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下關於認知情緒的案例,關於基本情緒的案例分析

2021-03-22 01:48:51 字數 6182 閱讀 1183

1樓:星塵

看來你是鑽牛角尖了!

幾乎所有的刑事犯罪都可以列為你所說的案例。

犯罪過程就是認知錯誤,情緒變化的過程。

就拿前幾年很有名的保姆縱火案來說,保姆賭博就是認知的錯位,心理上總認為有贏的時候,但真正贏了後又想多贏一點,完全忘記了十賭九輸,見好就收的至理,結果是可想而知了。

賭徒的心理就是:賭輸了就借,借不到就偷,而為了毀滅罪證,便失去理智造成了慘烈的後果。

2樓:人文漫步者

認知情緒就是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情緒發生的變化,這個通常需要自己學習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認知情緒案例有很多抓著,你在身邊的事情很多,你可以去用心去看去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案例。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心理方面的題目,你可以把它輸到網上,網上會給你查詢出正確的答案和實質性的內容。

5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認知情緒的案還在調查中

6樓:匿名使用者

吃肯德基,有人排位十多分鐘。只是為了快捷。而不是為了美味。

7樓:匿名使用者

找一些關於心理學的書。

8樓:腥酸味兒

這時候,所有的小蛛都準備起飛了。而現在已不是開始的時候那樣三三兩兩地飛出,而是呈放射線狀一隊一隊地飛出了,也許幾個先鋒的英雄行為感染激勵了它們。不久它們就陸續安全著陸了,有的在遠處,有的在近處,這個簡單的降落傘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關於基本情緒的案例分析

9樓:匿名使用者

1、問題的提出 厭學情緒是學生對學習以及與學習有關的事表現出厭倦甚至厭惡的心理現象。厭學情緒的表現有上課不專心、無故缺席、頂撞老師等。調查研究表明,厭學情緒目前在青少年學生中十分嚴重,因此,尋找改變這部分學生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有針對性的對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基本情況 小b,男, 2023年12月4日生,某普通學校預初學生。 對學習無興趣,學習成績極差。上學常忘記帶當天的課本或帶錯課本。

平日在家少言寡語,喜歡獨坐;在校性格孤僻,與同學關係緊張。任課老師均反映他上課常發出怪聲,與老師無理取鬧,作業不做也不交。為逃避上課,他常常躲在廁所。

因厭惡學習,曾有過幾次逃學行為,有時竟以拒絕吃午飯來**上學。

二、分析與診斷 1、問題診斷 經《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選測驗》測試,小b的智商iq=101,屬於正常;《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結果,敵對因子和焦慮因子得分超出正常值,其餘各因子得分均屬於正常範圍,不足以證明其患有心理疾病。小b厭惡上學,對上學有關的事也表現出厭惡情緒,這是厭學的泛化現象。結合他在校的表現和心理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小b具有嚴重的厭學情緒。

2、原因分析 三年級時,小b做實驗第乙個成功了,於是情不自禁地叫出聲來,老師認為他違反紀律而用硬物猛擊了他頭部,讓他十分痛苦。小b還看見其他老師也有類似體罰小朋友的行為(如老師用鋼筆帽捅小朋友的身體),於是,他對老師先是恐懼,而後十分厭惡,進而泛化為厭惡上老師的課,學習興趣大減,成績急劇下降。對老師的敵對情緒,使他頭腦中產生了一些錯誤觀念,如:

「老師總想打人」、 「罵老師沒有錯」等。同時,小b還經常受到高年級學生的欺負和同班同學的排擠,使他在學校裡絲毫感受不到快樂,最終發展成為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逃學。

三、輔導策略與過程 1、目標與策略 要克服小b的厭學情緒,當務之急是幫助他克服不願來學校、進教室的焦慮心理。學校這個場所曾經給他留下過許多痛苦的回憶,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輔導,天長日久,他已在上學與厭惡情緒之間建立了牢固的聯絡。一來到學校,他就會聯想起許多不快的事情,產生厭惡情緒,因而我打算利用心理學上的互動抑制原理,幫助小b培養一種與厭惡不相容的情緒反應(如愉悅),來抑制當事人在特定刺激(如來校學習)條件下所產生的厭惡情緒反應,以此來削弱並消除小b心理上的厭學情緒。

