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學的特點,革命文學的特點

2021-03-26 21:31:27 字數 5768 閱讀 1130

1樓:匿名使用者

始終與主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很少像主流文學那樣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審視社會,而是將對市民社會的「文化」審視作為創作的起點;關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世態人情以及市井文化對人的生活的制約和對人命運的影響。

2樓:輕舞飛揚

1.具有鮮明口語特色,易懂。

2.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3.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3樓:黃烈民

就是內容偏向於宣揚前輩先烈們的英雄事蹟的!

中國抗戰文學的特點

4樓:fly_傻的冒泡

大敘事、現實性、反形式化。

「抗戰文學」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抗戰文學,是指以抗戰為題材的文學。從共時性角度考察,抗戰文學存在大敘事、現實性、反形式化三大特點。

從歷史性角度考察,抗戰文學則顯示出創作發展和人性挖掘深度成正比的特徵。抗戰文學要出現優秀乃至偉大的作品,有待於我們對民族文學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對世界先進文化的廣泛吸取。

5樓:匿名使用者

十四年抗戰時期文學一瞥

6樓:我也只是過客

簡論近年來中國抗戰題材文學的特點

2023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區域性抗日戰爭的爆發。此後,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國東北,並於2023年3月成立偽滿洲政權,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衝突。

2023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中國的抗日戰爭分為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三個階段。在戰爭初期,國民黨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轉入相持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武裝力量逐漸發展壯大。2023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八年抗戰中僅僅中國的軍民人員**超過3000萬以上。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國際地位。在抗戰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產生了許多抗戰題材的文學作品,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抗戰文學。

2023年-2023年之間產生的屬於狹義上的抗戰文學,這些文學與抗戰生活緊密聯絡,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馬峰和西戎的《呂梁英雄傳》、刑野的《王二小》、管樺的《小英雄雨來》、華山的《雞毛信》等等。

從抗日戰爭開始至今,抗戰題材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的湧現,且呈現出「越臨近抗戰後期,成熟的作品越多」的特點,如:《四世同堂》、《亮劍》、《白山黑水》、《王貴與李香香》、《鐵流》等等。

從整體看,中國抗日題材文學具有史詩性、真實性和政治性。 1、史詩性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痛苦。但是,戰爭這朵「惡之花」,也使我們民族覺醒與奮起,當帝國主義的槍炮對準我們胸膛的時候,中華民族發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怒吼,戰爭動員了人民,也創造了文學。在新時期文學中,有許多作家以強烈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繼承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以嶄新的審美意識重新審視中華民族同休戚、共命運的這段悲壯動人的歷史。

作家或歌頌在抗日戰爭中湧現出的成千上萬的英雄,或記錄光輝燦爛的戰鬥里程,或畢現殘酷悲壯的戰爭場面,它們構成鮮明的時代性、厚重的歷史感,寫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求生存、謀解放的堅定信念。雖然作家們的經歷不同、個性氣質有別、藝術思維方式各異,但是,他們吹奏的是同一曲調,那就是歌頌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從而警醒和教育人民。

2、真實性

作家對抗日戰爭的描寫,出現了審美視角、創作心理和情趣由單一到多樣,由封閉到開放的局面。為了適應變革時代新的審美需求,不少作家在縱向繼承本民族文學傳統的同時,又系統地、有選擇地借鑑其它民族的長處,特別是把歐美文學作為改革文學傳統,建立新型抗日戰爭文學的參照系。他們不以傳統性代替時代性,而以其開放性、多層次的藝術格局,不斷拓展藝術空間,全面地反映抗戰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以繽紛的題材內容,磅礴的氣勢,多樣化的風格、筆調,豐富了抗日戰爭文學,特別是戰爭觀念的改變,使得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色彩斑斕的藝術風貌。

抗戰題材的寫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始終是重要的脈絡,曾經湧現出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尤其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抗戰題材長篇**在思想深度和藝術水準等方面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不可否認的的是當今很多抗戰題材的作品遮蔽真相、消解真實性,沒有經得住推敲的細節,有嚴重的娛樂化傾向,缺乏精神性、文化性、詩性的品質,這是我們必須警惕、必須對抗的。

3、政治性

中國抗日戰爭從2023年「九·一八」算起,長達14年,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和平與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抗日戰爭中,中國死亡人數達3500萬,佔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總人數的40%,中國戰場抗擊日軍佔日軍總數的70%以上。

國外**界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評價上曾有差距,我們文學界與史學界在這方面有很多任務作可以做。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歷史的轉折點,是中華民族新的覺醒與偉大復興。抗日戰爭孕育出的寧死不屈的民族獻身精神、眾志成城的民族凝聚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奮鬥精神。

解放區文學的文學特點

7樓:強少

首先,在性質上,解放區文學思潮屬於新民主主義文化範疇。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徵。

第二,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服務的方向。解放區文學思潮興起和發展始終圍繞著這個基本方向,這是歷史賦予的使命,解放區文學思潮之所以能規模巨大、時間經久不衰就在於它始終堅持著這一鮮明的標誌。

第三,在處理諸多文學活動的內部關係中,除了堅持辯證統一的原則又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表現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創新的基本傾向。

最後,解放區文學思潮發展形態,往往是突破了文學框架的運動式的推進。

它既有區域性、歷史性、政治性,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文學範疇的一種,並有著所有文學共性的東西。它是無根之水、天外來客,成長在中華大地特殊時期的革命年代中。

從時間上來講,解放區文學應當從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工農紅軍建立紅色政權算起,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從地域上講,2023年後在全國陸續出現的紅軍和蘇維埃領導下大小不一的根據地,特別是後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全國各地相繼出現的以延安為中心的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

