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傳給了孟子。所以作者說:

「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因而作者認為昏庸與聰敏是相對的,關鍵是取決於個人的努力。這第一段完全以論述的筆墨出之,明白地擺出了自己對學問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則通過乙個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則寓言,進一步說明難易與成敗並沒有必然的聯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堅定地朝既定的目標走去,必定是可以達到終點的。四川的貧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聖,貧者憑著一瓶一缽和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富者雖有足夠的錢可雇船前往,但由於自己的猶豫畏縮,終未能達到目的。

作者由此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謂「立志」,不僅是要樹立奮鬥的目標,而且要有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精神,這正是學習中第一可貴的。這一段通過具體生動的記敘,設想出人物的語言神態,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猶如一則寓言故事,雖然平易簡單,卻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後一段結論,還是歸結到聰敏與昏庸的問題:聰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關鍵在於能否力學不倦。作者強調了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擺脫了天賦決定論的成見,勸人以學,對於不同天資的人都有勉勵的作用。

他對聰敏「可恃而不可恃」,對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辯證認識無疑都是很有見地的。

全文始終用了對比的方法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一開始便從天下事「難」與「易」的不同落筆,指出在學習中「難」與「易」是相對的,可變的。接下來又從昏庸和聰敏及其與成敗的關係立論,反覆辨難,說理明白,使讀者信服。蜀僧的一貧一富,貧者僅恃一瓶一缽,富者可以買船而下,結果貧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終在強烈的對比中說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

文中多用偶句,如:「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以及「吾資之昏」與「吾資之聰」兩段,「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與「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兩段等在句法上都兩兩相對,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並沒有艱深的文詞,只是娓娓道來,如一篇師長對晚輩的勸勉之詞,語重心長,切合題旨。

梁啟超的《為學與做人》的體裁和中心思想

《為學與做人》 梁啟超 讀後感 20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篇梁先生於2023年12月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梁先生首先發問問什麼要上學,他得回答是:為的是學做人。實際上,不光是那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回答,我們這個時代,時隔86年多,也仍然需要這樣的回答。

因為,有太多的學生迷失在智識教育中。其結果就是迷失自我,淪落人生。

在這個中產階級不斷崛起的時代,人們經歷了幾次工業革命,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安逸使人累。在舊社會尚且有無數大學生思考探索救國之道,而如今,大學校園裡滿是刁著奶嘴的洋娃娃們,忙著談戀愛、辦社團、享受大學校園美好生活的莘莘學子們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討論,甚至沒有時間上課,於是衣服襪子集了一大摞,帶回家去洗。

梁先生強調教育分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憂,意育教人不懼。然而,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們削尖了腦袋要進名牌大學而不思考自己為什麼要進大學。帶著入名門,耀祖宗的想法踏進大學的人往往會被各種**迷倒,無從選擇。

在徘徊和隨波逐流中度過的大學生活將會是遺憾而浪費青春的。都說大學就是個社會。這個社會給人陷阱,給人選擇的權利,你可以選擇任何一條路,沒有人會管你。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大學生活。唯有兩個時間段是值得回味的。一段是我大二下學期剛剛從暗戀師兄中解脫出來,每天早起去花園背英語,之後整天整天的泡在圖書館裡,除了上課。

我的成果就是記了一厚本的讀書思考筆記。之後和一摯友交流,獲益匪淺。再之後開始初戀,開始迷失。

另一段則是我大四分手後潛心考研的經歷。這一段是我認為自己戰勝痛苦,訓練意志的過程。回想起來,只有這兩段讓我覺得自己有所獲。

之間的日子大部分被迷茫充斥著。看看身邊的同學,也大都如此。名牌大學的學生也不過如此。

為什麼上大學?為上大學有的揹著一身債,有的讓父母揹著一身債,即使沒債也是一大筆開支。在這個缺少大師的時代,我們的思想也禁錮了。

大學的自由彷彿成了我們的債,不知所措,不堪重負。善惡變得不那麼重要,正義或者真理也是另乙個世界的理想。大學生彷彿已經變成乙個醜態百出的群體,享樂是緊要的。

偶像輩出的年代,這個群體卻缺少思想領袖。

理工科的學生可能好些,因為會被繁重的學習和實驗壓迫著,不用想東想西。但在剩餘的時間,不是他們是否有同感。

大部分大學生們會在找工作的壓力下猛然發現自己的幼稚和無知。然而逝去的歲月不可能重來一遍。我悔恨自己的麻木與頹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缺乏情、意教育的我們一踏進大學就容易被這個殿堂的琳琅滿目照得睜不開眼,進入休克狀態,喪失思考能力。

為學原文與譯文

為學 清 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 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

為別人喝彩的答案,《為別人喝彩》閱讀答案

1,疑問 熱情 2運動會上為別班喝彩 大運會上法國為中國喝彩 3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好 只有為別人喝彩,別人也會為你喝彩,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為別人喝彩的閱讀答案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欣賞 賞識。友誼 友情。熱烈 激烈。矯正 改正 糾正。3我們要學會為別人喝彩,因為為別人喝彩是一種智慧...

《為學》的譯文,《為學》的白話文翻譯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 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學習,那麼困難的也變得容易了 如果不學習,那麼容易的變得也困難了。我天生資質愚笨,趕不上別人 我天生材質平庸,趕不上別人。但是只要我每天不停的學習,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