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上說的並提與互文有何區別

2021-03-19 11:57:09 字數 6659 閱讀 2260

1樓:稀硝酸

1、效果不同:並提是把兩層意思糅合進乙個句子,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互文則是把乙個意思拆分成兩個句子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乙個完整句子意思。

2、理解不同:並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的事並列在乙個句子中來表達。互文在理解時,要瞻前顧後,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開來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完整,全面地掌握這類句子的真正意思。

2樓:熱心網友

1、目的不同:並提是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互文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使句子更加飽滿,充實,有說服力。

2、所用的文種不同:古人常用並提法以行文。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詩文中運用較多。

3、舉例方式不同:乙個合,乙個拆。「並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的事並列在乙個句子中來表達。把屬於乙個句子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3樓:匿名使用者

並提,就是把兩件相關的

事並列在乙個句子中來提及。有的修辭書稱之為 「分承」 或 「合敘」。使用「並提」 修辭手法 可以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例如:

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 韓信盧綰列傳》

據歷史記載,文種和范蠡都是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越國被吳國擊敗後,他們都輔助越王勾踐勵精圖治,消滅了吳國。後因勾踐聽信讒言,致使文種被迫自殺,范蠡亡命出逃。

所以上面這個句子中的 「種」 只能和 「死」 搭配,「蠡」只能和「亡」搭配。正確的理解應是 「文種沒有一點罪,卻被迫自殺身亡;范蠡沒有一點罪,卻被迫亡命出逃。」 由此可見,理解並提式的句子,要從文意方面來分析句子的搭配關係。

如果我們把「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中的「死亡」當作乙個詞來解釋,那就違背歷史事實了。

互文,就是文中前後詞語互相呼應,彼此補充的修辭手法,也叫 「互言」。互文的特徵是為了精簡,乙個詞能頂兩個詞用。例如:

「叫囂乎東西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這裡的 「東西」 和 「南北」 是互文的表達方式。「叫囂乎東西」,等於說 「叫囂乎東西南北,隳突乎南北東西」。如果理解為悍吏只在村東村西叫喊,只在村南村北衝突,也就曲解了文章的本義。

什麼是互文寫法

4樓:匿名使用者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的運用一般來講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一是有時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複,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

從這個角度講與「變文」是一致的,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裡,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掌握了它,有時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這一短語,其中「全」與「責」處於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責」就是「求」的意思。

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時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鍊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乙個而省略另乙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這是其在結構上的特點。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互相呼應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迢迢」「皎皎」互補見義。

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啊!」,並非牽牛星只遙遠而不明亮,也並非織女星只明亮而不遙遠。這類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結構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達的意思。

如只從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準確地把握其要表達的內容,並且有時會令人進入迷宮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結合常見的一些詩文來具體談一談互文的具體應用。

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上逢李龜年》)

其中「見」與「聞」互補見義。即「(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裡見到你並聽到你的歌聲」,並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並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⑵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兩句要表述的意思是:開啟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開啟西閣門在床上坐坐,以表達木蘭對久別的家庭的喜愛。

不然既開的是東閣門,怎麼會坐西閣床呢?

⑶當窗理雲鬢,對鏡帖黃花。(同上)

其中「當窗」與「對鏡」為互文。當窗以取亮,對鏡以整容。全句是說對著窗戶照著鏡子梳理去鬢並帖上黃花。並非「理雲鬢」只當窗而不對鏡,亦並非「帖黃花」只對鏡而不當窗。

⑷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同上)

其中「撲朔」與「迷離」互補為義。即雄兔與雌兔均有「腳撲朔」、「眼迷離」的習性,是難以區分雄雌的,以喻木蘭已女扮**,言談舉止與男子無二,又在「關山度若飛」的徵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認出是女性了。並非象有些教參上說的「撲朔者為雄,迷離者為雌」,如那樣,「撲朔迷離」這一成語將無法解釋。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

其中「行」與「燦爛」互補見義。即「燦爛的日月星漢之執行均若出於滄海之中」。並非日月只執行而不燦爛,也並非星漢只燦爛而不執行。

為了節省文字,類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⑻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西湖初晴雨後》)

這類互文中還有當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詞語與下半句的詞語互相補充才是其原意。如:

⑼慄深林兮驚層巔(《夢遊天姥吟留別》)

