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為什麼被視為皇帝正統的象徵?又是什麼時候成為正統的象徵

2021-03-21 22:43:52 字數 5960 閱讀 3247

1樓:匿名使用者

玉璽 又稱「傳國玉璽」「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自己造乙個就失去了氣的象徵意義,彷彿皇位不是上天所賜予的。

2樓:冰吃哦公尺

劉邦是造反起家,信奉黃老學說,及五行輪迴說因此,必須證明自己是繼承的秦國,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皇權的象徵,不管哪個國家都是承認的,可以與上古三皇相媲美,因此,他的玉璽就具有皇權神授的象徵意義,也是千古以來第乙個玉璽,也是唯一的具有傳承意義的玉璽

秦始皇的玉璽怎麼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正統皇權的象徵吶?

3樓:陳阿銘

那得從和氏壁開始說起,傳國玉璽就是由和氏壁雕琢

出來的,和氏壁是美玉雕琢出來的,美玉原型是塊石頭,這塊石頭是楚國人卞和發現的。

話說石頭本寂寂無名,隱於荊山間,卞和發現它,獻給楚王,三獻三苦,因為楚王不信,處罰可慘羅,斬手斬腳,作為戲弄楚王的刑罰,卞和的執著,沒有白白犧牲,因為新任楚王被感動了,所以給卞和一次機會,承認那是快好石,卞和就雕為美玉,楚國號稱傳世之寶。

美玉後來給諸侯為禮物,禮物被偷,總之中間有一連串的搶玉事件,這證明此玉天下都想據為己有,後來流落至秦國,秦始皇把此玉雕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

幾乎各代自稱「正統」王朝,都有過這塊玉,直至唐朝末年,此玉在戰亂中消失。

4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啊。

秦始皇的玉璽就是秦始皇的玉璽呀。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傳國璽,怎麼會用亡國的玉璽呢?

且每個朝代的每個皇帝也都有自己的印章和玉璽,少則一枚兩枚,多則十數枚、數十枚。

5樓:國務卿

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封建王朝,加強了**集權,確立了君王至高無上的地位,自稱「朕」。皇帝玉璽就是他專權統治的標誌,不可違抗。秦始皇的帝王威嚴也是後世皇帝所效仿和延續的。

6樓:和山泰峰神

秦統一了中國,作為第乙個正統的封建帝國,玉璽不僅象徵著權利,還體現了那「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君權神授的正統地位。所以後代王朝都想要玉璽來證明自己從秦朝繼承以來的正統地位。

7樓:水色哀戀

據說秦始皇帝取藍田玉,命李斯用蟲鳥篆(篆書的一種)刻之。璽文(印章上所刻的字)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8樓:匿名使用者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踪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為何古代皇帝如此看重傳國玉璽?自己造個新的不就ok?

9樓:想過幻色

璽 又稱「傳國玉璽」「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

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

希望採納

10樓:凋零哥の絍

玉璽 又稱「傳國玉璽」「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自己造乙個就失去了氣的象徵意義,彷彿皇位不是上天所賜予的。

11樓:大頭兒子_倜習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正統和非正統的區別,傳國玉璽被視為皇帝是否正統的象徵,得玉璽者得天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每個想當皇帝的人都想得到玉璽!

為什麼象徵皇權的傳國玉璽現在了無蹤跡了?

12樓:欲於史河修之

傳國玉璽是象徵著皇權,非常珍貴,但就是因為它太珍貴了,太多的人想要得到它了,所以在長時間的各路爭搶之下,傳國玉璽慢慢就失蹤了。

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是秦朝的時候,李斯聽秦始皇的命令,將和氏璧雕成了傳國玉璽,並且刻上了「壽命於天,既壽永昌」。至於,傳國玉璽為什麼這麼受眾人追捧?我覺得原因,就是因為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皇朝,它代表著不同的意義,那個時候留下的玉璽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算得上是正統。

畢竟第乙個皇帝,秦始皇的玉璽都不算正統,那還有哪個算正統。還有個原因,肯定是因為和氏璧的來歷本來就很神奇,有一點被神話的感覺。在和氏璧被發現的時候,傳說有鳳凰棲息,這個東西是真是假不知道,但反正有這麼個記載。

而古人本來就講究這個,由這麼一塊玉雕成的傳國玉璽,又怎麼能不受人追捧。正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追捧,所以各代王朝想要建立新的制度,首選的目標就是得到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地位就跟金庸筆下的的屠龍刀一樣,雖說不能做到號令天下不敢不從,但絕對是正統的象徵。

正統的重要性我就不過多的敘述了,孔子就說名正才能言順,即使是劉備在起家的時候,也要搭上好漢室後裔的名頭,還要把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漢室後裔,就是為了說明自己是正統。

傳國玉璽太過重要,在哪個朝代都有很多人想搶。即使擁有傳國玉璽,在沒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也不敢宣揚,只能偷偷藏著,因為一旦宣揚出去,很可能就被別人逼著交出去或者成眾矢之的。而這件稀世珍寶,藏著藏著的就不知道藏在哪去,現在也一直沒有找到蹤跡。

