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核心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孟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2021-03-20 04:04:34 字數 5153 閱讀 5117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孟子的

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乙個中心環節。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第二、孟子對後世的影響

一、 奠定儒家的發展基礎 孔子在世之時,即曾受長沮、桀溺、楚狂等隱者的譏諷。及至戰國,楊朱為我,擺脫仁、義、禮、樂的束縛,但求個人心情恬淡,給儒家一大衝擊;而墨家以兼愛、尚賢,反對儒家的親親,用節葬、非禮反對儒家的煩瑣禮儀,當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對儒家自構成一大威脅;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力拒楊墨,以維護儒家,駁斥異說為已任,故孔子未論及的問題,如價值根源,政權轉移等問題,一一加以補充,使儒學體系,更臻完備,對日後儒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二、 啟迪迴圈史觀之出現 在<孟子.公孫丑篇>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的說法,而<盡心篇>又具體指出「由堯至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周而復始的迴圈,是逢「五」而起變化的,又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亦說明君子、小人的恩澤,也是逢「五」而起變化的,近乎五行推運的學說,其後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陰陽五行家,故荀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

三、 奠定日後五常理論的基礎 孔子提出「智、仁、勇」三達德,至孟子而把「仁、義、禮、智」四德相提並論,並賦以定義:仁為不忍人之心;義為羞惡之心;禮是辭讓之心;智是是非之心,較孔子更進一步把德目概念化。至漢代董仲舒又在孟子「仁、義、禮、智」四德上,加進了「信」,曰:

「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而「五常」之說,成為日後儒家倫理學說基本之一;而且「君臣有義,父子有親,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五倫之教,更是社會秩序的最大支柱。

四、 啟迪兩漢儒家之經濟均衡理論 孟子主張「為民製產」,讚揚西周的井田制度,更進而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成為儒家的經濟均衡理論的指標。漢儒遠紹之,董仲舒「限民名田」的建議、師丹的「限田」與王莽的「王田製」的實施,皆用孟子理論的影響而成。

五、啟迪後世尊王道、輕霸政的觀念 孟子的政治思想特別重視「別王霸」,強調「仲尼之途,無道桓文之事者。」後儒用其影響,皆重王道而輕霸政,重視民生,更成為後世君主所祟尚的理想政治,於後世君主的統治方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 、構成宋明理學理論之基礎 儒家心性之學,實肇始於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是與生俱來;而人之所以變壞,及受物慾所蒙蔽而矣,宋明理學便主要在這基礎上,而宋儒治學,所憑藉者是<周易>與四書,<孟子>即為其中之一,可見影響之大。

七、 啟導後世的禪宗理論 孟子的心性學說和「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見解,與唐代禪宗南派的「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主張,頗有相近。

八、啟迪後世的民權思想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思想,此與近世民主憲政理想雖尚有距離,然已補孔子政治理論之不足,對中國近代民主政治有極深的啟發,孫中山先生的民權思想亦頗受孟子的影響。

總之,孔子死後,門人**對孔子學說的理解漸生歧異,至戰國時代,各國務於合縱連橫,孟子乃祖述唐虞三代之德,傳孔門「仁義之道」,雖然列國君主「迂遠而闊於事情」而不用,然備受後世儒者之尊祟,韓愈更推為「孔子傳之孟軻,孟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可見孟子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極為祟高。

2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的思想核心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孟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及其思想: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

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秦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

政治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記憶體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乙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

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出,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會觸犯刑律,為非作歹。

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故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倫理思想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何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乙個巨人的推進。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聽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他說:

」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孟子對於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

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乙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捨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忐,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的性善說是一種道德先驗論。宋代以後,為理學家們普遍接受,成為正統的人性論思想,影響深遠。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

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關於天人關係,孟子認為天與人二者是相通的。從天的方面來說,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決定的。

從人的方面來說,不僅人的善性來自天賦,而且人心的思維功能也是天所賜與的。人心具備天的本質屬性,只要反反求諸己,盡量發揮、擴充套件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認識天。

孟子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養的方法和認識論的思想,強調主體的自覺、向內追求,認為如果達到了這種境界,可以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孟子主要思想及其地位

孟子思想的內容

a.仁政學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b.主張人性本善。

c.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養浩然之氣!

孟子思想的影響

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孟子成為「亞聖」,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思想的核心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擲地有聲的言辭是思想家孟子所闡述的人格標準,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一直把它作為格言傳誦至今。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為「亞聖」。他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山東鄒城人,三歲喪父,是母親仉氏把他撫養**。

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三遷擇鄰」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了給孟子選擇乙個學習和成長的環境,不怕麻煩地搬了三次家。「斷機教子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孟子,把織好的布剪斷,並說:讀書就跟 織布一樣,不能間斷,不然會前功盡棄。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法家思想的核心影響,法家思想治國 對後世有何影響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 禮 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第乙個作用就是 定分止爭 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

盧梭對世人的影響,盧梭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主要影響bai的是人的教育觀 在 愛du彌兒 zhi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dao的觀念回 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答 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 v...

聞雞起舞的意義以及對後人的影響

聞雞起舞 發 音w n j q w 解 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出 處 晉書 祖逖傳 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 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典 故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 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