其中「慄」與「驚」互補見義。即「使深林與層巔戰慄而震驚」並非慄的只是深林,驚的只是層巔。

⑽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馬」與「在船」互補見義。言主人下了馬來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馬來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這樣舉酒餞行就可笑了。

⑾煙籠寒水月籠沙(《泊秦淮》)

其中「煙」與「月」互補見義。即「煙霧與月光籠罩著一河清水,也籠罩著河邊的沙地」。並非「籠寒水」的只是「煙」而無「月」,也並非「籠沙」的只是月而無菸。

⑿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

其中「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並非明月屬秦關屬漢。

上述當句互文只有這樣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現形式外,凡指互文。如:

⒀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⒁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同上)

⒀句中的「東西左右」凡指「四周

5樓:匿名使用者

雁回春歸春回雁

春暖花開花暖春

花映蝶舞蝶映花

蝶搖風湧風搖蝶

風息樹止樹息風

樹間影動影間樹

影落月寂月落影

月滿雁回雁滿月

每句話都可以倒過來念,整首詩也可以

每一句的第三個字是下一句的第乙個字,是以景物為主.

而每一句的第四個字都是動詞.

每句七個字,頭四個字在一起念,再把後四個字在一起念,意思不變.

"雁回"又回到第一句去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接觸最早的應該是初中的《木蘭辭》了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哪些,有何不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許多,可以寫一本小書。下面是關於詞例的訓詁術語:

詞例術語是解釋詞語的性質、特點、用法及意義等所使用的術語。

一、對文、散文

對文又叫對言,有時簡稱「對」。散文又叫散言,有時又簡稱「散」。這一組術語主要是用來分析同義詞的用法的,說明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共性或差異性。

「對文」就是文辭相對而言,相反單獨使用的就叫做散文。使用對文說明同義詞的差異,使用散文則是說明同義詞的共性。有時對文、散文會同時使用,此時,則是用以說明同義詞的共性及差異性。

例如:南山崔嵬,雄狐妥妥。(《詩經·齊風·南山》)孔穎達《五經正義》:「對文,則飛曰雌雄,走曰牝牡,散則可以相通。」

未成豪,狗。(《爾雅·釋畜》)郝懿行《爾雅正義》:「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為犬,小者名狗。散文,則《月令》言『食犬』,《燕禮》言『烹狗』,狗亦犬耳。」

本組術語除了說明詞義之外,有時還用來校勘。例如

鳥獸之不可同群者,其類異也。虎鹿之不同遊者,力不敵也。(《淮南子·主術》)王念孫《讀書雜誌》:

「『不可同群』,『可』字後人所加,『鳥獸不同群』、『虎鹿不同遊』相對為文,則上句內不當有『可』字。」

二、渾言、析言

本組也是分析同義詞的術語。渾言就是籠統地說,所以又叫「通言」、「統言」;析言就是分析地說,又稱作「別言」。「渾言」就是籠統地指出同義詞的共同點,析言則是分析說明同義詞的不同點。

例如:宮,室也。(《說文·宮部》)段玉裁注:「按:宮言其外也圍繞,室言其內,析言則殊,統言則不別也。「

行,人之步趨也。(《說文·行部》)段玉裁注:「步,行也;趨,走也。

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爾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析言之也。」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禮記·曲禮》)孔穎達正義:「此生死異稱,出《爾雅》文,言其別於生時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

由上可知,本組與「散文」「對文」雖然都是說明同義詞的用法的,但是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對文、散文多隨文釋義,所釋詞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關係密切,而且這組術語還用於修辭、校勘;而渾言、析言,是對詞的一般意義的分析、明辨,指出同義詞通常意義上的異同,不受具體語言環境的影響。

三、轉語、代語

轉語是指那些由於時間、地域的差異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讀音發生轉變的詞;代語是指那些方言之間意義相同,可以相互代替的詞。揚雄《方言》常用此術語來說明詞的**。

庸,謂之倯,轉語也。(《方言》卷三)

: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方言》卷十)

水注溪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爾雅·釋水》)

大波為瀾,小波為淪。(《同上》)

前二例為語音發生了變化,但是意義未發生變化,第一例是疊韻而相轉,第二例是雙聲而相轉;後二例則是由於語音發生了變化,意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二例均為雙聲轉語。

