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與中文有什麼關係

2021-03-07 01:28:20 字數 6522 閱讀 8783

1樓:無量壽佛者

日本在繩文時代是沒有文字的。到了飛鳥平安時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響,借用漢字的

某些偏旁或者漢字,日本創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語單詞的讀音也是由當時傳入日本的漢語單詞的發音演化來的。例如「椅子」這個詞,日語發音是「いす」(i su),據考證和宋代「椅子」的發音相似。經過幾百年的變化,很多詞語的發音發生了改變。

大部分日語的單詞都有音讀和訓讀兩種讀法。音讀的發音一般類似於漢語的讀音,訓讀則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讀音。例如「大和」這個詞,音讀是「tai wa」,有一點點像漢語;訓讀是「yamato」(玩過星際的都知道)。

以上是漢語→日語的過程,基本上是中國比日本強大的時代。

到了清末近代,日本先於中國進行了改革維新,使國家走上了富強擴張的道路。社會制度和生產力水平等各方面逐漸超過了清朝的中國。這個時代有很多歐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通過日本傳播到中國。

有很多新鮮的詞語也由日語轉換成漢語而被中國文化吸收,比如「鐵道」,「政治」,「資本主義」等等(記得不全,可能有誤)。這個時候的漢語也吸收了日語的一些先進詞彙,對中國的民主維新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以上是日語→漢語的過程,基本上是日本領先中國的時期。

而到了80,90年代之後,以動漫為主的日本文化風靡中國大陸,又有很多新鮮詞彙融入漢語,比如「親子」,日語是「親子」,指父母和孩子。還有「耽美」,完全是不加修改地照搬。同時,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功,日本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大陸出現的新情況,一些日語裡沒有的詞彙也被照搬進來。

比如「和諧社會」,被翻譯成「調和を取れた社會」。還有「晩婚晩育」(ばんくん ばんいく)等等。

當前的時代,漢語和日語呈現了緊密地互動,這和當前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開展的廣泛交流是分不開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3樓提供的網頁上提供了

漢字傳入日本的可能性以及演化推斷等說法,但現代中文也有很多從日文中學習來的詞彙如『組織』『人氣』等等。

相鄰國家的文化互相影響也是很正常的,這就像歐洲各國有很多互通的詞語一樣道理,談不上『抄襲』的問題。

日語就是日語,漢語就是漢語,各自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相鄰國家文化的影響並將其逐步融入自身,於是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日語和漢語;而且隨著人類交流手段的增加,這種互相影響在未來會更加廣泛和深入,使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

另:很多中國人一直強調『日文漢字是從中國學習去的』,其實大可不必這樣為自己找心理平衡。漢語又何嘗沒有學習他國文化。

其實我們的漢語已經足以讓中國人自豪了,何苦非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呢?

3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大唐鼎盛時期,日本大量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所學習的領域也相當的廣泛:政治、經濟、科技、宗教等等;而日本當時對中國是相當的欽佩,所以直接借用了1000多個漢字來表達日語的含義,而發音則沒有改變,仍然沿用傳統的日語發音,除了一少部分以外,所以你聽起來就覺得「聽不懂,能看懂」了!

當然,1000多個漢字遠遠不能滿足一種語言表達的需要,於是,日本的學者便根據漢字創制的規則,自己又創制了一部分漢字;還不夠,於是又將很多的漢字拆的七零八落,你現在看到的類似漢字偏旁部首的便是日語的片甲文和平甲文了!

自豪吧,小夥子!中國人是日本人他爺爺!!!

4樓:打字慢如蝸牛

日本的語言是古來有自的。只是最初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罷了。至於它的起源,有阿爾泰起源說、高句麗語同源說、朝鮮語同源說、混合言語說等。

不過,就文字而言,漢文對日文的影響確實可謂是至關緊要的。

公元1世紀左右,漢語就應該對日語發生影響了。九州福岡縣出土的「漢委奴國王印」即為一例證。又據《古事記》應仁天皇條記載,其時百濟學者王仁攜「論語十卷、千字文一捲」赴日,可以推斷漢文、漢語真正的大量傳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紀。

然則,漢文、漢語最初主要為一部分識字階層所習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慣用日本原本的語言。及至後來中國文化制度和思想學說的傳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漢語才逐漸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語中去。而後來更是根據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分別創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語有了完整的表記體系。

就讀音方面而言,既然當初有大量的漢語詞彙傳入日本,自然也同時將這些詞彙的讀音同時帶入,故至今日文漢字詞語仍有所謂「音讀」的唸法。只是中日兩國各自語言音韻流變,如今差別已經很大。不過對漢語古音保留得比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與日語讀音相近的詞彙。

