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這首詩的來歷,作者和背景,求這首詩的名稱和作者來歷

2021-03-21 03:14:42 字數 3585 閱讀 7571

1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曾經:曾經歷過。曾,副詞。經,經歷。

滄海:古人通稱渤海為滄海。

除卻:除了。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紫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27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

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曾經滄海難為水》 完解

"曾經滄海難為水",對我而言則是:曾讀此詩難為詩。它把人對某種生死之戀的刻骨銘心寫絕了。

滄海之後,再無水了,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吧。

或許有兩種可能。

要麼在記憶之海浬繼續沉浸,在往事裡打撈珠貝,打撈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滄海也將自己漸漸淹沒。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開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荒漠,或許,當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會令他想起被滄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這樣得以延續。

而記憶裡波光重疊著波光,倒影重疊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複的層次和密度。

愛的體驗是如此,人生的其他體驗是否也是如此?

讀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書,你真的不想再讀那些沒有靈魂的輕薄之書了。

登五岳飽覽山水之勝,你內心裡滿是奇峰深谷,你還想再看那些被眾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樣子、毫無野性和靈氣的商業之山嗎?……

愛情、讀書、攬勝、交往……都會有近似的體驗。

滄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澀;滄海,幾乎就是無限",就是生命與情感的極境。

所以,大部分人並未到過滄海,更沒有到達滄海深處。

頂多只是遠遠地想像過滄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邊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灘上拾幾枚貝殼。

沒有真正經歷過滄海,所以,對水就不挑剔:鹹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淺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濁水也是水。

曾經滄海,再也見不到水,是聖者的苦愛。

未經滄海,到處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氣。

"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又覺得,曾經到過滄海深處,記憶裡灌滿海水的人,當他上岸,當他回過頭來,會不會看見那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許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領略到另一種仁慈,另一種福氣?使他陷於絕境的人生獲得拯救?

何況,"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雲是最純潔美麗的,而且有著神話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公升起的雲都是神話的雲,美麗的雲,她們繚繞著孤獨的山峰,填補並裝飾了天空的巨大空虛,而且,借助風和氣流的醞釀,她們會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會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曾經滄海仍有水,

除卻巫山也是雲。

2樓:匿名使用者

對身邊的事物已經淡漠了,一半是因為修道的緣故,一半卻是對你的思念。

元稹是個多情的人,正因為多情,才造就了他的無情。對亡妻的悼念真正反映了他的內心世界,以修道之名,行無情之實。

對崔鶯鶯的無情拋棄、多年棄置不理,反而對亡妻情深義重,矛盾之處才顯出元稹無情無義的真面目

3樓:寒門女子

頂樓上,取次花叢絕對是說男人在各類女人之間,如果說是女子在好多男人之間那不是一種侮辱嗎

所以這裡的君是指代一位女性的,君應該也可以指代女性表尊重

求這首詩的名稱和作者來歷

4樓:憐憂之歌

武漢東湖八詠之二。作者楚成,七十年代生,祖籍江西臨川,武漢市人。筆名林宇、tangshi_701、tangshi,別號東湖居士、梨園主人。

畢業於武漢大學。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詩詞學會理事,青年工作部委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湖北楹聯學會會員。系《九州詩詞》創辦人之一,《九州詩詞》副主編。

誰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啊?

5樓:落花風雨憶隨風

創作背景:從風格看,這首詩作於作者晚年隱居,遊覽農家之時,為宋度宗年間。

1、寫景的藝術特色:《村晚》的寫景文本集中在

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瞧,"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山銜落日浸寒漪",乙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乙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

"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閒自在的情致……

2、詩歌的意境的創造: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於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吹笛呢,則是"無腔信口",是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看破了"紅塵滾滾"呢,還是他天性好靜、好無拘無束呢?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作者簡介

雷震,宋朝,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鹹淳元年(1263)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6樓:匿名使用者

1、寫景的藝術特色:《村晚》的寫景文本集中在

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瞧,"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山銜落日浸寒漪",乙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乙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

"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閒自在的情致……

誰知道詩歌《中國的聲音》的作者是誰?這首詩的背景,和感情啊!

7樓:曹才恩

來《中國的聲音》自創作於2023年「512」四川

bai大地du**期間。 不失為一首為zhi**療傷的dao賑災力作。作者用充滿深情的文筆;歌頌了中國人民在歷次自然災害中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偉大精神。

向世界展示中華兒女不畏艱險,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氣魄。

敬請參考!

找以下詩句的作者及其背景

誰知道這首詩

隨緣 作者是清風戲明月 這首詩不是名家大作,作者不清。並非一無是處,但詩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對不起,我bai 不知道這詩的出處。但我du要說 誰說zhi的,這首詩表現了dao人間事物的常態,雖不內是絕句,容但也是做詩人的一種心境和人生感悟,怎會一無是處?這首詩遣詞造句都算工整,你未必能有這水平,就...

誰知道桃花源記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誰知道桃花源記的寫作背景和作者資料

一 作者生平。陶淵明 365 427 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卒後世稱 靖節先生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 縣令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已沒落。陶淵明少年時代由於家庭和儒經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有 大濟蒼生 之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處的時代卻是對他十分不利...

求這首詩的出處和作者,求這首詩的出處,作者,以及解釋。

原文 身既死矣,歸葬山陽。山何巍巍,天何蒼蒼。山有木兮國有殤。魂兮歸來,以瞻家邦。身既歿矣,歸葬山阿。人生苦短,歲月蹉跎。生有命兮死無何。魂兮歸來,以瞻山河。身既沒矣,歸葬山麓。天何高高,風何肅肅。執干戈兮靈旗矗。魂兮歸來,永守親族。出自燕壘生的 天行健 還有一首類似的詩歌,是四節,而非三節,看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