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創作由來是什麼

2021-03-04 07:32:36 字數 4781 閱讀 6261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4月26日下午,德軍轟炸了西班牙的一座巴斯克歷史名城——格爾尼卡。在這個全鎮居民只有7000來人的小鎮上,炸死1654人,炸傷889人。畢卡索在極度的憤怒和痛苦之中,喚起了狂熱的創作激情。

畢卡索只用了乙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舉世聞名的《格爾尼卡》。

畢卡索為什麼會創作出《格爾尼卡》

2樓:雅心

《格爾尼卡》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畢卡索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面表現的是2023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

帕勃洛·畢卡索(1881-1973)是立體派繪畫的旗手,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然而,他的意義不僅在此,他是歐洲現代美術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大師,是本世紀的藝術偉人。他的藝術影響了各種流派的產生和發展,但他自己卻不侷限於某一流派。

他不斷創新,從未滿足過,終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種藝術形式。他一生創作的油畫、版畫、雕塑、素描、拼貼等各種形式的作品有六萬畢卡索多件。

2023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2023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

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這幅被載入繪畫史冊的傑作《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裡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手捧死去的孩子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身殘倒地,斷臂仍然握著斷劍的戰士、瀕死長嘶的馬匹、光芒冰冷尖銳的頂燈……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象徵和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

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3樓:油炸圈

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卡索,2023年出生於西班牙乙個圖畫教師的家庭,2023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後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乙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2023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畢卡索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義憤填膺,放棄了原本創作的一幅作品,轉而用六周時間就將此畫完成。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採取象徵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為20世紀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作品。

憤怒的畫家畢卡索,揮筆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裡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面對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反應,格爾尼卡被法西斯空軍轟炸,就是給了藝術家們一道無聲的考題。有沒有慈悲的情懷,就是能不能觸動心靈創作的前提。畢卡索說:

「我是依我所想來畫物件,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卡索,受西班牙**委託,正準備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訊息傳來,畢卡索震怒了,他就以格爾尼卡被轟炸為題材,依他所想來為西班牙館作畫,將法西斯慘無人道的罪行徹底**在世人面前。

藝術的創作者,是必須悟透藝術真諦的。就像中國漫畫家豐子愷所說的: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

《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卡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2023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卡索的遺願。

在巴黎畢卡索藝術館,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人來此參觀,畢卡索發給他們每人一幅《格爾尼卡》的複製品。一名軍官問畢卡索:

「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卡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戰爭結束後,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後第一次美展,並於2023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後,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卡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4樓:匿名使用者

你去問問畢卡索就知道咯..

畢卡索創作的《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5樓:喜歡嗎還要嗎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2023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公尺,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卡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它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2023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乙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卡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

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乙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

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乙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

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影象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

畫的右邊,乙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乙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乙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畢卡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6樓:匿名使用者

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卡索,2023年出生於西班牙乙個圖畫教師的家庭,2023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後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人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乙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2023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為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他聞訊後極為憤慨,就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格爾尼卡》這幅壁畫,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此畫結合立方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乙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乙個婦女衝向畫中心;左邊乙個母親與乙個死孩;地上有乙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乙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視窗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

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卡索藝術館,爭相**畢卡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卡索發給每個德**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複製品。

一位德國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家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卡索面色嚴峻地說:「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戰爭結束後,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後第一次美展,並於2023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後,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卡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畢生的努力。

《格爾尼卡》一畫的創作背景

7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創作背景

2023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2023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

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卡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公尺,高3.49公尺,現收藏於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賞析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作品

格爾尼卡 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 5 782 3釐公尺,普拉多博物館藏。格爾尼卡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 我不是乙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 格爾尼卡 的乙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

格爾尼卡的相關事件,格爾尼卡反映了什麼內容?在這幅畫中作者的寓意是什麼?

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納粹德國的空軍轟炸了該鎮,這個事件激發了畢卡索創作其最負盛名的作品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反映了什麼內容?在這幅畫中作者的寓意是什麼?內容是 西班牙內戰時期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機轟炸為平地的慘景。作者的寓意是 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反對暴行,用抽象的形式去表現對戰爭的厭惡。1...

為什麼說《高老頭》的創作體現了巴爾扎卡《人間喜劇》的主題和藝術特徵

人間喜劇旨在寫盡人間百態,而高老頭是在當時時代最典型社會變遷的代表。當時正處於封建貴族階級被資產階級替代的邊緣。太多了,總之就是貴族要錢,有錢人要身份的典型社會特徵。高老頭的主題一是揭露拜金主義的罪惡,二是再現復辟時期貴族階級的風貌及其必然是被資產階級取代的歷史命運。藝術特徵是塑造了電影環境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