2、輔導過程 針對小b的情況,主要分四步驟對其心理輔導: 第一步,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我約小b到心理諮詢室單獨交談,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讓他充分地發洩內心關於學校與老師的不愉快記憶。

剛開始他閉口不語,我就避開主題,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談起,並多次強調會為他所說的話保密,後來他終於開口了。原來他爸爸經常因「恨鐵不成鋼」而打他,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這時我就用目光關注他,撫摸著他的頭,以示同情,並用低沉的語調安慰他。在交談中,我還了解到他愛好打籃球,於是我就約他放學後打一會兒籃球,他愉快地答應了。

最後,我終於取得小b的信任。 第二步,具體實施諮詢和輔導策略。使小b產生厭學情緒的關鍵是他頭腦中對老師的種種錯誤觀念,要想**他的厭學情緒,就必須改變他的那些不客觀的想法。

在一次打完籃球休息時,我問小b: 「你打籃球時開心嗎?」 「很開心。

」小b答道。 「今後你每天來校上學,才會有籃球打,你能做到堅持上課嗎?」 小b 想了一想:

「不一定。」 「你還是覺得老師都那麼可怕嗎?」我又問。

小b:「是的。不過你是乙個例外。

」 「為什麼呢?」 「因為你從來都不罵人。」 他這麼回答,說明他原來認為 「老師都想打人」的看法已經發生了變化,於是我接著說:

「其實每一位老師都對你很好的,只不過是你將自己整天封閉起來,仍用老眼光來看待老師,所以才會覺得他們不好。」 小b似乎聽懂了我的話,又說:「不過學習的確沒有多大意思,我不喜歡上課,如果能每天都打籃球就好了。

」 我接著說:「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總是對老師懷有敵對情緒,認為老師處處和你過不去,自然不會喜歡上老師所教的課了,你說是嗎?」 「就是這樣的,」小b思索了一下,說道,「如果我討厭哪個老師的話,根本不會聽他講課,我看到他生氣的樣子才開心呢。」

情緒abc理論的案例分析

10樓:忘舊事擁

- 情緒abc理論(自身案例)分析1_教育學/心理學_人文社科_專業資料。運用情緒abc理論簡單分析,要用自身案例,只是我的作業釋出。

11樓:西西哩的小馬甲

【案例一】有乙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於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乙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衝著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幹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麼年輕多可惜呀!」

於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乙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麼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裡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並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更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案例二】有乙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遭,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乙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

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

"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

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

"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於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乙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情緒**

合理情緒**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的一種,因為採用了行為**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合理情緒**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複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

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閒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乙個對此是這樣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乙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幹什麼仍繼續幹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係。

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參考資料

情緒abc理論.360[引用時間2017-12-20]

找一下關於四合院的,找一下關於四合院的資料

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 傳統的文化象徵。四 東西南北四面,合 是合在一起,形成乙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四合院建築之雅緻,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 大則占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 或獨家獨戶,或數戶 十幾戶...

有誰可以幫忙找一下關於aabc的詞語

成語之一 步步為營 比比皆是 楚楚動人 津津有味 依依不捨 娓娓道來 洋洋得意 步步高昂 耿耿於懷 蠢蠢欲動 惺惺作態 熊熊大火 芸芸眾生 咄咄逼人 津津樂道 念念不忘 源源不斷 姍姍來遲 面面相覷 面面俱到 息息相關 喋喋不休 循循善誘 鬱鬱寡歡 亭亭玉立 錚錚鐵骨 飄飄欲仙 夸夸其談 孜孜不倦 ...

麻煩大家幫我找一下關於節能減排的文章

節能減排 徵文中小學生組 徵文大學生組 總結 倡議書 演講稿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 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