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2021-03-12 15:29:57 字數 6114 閱讀 2764

1樓:嘆花惜影為誰傾

朋友所需內容見最後兩段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乙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乙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

「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字尾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讚此聯說:

「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

「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dcred1376 2014-12-04

2樓:miss羅蘭蘭

春望 唐 ·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最後兩句,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感情。

春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溥染稽釵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4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店鋪 金枝慾夜 表達了店主對國人性生活的美好願望。

5樓:匿名使用者

思念故國,憂國憂民。

《春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6樓:匿名使用者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7樓:匿名使用者

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訊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乙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乙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

「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字尾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全篇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

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

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8樓:九月天的微笑

這首詩表現出作者的憂國思想之情

春望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9樓:海參燉黃瓜

《春望》表達了詩人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願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一、出處

唐代杜甫的《春望》

二、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三、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二、作品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乙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乙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借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

「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斷垣殘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

「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

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乙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戰爭是一封家書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

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髮,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髮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乙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其母親的堅強又給了 我 極大的 鼓舞。我的對於秋天的懷念,就是對於母親的懷念,對於頑強生命的讚美。建議不要多想,想多了累 一般都是對祖國的熱愛之類 離騷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離騷 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

《春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春望 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該詩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 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 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全詩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白話文釋義 長...

《大雁歸來》本課的最後一句表達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首先要把握課文中知識與情感兩種成分的輕重,課文也介紹大雁的生活習性,但是,很明顯,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因此,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也應該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課文中有 愛鳥者 這個概念,作者稱自己為 愛鳥者 的確,乙個 愛 字貫穿全文,抓住這個 愛 字就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