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空人在失重的情況下,體內血液也能正常輸送到離心臟較遠的下肢

2021-03-25 02:49:17 字數 4302 閱讀 7761

1樓:首爾

在太空中生活人體有什麼變化

人類在太空生活中要面臨一些問題,人體要發生很多變化,讓我我們來看一看有些什麼:

人類適應力的限度

人類具有適應環境的本能,如安底斯山脈和我國**地區的山脈都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這裡的居民已經習慣呼吸含氧量低的稀薄空氣。據研究,當地居民每1立方公釐血液中含紅血球只有50~100萬個(平原地區居民為450~500萬),每100毫公升血液中含血紅蛋白5克,這是長期適應低氧環境的結果。但人的適應力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就會死亡,如從平地驟然快速公升入6000公尺的高空,那裡只有0.

5個大氣壓,超過這個限度就有意識喪失、休克等生命危險,當達到9000公尺高度時,停留在1分30 秒,意識就會完全喪失。因此,噴氣式戰鬥機駕駛員一定要戴氧氣罩。但僅有氧氣還不夠, 還必須有一定的氣壓。

因為氧氣只有通過肺泡膜才能溶解到血液中,送往全身,而通過肺泡膜必須有一定氣壓才能實現,否則身體血液及組織中仍然缺氧。

在7500公尺以上的高空,氣壓只有280mmhg(公釐水銀柱),會出現各種減壓症,比如腹腔內氣體膨脹,引起腹痛甚至休克,神志不清,接著氣體在組織內發生氣化膨脹,造成關節和神經麻痺;當高度達到12000公尺以上時,即使吸入100%的純氧,肺泡裡的氧分壓也低於60mmhg;到19000公尺時,氣壓只有47mmhg,雖然吸入純氧,但因為肺泡內已經充滿飽和水蒸氣和二氧化碳 ,因此氧氣不能被吸入肺泡,人必然會死。當氣壓降到47mmhg以下時,處於37℃的飽和水蒸氣壓與體溫37℃的體內飽和水蒸氣壓相等,體液就會沸騰起來。我們知道人體重量的70%是水分,如果這些水分全部沸騰蒸氣,人就會以破裂而告終。

太空的環境比這還要惡劣得多。首先是沒有空氣,人呆幾秒鐘就會死去,加之氣壓為零,人就像上述所說的那樣會變成破氣球;其次是溫度高,白天最高溫度達130℃,夜間最低溫度只有零下146℃;此外,宇宙間到處充滿了致死量的紫外線和宇宙線,一瞬間就可以殺死人的基因和細胞。

太空暈動症

人在太空飛行時處於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下出現的第一位問題就是太空暈動症,每兩名太空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症,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嘔吐,像暈船一樣。因此首先要對太空人進行旋暈適應能力的檢查,這種檢查絕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在地面上即使經過嚴格訓練,被認為是完全不會旋暈的太空人,當他在太空「飄」起來時,立刻就會發生暈動病。

因此,學者們認為這種太空暈動症與暈車暈船的機制有所不同。

目前乘車船暈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比較有根據的是感覺紊亂學說。概括來說就是人姿勢要靠大腦綜合位於內耳的前庭器官以及由眼睛、**、肌肉、關節而來的信處來保持,其中前庭器官中的平衡砂最重要,而在失重狀態下,原來能夠達到重力的平衡砂出現異常,因而與位置有關的資訊便不能在大腦進行綜合,所以引起紊亂。而暈車暈船則是與前庭器官內三個不同方向的半規管異常有關。

太空暈動症不是什麼重病,五天後身體適應了症狀就會消失,但它對人體會不會引起不可逆的損害,目前還不很清楚。也就是說,關於人類在太空長期停留的醫學和生理學方面的資料幾乎還沒有。

心血管系統也有變化

目前學者們對失重狀態下心臟及血液迴圈系統機能低下問題比較感興趣。在失重時物體沒有重量,身體內的血液及其它體液就會湧向頭部和胸部,與在地面時相比增加了2公升,結果太空人的頭、頸部明顯腫脹,心臟的搏出量也增加,疲勞過度、很快就會心力衰竭。但也有人認為,由於血液湧向上部,心臟體積將縮小10%,並且到達地面後一年才能復原。