而近代以來,日語又對現代漢語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明治維新以降,日本在學習西方、實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東亞各國前列。為引入、翻譯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書籍,創造了大量漢語詞彙,如「電信」「鐵道」「政黨」「主義」「哲學」等等,又或者對古老的漢語詞彙賦予新義,如「革命」「文化」等等。

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國借鑑學習的重要範本。現代漢語詞彙之擴大,不可不說有日本人的功勞。

5樓:加西小步

唉,是這樣的:

總體上來說,中文是日文的雛形,日本人把漢字拿過去以後,經過一定的修改,變成了他們自己的語言。所以那些看起來很像漢字的詞,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經過了好多好多年,中、日兩國都在不斷簡化、修改自己的文字,兩方分別按照自己的意願改動。所以你看到了很多的日本字和漢字很像,又不完全一樣。

此後,日本又從西方國家引進了一些新詞,用片假名表示,那些就是今天的外來語。

另外,日本本國也不斷自己發明新詞,這些詞大多數是用平假名表示。

讀音方面:日文漢字的讀音分為 音讀和訊讀。音讀的發音和中文漢字很像,是把中文稍作修改而成的。訊讀的發音和中文漢字沒有關係,是日本人為了發音方便,自己規定的讀音。

6樓:千本_櫻_散

唐代的時候傳過去的

後來衍變成現在的日語

日語書上都這樣寫

很多日語的假名可以在漢語中找到相似發音

7樓:匿名使用者

看這個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文字在更多時代都影響著日語的變化。除了文字,像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中國草書或隸書的變體。如果發音也一樣,那就不用學日語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民族,國家,宗教,信用,自然,侵略,手續,取消,目的,代表,學生,國際,場合,傳統,保健,常識,理想,作用,計畫,圖書館,記者,社會,革命,思想,交通,現實,會話,**,意識,工業,廣場,文明,人民,意識,開放,解放,進步,義務,人道,野蠻,幹部,鉛筆,出版,經濟,派出所,同化,反對,原則,代價,警察,賠償等單詞原來都是日語。

社會,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的百分之70是日語。

10樓:匿名使用者

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那些寫法上與中文項。相像的字是中文對應字的繁體字,在日語中叫做日本漢字。確實,傳過去的時候保留了寫法,發音已經全變了。

11樓:肖

當然拉,中文是日文他媽。

12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時期徐福東渡日本帶去中國文化

日語跟漢語差別大嗎?

13樓:暴走少女

區別:一、歷史起源不同

1、日語

日語的起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霍默·赫爾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晉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

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餘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

有一種假設認為南島語系、壯侗語族和日本語系可以組成南島-台語門(austro-tai languages),即認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2、漢語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尚無定論,一說漢藏原始語言源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大約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另一種假說則認為該語系來自當今中國的西南部四川,大約在一萬年前就已開始分化。

漢語是從漢藏語系中分化出的語言之一。

二、結構不同

1、日語

1)固有詞

固有詞是日本民族原來的詞彙,又稱「和語」,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動詞和具象的名詞。

2)漢字詞

日語受到漢語的影響很大。在日語裡,有語法實意的詞都含有漢字且大部分與實意相關。所以通常懂漢語的朋友,即便不懂日語,看到乙個短句也能大概明白意思。

不過因為影響日語的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話文,所以有些詞也不能以現代漢語的角度去理解。

2、漢語

漢語是一種孤立語(分析語),不同於印歐語系的很多具有曲折變化的語言,漢語的詞彙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複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複合詞(民→人民│失→喪失)。

三、方言不同

1、日語

日語大致可分為東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九州方言、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北海道方言、東北方言、關東方言、東海東山方言、八丈島方言、北陸方言、近畿方言、中國方言、雲伯方言、四國方言、豐日方言、肥築方言和薩隅方言等。

2、漢語

漢語一般劃分為9種方言,各方言又可劃分為多種次方言。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國際語種代號標準iso 639-3把漢語分為9種一級方言。

閩方言(cdo)、晉方言(cjy)、官話方言(cmn)、徽方言(czh)、贛方言(gan)、客家方言(hak)、湘方言(hsn)、吳方言(wuu)、粵方言(yue)。此外還存在平話、湘南土話等個別語言學分類有爭議的漢語方言。

14樓:焱

日語和漢語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區別。

確切說,漢語在語言學分類上屬於:漢藏語族漢語支漢語族。日語和漢語在語言學上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日語含有大量漢語詞彙是因為日語、漢語之間互相「藉詞」造成的,這是另外一種語言學概念了。

首先,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所以在語法結構上完全不同,這也是日語和漢語最大的區別。中文語法在語序上基本和英語相同,但是日語是謂語在後的語言。

