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虞美人》中所描繪的種種意象描繪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詞

2021-03-23 04:16:29 字數 5398 閱讀 1511

1樓:劍雨軒塵

表達了詞人故國之思。。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虞美人(李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可愛的康康哥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如下: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詞句註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了:了結,完結。

⑶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3樓:史賀楠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

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作為一位亡國之君對失去國家的悲傷痛苦,和對以往的悔恨之情。

4樓:嗚嗚嗚哇塞誒

它本身就是乙個幹還悲秋的詩人,表達了他悲催被傷的

5樓:mxr馬新茹

表達對國破家亡的悲哀和無奈,後悔和憂愁。

6樓:墨瀾

過去的榮華和權利都已經不在了,眼前原來都是我的的這一切,現在都是別人的,叫我怎麼能不憂愁和痛心疾首呢,表達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悲哀和無奈,後悔和憂愁。

7樓:美羅公主

表達了亡國之君的無奈,很多事他都沒有辦法,除了憂愁

8樓:小小外語君

表達了詩人傷春感時,對古國的思妙追悔之情

怎樣用「意象」和「意境」理論分析李煜的《虞美人》? 20

9樓:life周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但詞人卻企盼早日了卻,突出詞人無奈,惆悵,度日如年的彷徨,孤獨。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東風吹來的應該是春的氣息,帶來的應該是新的希望,但淪為階下囚的詞人,想起故國,直抒亡國之恨。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體現了物是人非的惆悵。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千古名句。以水喻愁,抒發詞人的愁緒像流水一樣延綿不絕。

10樓:匿名使用者

寓意於物,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對過往生活的懷念。而情景的編排,詞語的把握,內容的貼切,又表達出了一幅意境淒美的畫面。

李煜的《虞美人》中「月」這一意象的作用?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麼時間完了結束呢?

過往的事太多了,又能明白多少!

昨夜春風又吹過小樓,時光又是一年,

不忍心回頭想象,在月光照耀下已被滅亡的國家和都城那淒涼的景象.

故國的宮殿,那雕花的欄杆和玉石砌的台階,應該還在吧?

就是人的面貌變得衰老了.

請問你如果處身這樣的境地應該有多少仇恨呢?

正像滿江的春水向東奔流.

12樓:吳端擇

月,不光是代表逝去的美好事物吧?

我想,它應該也有見證人事變遷的意味.

詩人望月,總有時過境遷之感慨,李煜又怎能免此?

13樓:抬腳看見了你

月 代表了逝去的美好時光(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東西) 與現今階下囚的地位形成強烈對比 為末句言愁作鋪墊

14樓:紫陌幽草

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月"麼?

李熠虞美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5樓:好心情期望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相傳也是他的絕命詞,千古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形象地將人生的愁苦寫到極致,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誰人不憐,為何偏偏詰問蒼天「何時了」呢?誰人又能讀懂詞人此時心中的悲苦:

原本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與當年無異,如煙往事卻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遙想曾經終日紙醉金迷、聲色犬馬,這位亡國之君除了滿腔悲苦,心中也有一絲悔意,於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

「往事只堪哀」啊,當真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為免於徒增傷感,還是「獨自莫憑欄」吧!怎奈昨夜東風又起,明月之下,獨自登上寂寞的「小樓」,引發多少對故國的懷念,生出幾許離愁,添發幾多怨悲?乙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無數次使他夜不能寐,正是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欲罷難休,欲罷怎休!愁!愁!

愁!遙想那「雕欄玉砌」應該是光彩依然吧,可當年的「朱顏」卻無處可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山河」,瞬間如落花飄去,杳然不再,唯作煙夢罷了!這一「在」一「改」之間,道盡了幾多物事人非的酸楚與哀傷,又怎能不「欲語淚先流」啊?

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獨掀萬古愁。這重重的哀愁就如無邊春水,含恨滾滾,日夜綿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肺腑之痛、熾熱之情,如泣如訴,催人斷腸,「真可謂以血書者也」(王國維)。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而意境上卻無人能勝過李煜。白居易的「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劉禹錫的 「水流無限似儂愁」,都稍嫌直率,缺了幾分遐想空間;而秦觀 「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參考:

《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葉嘉瑩)李煜的「一江春水」將滿腔哀愁形象化,「向東流」更是將愁之無邊表現得酣暢淋漓,怎乙個「愁」字了得!「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更容易引起共鳴,於是此句一出便千古傳誦,堪稱寫「愁」句中一勝。

這首《虞美人》可謂哀傷入骨,顯然,此時的李煜早已嚐盡了階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著無盡的失國之悲,回首往昔,他對自己的軟弱和縱情聲色後悔不已,正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其實是心中只求速死,盼望早早了結餘生,遠離這份再也承受不住的痛苦,這與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形成了呼應。末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吐露了一代亡國之君胸中的萬千愁緒,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綿綿無盡讓人心生傷感。

李煜為帝王,可他的詞句中卻毫無帝王之居高臨下,採用的是純尚自然的語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實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傳於天下?沈去矜說:「餘常謂李後主拙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王鵬運說:「概間氣所鍾,以謂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李煜之詞遠超出了《花間》之意境,其雄奇幽怨之風格開拓了北宋詞壇,稱之為詞中之帝也不為過。

而一首《虞美人》更是道盡千古愁情,讓後世之人嗟嘆一代風流才子、詞中帝王敏銳的才思與雅緻的情思。

喜歡李煜的詞,喜歡他明淨的語言,喜歡他字裡行間裡露出的真摯情感,讀起來仿若一條飄著桃花瓣的小溪,清澈見底,幽靜明快,雅緻清香,而又蘊著淡淡的哀傷。雖然「流水落花」已遠去,但他帶給我們的「天上人間」、「一江春水」,意境永存!

16樓:匿名使用者

是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

17樓:匿名使用者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

古詩詞意境與對應的感情種類

18樓:匿名使用者

詩詞本以言情,情不能直達,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實,似疏而密,優柔善入,這正是唐詩冠歷代、宋詞集大成之所在。古代詩人詞人格外重視文學意象創造中的「意」與「象」的有機融合,重視創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齋詩話》)的審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標準就是從意象中昇華出境界,即意境。

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這樣論境界: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

19樓:味鄉居

《虞美人》是五代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通過淒楚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的藝術結構,使作者亡國的哀怨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金陵驛首聯通過了哪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現實

金陵驛二首 其一來 文天祥 草合離自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註釋 金陵 今江蘇南京。驛 古代官辦的交通站,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草合 草已長滿。離宮 即行宮,皇帝出巡時居住的地方。舊家燕子...

潼關前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表現了潼關之稱的什麼特點

前兩句寫雲,城,秋風,馬蹄聲等意象。表現了潼關歷史悠久,作為關防重地已經衰回落的特點。潼關 清 答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什麼節目?終古高復 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制。河流大野猶bai嫌束,山入潼關du解不平。描繪了北方zhi遼遠...

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描繪了怎樣的世界?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心境

描繪了承天寺月光皎潔,水清樹密的景象,表 達了蘇軾對美好月色的喜愛,對難以實現心中 抱負的惆悵以及對生活的感慨。安定祥和,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世界,表達了作者的嚮往。晚風輕輕 微微吹臨 顫動著這周遭的景物 側耳傾聽 似乎是天籟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寢,安睡就盼望著乙個美夢的來臨呀!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