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是如何製作的

2021-03-14 10:12:03 字數 5287 閱讀 9648

1樓:匿名使用者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乙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2023年首先提出的。

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基本特徵和分期】

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有3個基本特徵:

1.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

2.發明了陶器

3.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

有的學者特別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認為它才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或者說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裡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

所以並不是3個特徵齊備才能稱新石器時代。

由於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期標準。有的地方分早晚兩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現少量銅器但還不會有意識地製造青銅合金時,單獨列出乙個銅石並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期;有的則把這個階段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各地的新石器時代】

西亞、北非和歐洲西亞的新石器時代發展較早,考古研究也較深入。這裡是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以後又最早出現金屬器,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扎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所謂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濕,夏季炎熱乾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到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已有相當的基礎,因而成為最早出現農業和養畜業的地區。大約在西元前9000~前2023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

西元前8000~前2023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

大約在西元前7000~前2023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

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西元前6000~前2023年,這裡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製造的銅扣針等,可早到前2023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充套件。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系統:

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公尺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 (見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

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南亞和東南亞 ,中亞大約在西元前6000~前2023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

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製,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面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

中亞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公尺納爾文化,年代約為西元前2023年~前2023年,經濟以漁獵和採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西元前2023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大約到西元前2023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

到西元前2023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北亞和東北亞 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乙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

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新石器時代的影響】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西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西元前2023年~前2023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只是在西元前2023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

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 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時代這一概念。但若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準去衡量,那裡也還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即使已創立高度文明社會的瑪雅王國(見瑪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

美洲是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那裡最先培植玉公尺,還有豆類和南瓜,印第安人稱之為三姊妹。家畜僅有駱馬一種。大洋洲在殖民者進入以前基本上仍處於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不會製造陶器,所以那裡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界線不大明顯。

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製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

中國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裡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划為乙個亞區。

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2/3。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③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4期:早期約當西元前10000~前2023年,以華南的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為主,有少量磨製石器和陶器,農業已有萌芽,個別地點已會養豬。中期約當西元前7000~前2023年,華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較發達的旱地農業,種植粟、黍,養豬,並有較發達的磨製石器和陶器;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等已栽植水稻,養豬和水牛等,磨製石器尚不多見,陶器則比較發達 。

晚期約當西元前5000~前2023年,華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農業進一步發展,有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見半坡文化,姜寨遺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發達的彩陶是一大特色。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表明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

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也可不歸入新石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23年。這時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這時已普遍出現小件銅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和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

房屋建築中出現分間式大型建築,開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築牆。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出現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鉞、鏃等**明顯增加。墓葬出現兩極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則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

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現大規模的人工堆築的貴族墳山。這種物質財富的增加和貧富與社會地位的兩極分化,預示著文明社會行將來臨。

【各地區新石器時代產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發掘位於嵊州市甘霖鎮的小黃山遺址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條溝。經有關考古專家確定,這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聚落防護設施,距今已達9000餘年。

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該溝呈圓形,寬度達到10餘公尺,沿遺址而建。在專家們清理過的剖層斷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層一層不同年代痕跡。專家們初步認為,這是我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壕溝。

考古人員日前在廣西百色市發現一處距今約六七千年的大規模早期人類遺址,並從遺址中發掘出一處揭露面積約500平方公尺的石器加工場。專家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石製品較豐富、儲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

此處古人類遺址位於百色盆地邊緣的百色鎮東筍村百林屯南面,被稱為革新橋遺址,其分布面積約為5000平方公尺,發掘面積1600平方公尺。至今,共發掘出土古人類文化遺物數萬件,其中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石斧、石錛等石器,一些陶器和橄欖核之類的果核,以及大象、猴、鹿等動物骨骼遺存。

文物工作者在遺址中意外地發現一處大規模的古人類石器加工場,加工場內分布著大量古人類製作石器的工具、原料以及留下的斷塊、碎片等。在遺址的東部,還發現了同一時期的古墓葬,已出土了至少兩副人體骨骼,這表明當時這裡可能是乙個墓葬區。

廣西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考古專家謝光茂說,革新橋遺址出土的古人類文化遺物說明當時這裡的打製石器特別發達,這些打製石器既有百色盆地舊石器的遺風,又有雲貴高原新石器文化的因素。從目前所發現的材料判斷,革新橋遺址的年代可能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最早距今六七千年左右。

百色盆地長約90公里、寬15公里,考古學家在至今29年間共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或地點70多處。地質學家推測,大約80萬年前,巨大的隕石撞擊亞洲的東南部,碰撞引起燃燒。大火焚燒了廣西百色盆地茂盛的森林,使其下面的礫石層暴露出來。

於是,當時的早期人類開始用礫石加工手斧、砍砸器、手鎬、刮削器等石器。其中手斧是雙面打製、對稱設計的,而且都有一定的尺寸標準。這說明當時的亞洲古人類智力水平與同一時期的非洲、歐洲和西亞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古人類沒有什麼差別。

【貝加爾湖新石器時代末期】

通古斯--滿語族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

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開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通古斯--滿語族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

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族(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麵、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的顏色發藍等特徵。

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乙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

新石器時代的農具有哪些進步之處,新石器時代主要農具

大約到了距今約1萬年時,先民們學會了磨製和鑽孔技術,並將這些技術用於石器加工上,從而出現了一批外表光滑,有一定形狀的工具 這種工具人們稱之為新石器,以區別於以前的舊石器 河南省新鄭裴李崗遺址中,出土的距今約8000年的石斧 石鏟 石鐮 石磨盤等農業工具,都磨製得相當光滑,而且有明顯的專用性 在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是指什麼時候 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是什麼

其一,使用磨製石器作為標誌。磨製石器是先將石料打琢成一定的形態,再在礪石上蘸水,研磨光滑加工而成的.看起來要比打製石器精緻很多,但新石器時代比較舊石器時代的發展,絕不僅僅體現在石器的加工方式上,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開始種植作物和飼養動物.石器的主要功能隨之改變。與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有哪些特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具有什麼特點

新石器時代大量出現的彩陶,更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些陶器品種多樣,造型各異,在材料選擇 成型技術和藝術加工等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具有什麼特點 彩陶最早於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 青海 陝西 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