除此以外,太空人血液中的紅血球將減少15%,這種減少的高峰大概持續40天,之後緩解,3 個月恢復正常,因而這種變化還屬於對宇宙空間的適應性。但另外還有一類不屬於適應性的範疇,其中最危險的就是體內鈣的減少。

鈣不斷地在減少

鈣是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元素。人進入太空後的第乙個月失去6克鈣,相當於體內總鈣量的0.5%,如果這樣持續地丟下去而得不到補充,那麼8~9個月後再用任何方法補鈣都無濟於事。

假若持續15個月缺鈣,就會有生命危險。此外肌肉退化也是問題。

缺鈣的原因目前認為是與激素有關。人體在異常情況下有一種保持平衡的反應,稱為「內環境穩定」,而在失重情況下,正如前面談到的體液分布平衡失常,因而「內環境穩定」受到破壞,其結果必然造成激素分泌異常,因而「內環境穩定」受到破壞,其結果必然造成激素分泌異常,以及鈣、鈉等電解質發生紊亂,從而引起全身各部分連鎖反應,發生異常。 目前日本學者已經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測定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只要分析撥出的氣體成分變化就可以精確地了解體內呼吸、迴圈、代謝、體溫等多方面的變化。這種裝置輕便,約20公 斤,適合在宇宙空間攜帶。

有可能產生新人類?

上面主要談的是宇宙空間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下面談談宇宙對人體的好處。據研究,在宇宙 ,人的神經知覺和能力都有增強。如太空人曾從空間捕捉到加勒比海上船的航路並且進行了拍照,但底片上卻沒有船的痕跡,當時還以為是一時的幻覺,但後來經過調查,在拍攝當時 ,那個地方確實有船在行駛。

據太空人j·歐文說,他從空間歸來後感到頭腦變明晰了,感知敏銳,精力也更加充沛了。阿波羅14號的太空人e·公尺切爾為了證實一點,還在宇宙飛船和地球間進行了精神感應(telepathy)試驗。

今後人類進出空間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人類在空間時腦和思維將發生什麼變化,或者說人腦怎樣適應空間環境。因為如果設定乙個這樣的環境:

空間狹窄,空間以外一片漆黑並且只用細繩與地球相連,那麼人在這樣的環境內不可避免就會有孤獨、生疏感和恐怖不安的情緒 。

宇宙空間站是乙個空間狹窄、約有數十人的微型社會,因此地面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在這裡同樣存在,並且關係更加直接和密切,而且這裡也沒有什麼消遣解悶的娛樂場所,因此,人的情緒與在地面有所不同。再乙個問題就是應付自動化裝置的能力,在宇宙空間站可能到處是自動裝置,而人類還不具備與這些自動儀器直接進行「對話」的能力,而當能夠圓滿地適應宇宙空間各種自動儀器以及無重力的狹窄空間的人也可能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下的空間人 了。因此,科學家們推測:

占領空間的第一代人在那兒所生育的第二代、第三代,具有與地球上孩子不同的生理特點。首先,直立行走的功能可能會退化,由於形體變了,估計意識也會隨之有較大的變化,這樣就有可能出現新的人種。

阿波羅9號的太空人r·斯韋卡特曾說過:「環境的多樣性對保持物種健全的生命力是必需的 ,尤其是惡劣和不穩定的環境。而地球上的人類環境是穩定劃一的,那麼處在這種環境下的物種就會退化,甚至總有一天會因某種原因而絕種。

」美國陸續出現熱氣流致死人命的事實 ,就是因為人靠自身能力調節體溫的能力下降了。

因此有人預言,人類定居空間這個惡劣的環境後,將有可能以一種新種的形式頑強地發展下去。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幻想著在太空中建造瓊樓玉閣,幻想著在地球外的仙境中生活和居住。在古書中也常有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

