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聲母和廣韻聲母的異同上古聲母和廣韻聲母的異同

2021-03-07 00:32:02 字數 6392 閱讀 8880

1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我們現有的資料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上古時期、中古時期、近代以及現代。

這樣的分期研究雖然說是不大精確的,但是從這幾個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基本上可以整理出漢語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概況。

基於我們現在說掌握的比較全面而且可靠的語音資料是以《廣韻》為代表的中古時期的漢語語音狀況。所以對於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廣韻》為切入口,上推上古時期,下聯近代和現代音。所以,這裡我們要談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也是沿襲這種思路,先談中古時期的漢語聲母,然後往上追溯上古時期聲母系統,往下探索近現代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

我們不採取從上古到中古再到近現代的順序,原因有三:

第一,上古聲母研究的資料不如韻部和聲調方面豐富。我們研究上古韻部和聲調可以根據先秦的韻文,如《詩經》、 《楚辭》、《周易》、《老子》以及先秦其他書籍中的韻語。而關於聲母方面,成績就差多了。

一般的根據是漢字的諧聲偏旁,其次是異文。我們知道,聲符和它所諧的字不一定完全同音。段玉裁說:

「同聲必同部。」這是指韻部說的。這只是乙個原則,還容許有例外。

第二,關於上古聲母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如複子音的存在與否、莊章兩組聲母的來原等都尚有爭議。

第三,上古聲母研究自今比較公認的成果基本上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結論。如清人錢大晰的「古無輕唇音和舌上音」說、章太炎的「娘、日二紐歸泥」說等等。而全面構擬上古聲母系統還有困難。

基於這些原因,我打算先從中古時期聲母開始談起。然後再對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情況做乙個簡單的綜述。

中古時期的音韻我們主要借助《切韻》、《廣韻》、《歸三十字母》以及《三十六字母》等。雖然他們之間還有一些差異,但是我們認為這幾部書基本上還是代表了從隋唐到宋代漢語語音面貌。關於中古時期的聲母系統研究的人很多,而且有現實的材料的佐證,因而意見比較統一。

後人陳澧採取反切系聯法來研究《廣韻》的聲母所得出的結論與《三十六字母》也基本一致。因此,這裡我不想具體地歸納了。這裡,就以《三十六字母》為基礎展現中古時期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然後以此為基礎,往上追溯上古時期聲母系統,往下探索近現代漢語聲母的發展狀況。

《歸三十字母》

唇音 不 芳 亞 明

舌音 舌頭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徹 澄 日

牙音 見 溪 群 來 疑

齒音 齒頭音 精 清 從

正齒音 照 穿 床

喉音 清 心 邪 曉

濁 匣 喻 影

《三十六字母》

唇音 重唇音 幫 滂 並 明

輕唇音 非 敷 豐 微

舌音 舌頭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徹 澄 娘

齒音 齒頭音 精 清 從 心 邪

正齒音 照 穿 床 審 禪

牙音 見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 曉 匣

半舌音 來

半齒音 日

從這兩個聲母表可以看出,重唇音分化出輕唇音已經開始,這說明漢語聲母也一直是在演化著的。在這一時期,語音的音韻學著作已經自覺地將聲母分為「五音」和「七音」,這種分析對於了解古代聲母系統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上古聲母的發展狀況。關於上古聲母的研究我們缺少材料,只能根漢字的諧聲偏旁以及異文等零星而且有限的資料進行構擬。因此,各家意見還很分歧,要完整地構擬出一套上古聲母系統非常困難。

不過,很多音韻學家都作過這方面的嘗試。這裡,我們汲取他們的意見,根據《三十字母》所分的唇、舌、唇、牙、喉幾組來談談上古聲母的發展狀況。

首先看看唇音。《切韻》輕唇音與重唇音大量相切,說明當時他們的音值是相似的。同時依據錢大晰的「古無輕唇音」說,我們可以知道輕唇音非、敷、奉、微一直到《切韻》時代尚未從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上古唇音只有重唇音幫、滂、並、明。