所以最大的區別是日語各式各樣的語尾表現。所以,就算我們沒有學習過日語的中國人能夠看懂一些日語漢字,但是多變的語尾表現會成為句子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反問,否定,強調,尊重,不屑的語氣幾乎都是通過語尾表現的。

另外,時態,中文是沒有時態的語言,我們分別他們的基準是修飾時間的詞彙,日語在形態上存在時態,其概念有點相像於英語的時態。這些時態存在於句子的各個部分,非常關鍵。

其次,日語很大的乙個特點是它多變的接續法。在日語學習中,入門者的最大的阻礙就是背誦日語的接續法。和中文不同,日語在接續的時候,必須通過各種形式的變化才能夠自然接續下面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

還有,語言的組成部分。我們的漢語全部都有漢字組成。而在日語裡面,有兩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漢字和假名。其中假名還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假名和漢字同時出現在句子中。

漢字基本上都是名詞,就算有動詞意義也要通過平假名的添付成為動詞。一般而言,所有語言的附加意義,比如肯定否定,時態,語氣,接續。。。都是通過平假名的變化而達到的。

片假名在日本裡面的作用很少,僅限於表達外來語和強調,或者在一些無法列印漢字和平假名的簡易機器上使用。

日語還有乙個很大的特點是,他們借用很多外來的詞彙,剛才上上面一段提到片假名。在日語中,同樣的東西可以分別用漢字和片假名來表示,一般而言漢字表達的是傳統的意義,片假名代表外來的新興事物。漢字的讀法一般而言都對應一組平假名。

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於漢字比較熟悉,但是日語的讀法還是要通過記憶來掌握的。而且,同樣的漢字在不同的情況下發不同的音也是其特點。但是和中文發音確有很相似的地方,普遍認為日語是因中文而產生的,遠在唐代,我們最昌盛的時候,日本是很崇拜中國的。

而大多數人都認為日文的發音最接近中國的吳音。而由於很多漢字在不同時期分別傳入日本,因此同樣的漢字發不同的音是這樣產生的。假名也**於中文的邊旁部首。

無論如何,中國給日本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漢字和平假名表達的日語是傳統的。這裡舉乙個例子,我們熟悉的蠟燭,日文的漢字就是這兩個字的繁體字(在日本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一行形態上的改變),對應的假名是ろうそく發音是ro-soku 發音和中文的一些地方語言很相近,但是只有記住漢字和所對應的假名,才能溝通。蠟燭的意思是我們所熟悉的照明用的蠟燭。

而當我們表達生日蠟燭的時候,就不能用這個詞了,我們要用キャンドル(片假名)因為生日蠟燭這個事物,是從西方傳來的,同樣,我們家裡薰香的蠟燭燭台,也要用外來語。幾乎所有的外來事物,在日語中間都有所對應的外來語的叫法,特別在電腦和商業用語上,簡直是日文版的英文。而一些連鎖店和商標,因為想模仿西方的業態而使用很多外來語。

這也和他們的性格有關係,他們普遍認為西方的事物比較新潮和吸引人。有些人說話一口外來語,而事實上,他們的外來語來自英語或其他語言,但是發音是日文獨特的。因此他們的外來語只能作為日語來看待。

可能懂英文不懂日文的人也聽不懂。

日語這種語言牽涉到很多其他的語言,但同時是非常獨特的。他的發音非常單純,但單純中有其獨特的特點。

綜上所述,日語是很特別的語言,它和中文是完全不同的。所謂相似,可能就是他的漢字和某些發音了,但到底像不像,只有精通了,才能說出來。

總之,如果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學日語會很簡單,就錯了,我們比其他國家的學習者方便一點的,是對漢字有足夠的理解能力和記憶,書寫能力。

蓮與佛教有什麼關係,蓮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佛教與蓮花 蓮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 蓮 就是 佛 的象徵。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 稱為 西方三聖 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

性格跟顏色有什麼關係,顏色與性格有什麼關係?

喜歡紅色 隱藏的性格 喜歡紅色的人是屬於精力旺盛的行動派。不管花多少力氣或代價也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慾望。你充滿精神的態度,會感染你周圍的朋友。但由於缺乏耐性,常常稍微不順自己的意,就會生氣。不過天生樂觀的你並不會因為挫折而悶悶不樂,而想辦法當場解決。對於阻擋自己幸福的人,則懷有很深的敵意。一旦有...

瑜伽跟宗教有什麼關係,瑜伽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瑜伽 梵語yoga 之音譯,巴利語同。意譯作相應。依調息 調呼吸 等方法,集中心念於一點,修止觀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 為主之觀行,而與正理相應冥合一致。於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應之說 又作三密相應說 行此等瑜伽觀行者,稱為瑜伽師。依瑜伽師而行之境界,稱作瑜伽師地。瑜伽師地論一書即從五識身相應地說至無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