可能是某個藏寶人保密做得很好,在他死掉之後,就沒人知道了。

13樓:驚鴻壹面

其實一直都在某些皇帝手上,但是怕被搶就沒張揚,後來據說在戰亂中被搶,不知所蹤。

14樓:啊洋的道長吶

因為我國封建王朝早早就落幕了,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乙個混亂,這個傳國玉璽不見了是很正常的

15樓:木瑾瀚

和氏璧的下落之間有很多種說法,第一就是秦始皇可能帶進了墳墓,第二就是,後唐皇帝石敬瑭帶著和氏璧一起**了。

16樓:大王不巡山

傳國玉璽早就失傳了,後面好幾個朝代的都是仿製的,真的傳國玉璽去哪已經消失在歷史塵埃裡了。

17樓:智商三歲半

應該是被傳承下來然後私下儲存著,也有可能被收藏在那個博物館內隱藏著

18樓:梁二胖胖

說無影無蹤,可能不太確切,應該說被有心之人很好的收藏起來的吧,畢竟國璽也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19樓:洛洛來了

不太清楚,不過要不是在博物館裡,就是在某個的人的手私藏著的吧,但也有可能在外國人的手裡私藏著。

20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可能並不是無影無蹤了,而是被得到的人占為己有了吧,這也不是沒可能。

21樓:顧小郅

這個可能是被別人給藏起來了,畢竟如果是要找的話那麼應該是早就找到了。

22樓:鳳鳴

在乙個漆黑的儲藏室裡放著呢,等它真正的主人出現。?

23樓:愛竹子的熊貓

這個了解的不是太多,反正我是覺得應該是被別人偷走了要麼就是被別人當作寶貝藏起來了。

除了傳國玉璽,還有什麼帝王器物可以代表華夏正統?

24樓:匿名使用者

禹貢九鼎和傳國玉璽一代表華夏正統

25樓:阿芯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26樓:無為阿晨

九鼎也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27樓:蟑螂惡霸犬

傳國玉璽本來是遍體通透,到了兩漢之交的新朝有一位穿越者王莽,這位王朝外戚在竊國之後派手下向自己的親姑姑太皇太后索取傳國玉璽

28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星漢燦爛之中留下了很多國之重器。其中有兩件最為珍貴,他們凝聚著華夏炎黃子孫的精神寄託,一是傳國玉璽,二是禹貢九鼎,皆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

到了唐朝武則天登基後,她享明堂、置七寶、封神嶽、作大樂、尋九鼎。九鼎難求,遂重新鑄之。九鼎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

後世部分學者認為武瞾九鼎應該隨葬在西安乾陵之中。可笑的時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以銅二十二萬斤再鑄九鼎,鑄成後的宋徽宗旋即國破被俘,九鼎也被金人掠奪而去。禹貢九鼎和傳國玉璽一樣一起堙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說不定就埋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之下。

29樓:匿名使用者

九龍鼎,九鼎也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是帝王的象徵。

30樓:aline安然

問鼎中問鼎中原,爭霸天下。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原,爭霸天下。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31樓:佯裝不是裝

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32樓:匿名使用者

禹貢九鼎和傳國玉璽都可以代表華夏正統

傳國玉璽有什麼實際的用途

33樓:匿名使用者

傳國玉璽嘛,必是傳國的時候用的唄,比如先皇的傳位詔書。但是估計始皇帝做方璽的時候想的是作為一種紀念,福瑞的象徵。所以才刻那八個篆字。

34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本段寶物簡介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踪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編輯本段歷代流轉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

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

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

」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

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清朝的傳國玉璽是什麼樣的呢,清朝有傳國玉璽嗎

台北故宮的傳國玉璽,是多爾袞1635年遠征察哈爾時得後獻給皇太極,絕不是可能秦始 皇的傳國玉璽。大概是明朝前期 十七寶 或者嘉靖後增補的 二十四寶 中的乙個,不是土木堡之變被瓦剌軍搶走的,就是正德 嘉靖年間兩次宮中大火被趁亂偷出去的。大清25枚國璽玉料考究,全在珍寶館呢,沒傳過國,且乾隆爺曾務實的表...

玉璽上的字型是什麼字型,秦朝的傳國玉璽上的八個字是什麼字型

你沒有給圖啊?不同時期玉璽上的字型不一樣。是由李斯寫的八個篆體字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 秦朝的傳國玉璽上的八個字是什麼字型 秦朝還能是什麼,必然是篆書 具體說是小篆,秦書八體 小篆獨雄 主流觀點認為玉璽的字就是李斯寫的,他算是那個時代的大書法家 八個字是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蟲鳥篆,也有說大篆,但宋...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的價值應該怎麼評價

首先,傳國玉璽這四個字,它的重 量就已經不可小覷了,先不說放在現代,我們先來看看它放在古代的重量吧。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和氏璧不多說,在那個年代就已經風靡天下了,為了這個和氏璧,秦王甚至說願意拿15城來交換。雖說最後沒成功,但這足以證明它的價值,細思極恐啊,在那個年代,15座城池就相當於是乙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