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作品

2021-03-22 12:37:55 字數 1351 閱讀 9703

1樓:谷長平佼友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2023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公尺,普拉多博物館藏。格爾尼卡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乙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

」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乙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

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影象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乙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乙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

畫的左邊,乙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影象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影象,似乎是源自哀悼**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係。由此可以看出,畢卡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裡,所有形體與影象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

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不同的亮色影象互相交疊,構成了乙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影象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

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乙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裡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

畢卡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乙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裡,畢卡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創作由來是什麼

1937年4月26日下午,德軍轟炸了西班牙的一座巴斯克歷史名城 格爾尼卡。在這個全鎮居民只有7000來人的小鎮上,炸死1654人,炸傷889人。畢卡索在極度的憤怒和痛苦之中,喚起了狂熱的創作激情。畢卡索只用了乙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舉世聞名的 格爾尼卡 畢卡索為什麼會創作出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 是受西...

格爾尼卡的相關事件,格爾尼卡反映了什麼內容?在這幅畫中作者的寓意是什麼?

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納粹德國的空軍轟炸了該鎮,這個事件激發了畢卡索創作其最負盛名的作品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反映了什麼內容?在這幅畫中作者的寓意是什麼?內容是 西班牙內戰時期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機轟炸為平地的慘景。作者的寓意是 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反對暴行,用抽象的形式去表現對戰爭的厭惡。1...

卡尼爾好用麼,卡尼爾的產品系列

非常好 是歐萊雅旗下的,是密集補水的,如果你的 很幹,前幾次用會有點痛,說明你極度缺水,但是你連續使用2 3次後 就完全沒有這樣的現象了。乙個產品好不好用,不在於她本身的效果,而是在mm對這個產品的期望值有多高。mm這個年紀的話,用卡尼爾的產品做基礎護理還是很不錯,畢竟年輕,問題也不會很嚴重的。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