四、互文

所謂互文,就是文章中前後參互見義、互為補充的文字。也就是在敘述兩個事物或乙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時,構成互補關係的詞語。唐人賈公彥《儀禮》正義:

「凡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又稱「互言」、「互辭」,也說成「互其文」、「互以見義」等。例如: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禮記·樂記》)

鄭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將以讓柦也。(《穀梁傳·隱公元年》)

范寧注:「公,君也。上言君下言公,互辭。」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經·北風·旄丘》)

孔穎達正義:「言『與』言『以』者,互文。」

五、破字

破字包括破通假字和讀破字,也叫做「破讀」。王引之在其《經義述聞》序言中引王念孫的話說:「訓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

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鞠為病矣。」例如: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詩經·王風·葛蘲》)(聞:通「問」)

淑問揚乎疆外。(《漢書·匡衡傳》)(問:通「聞」)

古代漢語中,通過改變乙個字詞的讀音來區別詞性或詞義的辦法叫做破讀。通常情況下只改變聲音:例如

好:本義是女子貌美,上聲,而表示愛好、喜歡時,則改讀為去聲。

衣:用作名詞時,表示上衣,讀平聲;用作動詞時,表示穿衣,改讀成去聲。

從:用作動詞時,表示跟隨,讀平聲;用作使動詞時,改讀成去聲,表示「使……跟隨」的意思。

分:用作動詞時讀平聲,表示分開;用作名詞時,讀去聲,表示本分,職分。

食:用作名詞「食物」時讀平聲,用作動詞「喂」「給……東西吃」時,讀si,去聲。

六、如字(見第二節注音術語「八 如字」)

七、通語、凡語

通語是指非地區性的普通詞語或幾個地區普遍使用的詞語,並非某乙個地區專門用語。凡語是指普遍通行的詞語,也是非地區性的,但是其所指為共同語而非幾個地區內普遍使用的詞語。揚雄《方言》中多使用該術語:

娥、嬴,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嬴。郭璞注:「**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或謂之姣。趙、魏、燕、代之間曰姝,或謂之妦。自關而西,**之故都曰妍。

好,其通語也。」(《方言》卷一)

朦、龐,豐也。自關而西,**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龐;豐,其通語也。(《方言》卷二)

例一所指範圍大,近乎共同語;例二所指範圍小,是幾個地區共同使用的詞語,而凡語則不受地區限制,其所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普通話。例如:

嫁、逝、徂、適,往也……逝,**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方言》卷一)

八、重言

本術語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也就是普通話裡所說的疊音詞,故該術語又叫作重文、重語、疊(迭)字等。其主要作用是模擬聲音、描繪狀貌。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所說:「是以詩人感物,連類不窮。流連永珍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即隨物以宛轉;屬採拊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例如

嗟嗟烈祖,有秩期祜。(《詩經·商頌·烈祖》)

鄭玄箋:「重言,嗟嗟,美嘆之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詩經·周南·伐檀》)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陌上桑》)

古代漢語舉例分析 並提 和 共享 合用的情況

1 效果不同 並提是把兩層意思糅合進乙個句子,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 互文則是把乙個意思拆分成兩個句子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乙個完整句子意思。2 理解不同 並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的事並列在乙個句子中來表達。互文在理解時,要瞻前顧後,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開來理解。只有如此...

古代漢語中的互體字是什麼意思,古代漢語中同源詞的含義是什麼?

互體字,意義有一點不同。異體字,是意義完全相同。互體字?是異體字吧?讀音相同,意思相同,字形不同,任何情況下可以相互代替的字叫異體字。古代漢語中同源詞的含義是什麼?一 同源詞的性質及確定 語言中的詞是音和義的結合體,在語言產生的初始階段,音和義的聯絡完全是偶然的,用什麼樣的語音來記錄什麼樣的意義完全...

古漢語發音與現代漢語有何差別,古代漢語發音和現代漢語發音有什麼不同

首先,二者都是漢 這句貌似廢話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漢語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首先是詞義的變化,乙個詞 古代漢語的詞大多數是單音節詞,現代漢語大多數是雙音節詞 隨著人們交流以及對客觀現象認識的加深,會出現較大的變化,產生詞義縮小,詞義擴大,詞義轉移等許多變化.然後語音也會產生變化,現在較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