解放區文學誕生於險惡的戰爭環境之中,但它的產生卻帶給人們撲面而來的新鮮氣息和敢為人先的大膽的創新精神。當年,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全國各解放區掀起的轟轟烈烈的革命文**動完全可以與其所領導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相媲美,解放區文學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輝煌的業績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解放區文學上承「五四」新文化運動優良傳統,下開社會主義文藝之先河,有著承先啟後的特殊意義。

五四文學革命的基本特徵

8樓:隨風飄散

五四文學文學革命的內容:

1.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求得了語言和文體的解放,解放了禁錮上千年的文學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學觀念(文以載道,代聖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學的觀念(國民文學,社會文學,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恢復文學中人的尊嚴,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學是人學」)。

3.注重吸收外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注重吸收蘇俄文學的影響,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這影響到後來文學的發展潮流。

4.創作方法提倡以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為主要方法。

五四文學革命的基本特徵:

1.理論預設,創作滯後;

2. 功利為主,審美為輔;

3. 反封建,重啟蒙為主,文學自身本體追求為輔;

4. 語言、形式變革為主,文學的內涵更新相對滯後;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學革命的目標,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都是去實現其目標的過程。

9樓:郭猛

(1)思想觀念的現代性: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五四文學最突出的轉變。思想觀念包括政治觀念、倫理觀念、教育觀念、歷史觀念、家庭觀念等等。

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生觀念、價值觀念的變化。因為文學對生活的表現和對人的表現,關鍵就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和價值標準來看待與評價生活,來看待與評價人。五四文學用新文化的人生觀念感受、理解和思考人生問題,提倡自由的人生、個性的人生、進化的人生。

用新文化的價值觀念衡量和評價歷史生活與現實生活,批判舊生活,憧憬新生活。新文化的價值觀念就是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平民主義和科學精神。如魯迅對「吃人」問題的發現和對「改造國民性」主題的強調,鄉土文學對農民悲慘命運和愚昧精神狀態的表現,郭沫若對自我形象和個性解放要求的極度張揚,郁達夫對人的感性欲求和精神苦悶的傾訴要求等。

(2)情感體驗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情感體驗上的現代性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對群體性情感的淡化和對個體性情感的強調;二是對規範化情感的否定和對自然化情感的推崇。

強調個體性情感,就是重視個體情感的複雜性、細微性、差異性,重視不同個體對感情體驗的自我特徵,如郭沫若用「爐中煤」、「年輕的女郎」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感情,聞一多用「死水」表達自己對社會黑暗與腐敗的失望和憤懣,徐志摩用「雪花的快樂」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體驗。強調自然化感情,就是重視自然情感的自發狀態和天然狀態,重視感情的無拘無束的抒發與展示,如郭沫若《天狗》、《晨安》等詩中的感情狀態,劉半農和湖畔詩人對愛情的大膽表白,聞一多《發現》對極度激憤心情的強烈表達。

(3)思維和想象方式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思維和想象方式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強調主、客二元分離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思維的特點。這表現為如下幾點:

突出主體的地位和自我的形象,顯示出思維和想象方式的個性化特點,如魯迅**、郭沫若詩歌、郁達夫散文的構思與寫作特點。強調對生活和心靈表現的矛盾性、衝突性、複雜性,如魯迅和鄉土文學所表現的人與社會生活環境的衝突、人的性格與命運的衝突,魯迅《野草》和郁達夫**對自我心靈的解剖及對靈魂的拷問。科學思維的介入所帶來的描寫方式和創作方法的變化,如對「精細的觀察」、「逼真的描寫」的強調,寫實主義的興起,對人的內在心理認識的深化和心理**的誕生。

現代知識結構的形成和文學對生活表現形象系統的變化,如**中人物形象和環境形象的變化、散文和詩歌中形象形容與比喻方式的變化。

(4)藝術形式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藝術形式方面的變化,總的特點是自由化表達原則對程式化表達原則的取代。具體形式為:

體式多樣的現代**取代了體式單一的古典**,如魯迅**形式的多姿多樣,誠如茅盾所言,「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篇篇不一樣」;自由體新詩取代了格律體舊詩,如郭沫若《女神》中各種詩體、詩形的多樣化;通俗靈活的語體散文取代了艱深刻板的文言散文,胡適提倡「話怎麼說就怎麼寫」,文章的語體化使散文文體獲得了空前的解放;話劇取代了古典戲曲,改變了戲曲程式化和臉譜化的情節、人物、背景的表現套路,使其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

(5)語言系統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語言系統方面的變化,總體上是用白話語言系統取代了文言語言系統,確立了現代文學語言書面語。具體來說包括:

敘述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敘述語言在敘事功能方面多樣性、隱蔽性、客觀性的特點。描寫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描寫語言在寫人狀物方面細微性、似真性、深入性的特點。抒情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抒情語言在表達情感方面個體性、自然性、細緻性的特點。

議論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議論語言在論辯說理方面邏輯性、辨析性、透徹性的特點。可以說,文學語言系統的變化為現代漢語書面語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文學革命的革命發展,文學革命是怎樣發展的?

1918年,文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標誌著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變化。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二是新文化統一戰線形成。新青年 編輯部擴大,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胡適等人先後參加編輯部工作。具有初步的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激進的知識分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等共同組成了思想啟蒙戰線。文學革命也隨之深...

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原因,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

新文化運動 1 政治方面 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2 經濟方面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3 思想文化方面 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

五四文學革命是怎樣發生的,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原因

第一是我們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話文學作品 禪門語錄,理學語錄,白話詩調曲子,白話 第二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年之中,漸漸的把一種大同小異的 官話 推行到了全國的絕大部分。第三是我們海禁開了,和世界文化接觸了,有了參考比較的資料尤其是歐洲近代國家的國語文學次第產生的歷史,使我們明了我們自己的國語文學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