那麼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到底能否在太空中生活?這個問題從載人航天任務一提出,就成為航天科學家們所追求的最終的目標。眾所周知,人類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這種狀態是人們在地球上無法體驗到的。

它對人體的體位感覺和運動都有很大影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由於受地心引力作用可以分得清上下、左右、前後。可是到了太空中這種概念就不存在了。

人在空中不會掉下來,要行動就是漂浮狀態。太空中無重力,也無上下之分,航天員在艙內不知道自己是站著還是躺著,他們常常忘記了自己手腳所在的位置,儘管心裡明白,但他們還是覺得手腳不知去向,他們也時常產生跌入無底深淵的感覺。

因此,要想在太空中生活,最關鍵的是要解決人類適應失重環境。在載人飛行前,科學家們推測重力消失後,人的心血管、骨骼、肌肉、消化、內分泌、神經等系統都會發生嚴重的障礙,影響到航天員的健康。為保險起見,人類在載人飛行前就進行了一系列的生物失重飛行實驗。

前蘇聯和美國曾將小狗、猴子、大白鼠、黑猩猩送入太空,發現失重並非像一些人預料得那樣可怕,失重似乎不會對生物造成太大的損傷。於是在2023年4月12日將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送上天,開闢了載人航天的飛行史。

但要想讓人適應失重的環境需要有段時間適應。科學家們通過對每次飛行的研究,將人進入太空生理系統的變化分為三個適應階段:初期反應期、適應形成期、適應鞏固期。

通過三個階段的適應後,人們還必須要進行一定的措施如體育鍛煉來增強人體肌能,提高生理系統的適應性。

在太空中,除失重外,還有其它因素如輻射、大氣壓力變化、多種有害氣體也對人體有影響。此外,人類要想在太空中生活還要面臨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等許多問題,以及心理健康的問題。從前幾次人類在太空的飛行中就產生了思鄉病、恐懼症、人際關係緊張等心理變化,如果長期在太空,人的心理障礙會更加明顯。

因此人類最終能否實現在太空中生活這一願望,還有待於科學家今後飛行的研究結果。

2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穿的太空衣是特製的

上面一部分是加壓的 而下身是密封在氣壓較低的衣服裡

這樣 下身的衣服就可以對血液有一種抽吸作用,使得血液能流到遠端

3樓:匿名使用者

心臟和動脈都有防止血液回流的結構:瓣膜。

使得血液能夠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動,心臟搏動,對血液施加壓力,將其**到身體各個部分。

為了減小失重給心臟帶來的影響,太空衣各部分的壓力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一樓的不要粘那麼長的廢話麼。

太空人在太空如何工作,太空人在太空中是怎樣工作和生活?

太空人在太空是怎樣生活的?看完大開眼界!太空人在太空中是怎樣工作和生活?由於沒有重力,航天員在太空要使用特殊的餐具吃飯,防止美食不小心飄走。在空間站等寬敞的太空飛行器內,一般會配備特製的餐桌。在失重環境下喝水就不平常了 水是不流動的,乙個裝滿水的杯子朝上或朝下放都一樣,杯子裡的水不會自己流出來。因此...

太空人是怎樣習慣在失重的太空中睡覺的

大家都知道睡眠在人的生命裡佔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的一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可見睡眠的重要程度,睡眠的 壞也決定了人的健康程度。前文中也提過了要想保持好的睡眠質量,需要注意影響睡眠質量的壞習慣。睡眠好了也是為了有更好的精力去做明天的工作和學習。絕大多數人睡覺都是在床上的,躺在床上...

物理問題,在太空人在太空處於失重狀態,但仍然有重力,而卻無支援力,重力豎直向下,那為什麼太空人還會

具體原理是因為宇 copy宙飛船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原因 樓上幾位所說的重力太小等答案是無稽之談 因為宇宙飛船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而做勻速圓周運動就必然具有向心加速度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由力提供 而因為太空人同宇宙飛船一同做圓周運動 所以必然收到向心力的作用樓主到高中會學到向心力公式 fn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