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學以復古為政治目標是什麼意思

2021-03-11 17:32:19 字數 4771 閱讀 2720

1樓:衡水遊龍

1、古copy代儒學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這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周王室衰微,諸侯威脅了**的統治。儒家提倡」復古「恢復「周禮」,就是想建立乙個秩序穩定的社會,和等級分明的國家。

這一點就是主要體現在其「禮治」主張之中。

2、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2樓:南立方裝修設計

儒家學者批評來現實政治,往自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bai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du一樣聖明

守舊而維zhi新、復古而開明,dao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使正在消失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這就是為什麼儒學在當時能夠成為「顯學」,以及雖然於變革動盪的形勢下顯得迂闊難行,而到新社會秩序鞏固後又捧上獨尊地位的原因。

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體現在高揚傳播「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倡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個人健康人格,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人生最高道德標準,從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強健精神支柱和充滿浩然正氣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構建了全民族的道德體系。

從其思想來看,儒家哲學一直是主動、積極地為統治者指出為國之道。首先是勸誡君王自己要「仁」,要「德」,進而在國家事務管理上勸導君主實行仁政、德政。「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倡導修己安人。這些主張在《論語》中是以孔子的口直接講出來的,即使在統治者面前也不拐彎抹角。他恨不得自己就位於高位,快速直接地付諸行動,而不用再「累累如喪家之犬」地遊走於各國之間,擔憂著遭受**的同時又放不下理想,在君王面前費盡口舌。

加上儒家「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滲透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一直是中華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

雖然儒家也講過「無為」,但無論是道家的「無為」還是儒家的「無為」,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儒者本身也積極入世。

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儒家哲學處處體現出積極的「入世」精神,以孔子為突出代表。

而對於道家哲學來說,雖然老莊派出同源--「道」,但從其與統治階層關係角度來看,老子哲學與莊子哲學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前者是入世的,但後者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而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游世。

擴充套件資料:

積極入世的例項:

1、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2、李白

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

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此賦盛讚明堂之巨集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3、杜甫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

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4、李商隱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考取了進士。在此之前,他已經失敗過多次。李商隱初次應舉的年份難以考證,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隱就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應舉之路 。

與大多數缺乏權勢背景的考生一樣,李商隱並不指望一舉成功。他流傳下來的詩文中沒有提及當時的情形,這多少說明他對於初試的失敗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多,他漸漸開始不滿。

5、白居易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

4樓:dani海格

積極入世,是孔子儒學有別於同時代的道家和魏晉逐步引入中國的釋家最顯著的特徵。孔子儒學是入世之學,追求的是仁義,仁是內心的仁厚,是個人的道德圓滿;義是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家族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天下的責任,對宇宙的道德終極關懷。

消極,放棄,逃避,從來就不是孔子儒家的選項;孔子的入世行為,首先是自己積極入世,其次是教育**入世,再次是思想入世,當然成就最高的是用思想改變了這個世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東方哲學和東方文明。

孔子儒家積極的入世情懷,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哲學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撓,走向繁榮和富強的不竭的動力源泉。顧炎武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就是孔子儒家積極入世情懷的最好闡釋。

擴充套件資料: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

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1、影響深遠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

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統治結合的結果。

2、起源之謎

然而,儒者為何名為儒,儒字又是何種含義?這個卻是許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認為,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說文》。

)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儒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 各種宗教儀式。

他說:「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

胡適《說儒》中,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

而正是這個將儒釋為柔,引來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於立場截然不同的大辯論。胡適認為儒者為殷遺民,

而這些人於亡國之後,淪落為執喪禮者,儒為周代社會對有此類文化之術士之蔑稱。因已遭亡國,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勢存在。

據徐中舒《甲骨文本典》考釋,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舉行祭禮之前,司禮者必齋戒沐浴,以示誠敬。不僅證明了胡適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職人員的論點,也為儒教(非儒學)是宗教找到了證據 [2]  。

李澤厚也認為儒家是巫師演化而來的。孔子自己曾經說過,「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自己與專門溝通鬼神的術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從孔子開始,「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漸漸地脫離了巫的知識範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開私學的教育家,人稱「**三千,賢人七十二」,他及**把古代為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因此,儒家是承襲殷商以來的巫史文化,發展了西周的禮樂傳統,是乙個重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禮教德治精神始終一貫的學派。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3、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史記·孔子世家》載: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4、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墨家並稱顯學。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明代文人以詩必唐宋為復古口號革除時弊的有誰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邊貢 康海 王九思和王廷相。明弘治 正德年間 1488 1521 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邊貢 康海 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 何景明為代表,首見於 明史 李夢陽傳 為區別後來嘉靖 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 王世貞等七子,世稱 前七子 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

你是怎樣看待古代以胖為美的,為什麼古代以胖為美?

不管哪個朝代,他都有服裝的規定和流行,而每個朝代的穿戴其實是一定經濟政治文化的反映。在隋朝的基礎上,絲綢之路似乎更加暢通了,人們對服飾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所追求的服飾效果肯定也會隨著變化。而從唐朝的穿戴來看,幾乎是所有朝代最為開放的。在某些程度上能把身材更加凸顯,而且經濟政治的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

大家都說古代女性以胖為美,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

唐朝的審美觀的確是 以胖為美 但是這裡的 胖 並不是厚厚的脂肪層,低頭好幾層的雙下巴,肥碩龐大的身軀,唐朝的胖講究的是體態的豐腴,是一種豐滿的美,並不是肥胖的美。大唐的國風開放,國家綜合國力十分強盛,自然經濟狀況也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所以唐朝市民的飲食狀況大都比較好,肉類和高蛋白的飲食備受追捧,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