再來看看舌音,舌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娘。錢大晰認為「古無舌上音」。他的《舌音類隔切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說:

「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那麼,知、徹、澄、娘是如何從上古端、透、定、泥分化出來的呢?從較早韻書的反切上字來看,端、透、定、泥已經能夠和知、徹、澄、娘互不混用,我們知道反切體系大概形成於東漢到南北朝之間。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日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分化了。如果擬定端、透、定、泥的上古音為[t, t『,d『n],那麼從端、透、定、泥分化出來的知、徹、澄、娘的讀音就應該是[t, t『, d『]。又依據章太炎的「娘、日二母歸泥說」提出的「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支別,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的說法,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舌音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如下表:

(上古) (中古)

端(知)-- - -- - - - - - - 端(定)

知(澄)

透(徹)-- - -- - - - - - - 透(定)

定(澄) 徹 (澄)

泥泥 娘

日來 來

再來看看齒音。齒音即《三十六字母》中的齒頭音精、清、從 、心 、邪和正齒音照、穿、床、審、禪。精、清、從 、心 、邪的音值大家一致認為是[t, t『, dz『, s, z],這裡我們不作分析。

莊組在上古和精組不分,依據諧聲關係大致也是可信的。依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舌音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如下表:

(上古) (中古)

端 端

知照 照(莊)

精(莊) 精(莊)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牙音。

關於上古有無複子音的問題,學術界尚且存在爭議,這裡我們暫且不作分析。

談完了漢語聲母從上古到中古的演變情況,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談漢語聲母從中古到近代的演變情況。近代語音由於有《中原音韻》作為依據,我們完全可以比較系統地構擬它的聲母系統。從前人對《中原音韻》的研究,我們我們可以知道漢語聲母從中古到近代發生了如下變化:

第一:全濁聲母清化。這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在《中原音韻》

中這種情況也得到了證明。例如:

以幫切並:

傍,逋曠切 鼻,兵迷切

被,邦妹切 白,巴埋切

勃,邦磨切 病,邦命切

以非切奉:

奉,夫貢切 吠,方閉切

以靖切從:

從,齎送閉 漬,資四切

罪.臧遂切 在,減賽切

以邪切心:

四,詞恣切

以端切定:

代,當賴切

以知照切澄床:

住,張怒切

以見切群:

共,孤甕切 忌, 江異切

以影切喻:

樣,衣降切

以曉切匣:

系,興計切

以心切邪:

象,西醬切

以匣切曉;

向,奚降切

以審切床;

士,詩至切

以審切禪;

是,詩至切

以莊切床:

驟,莊瘦切

總結一下,可以看出:

《廣韻》十個全濁聲母,濁塞音和塞擦音以聲類為條件平聲並歸到送氣清音,仄聲並歸到不送氣清音,即:

/(平)滂透溪澈穿初清

並定群澄神床從

\ (仄)幫端見知照裝精

濁擦音都並歸到相應的送氣清音裡,即:

奉→敷 , 匣→曉, 禪→審, 邪→心

第二,知、章、莊三組合流從歷史上看,知、章、莊三組合流並不是同時發生的。在《三十字母》和《三十六字母》中都沒有章、莊的區別。可見,章組與莊組很可能在唐末就先合流為 ,然後再和知組合流為 。

第三:輕唇音從重唇音了分化出來了。比如「幫」[p]母分化為[p](兵)和[f](分);滂[p『]母分化為[p『](普)和[f](芳);並母[b]分化為[p『](龐)、[p](傍)、[f](肥)。

唇音的分化是有條件的,即在合口三等韻前變為輕唇,在其他韻前面仍讀為重唇。

第四:零聲母字大量的增加。《廣韻》聲母中只有影、喻兩母可以算零聲母字,可是到了《中原音韻》時代,匣母中的喻三,明母中分化出來的微母以及本來念 的疑母字已經讀為零聲母了

第五:其他一些字母的承襲關係。和三十六字母相比較,《中原音韻》中[m]來自於三十六字母的「明」母[m];[n]來自於三十六字母的「泥」母和「娘」母;[l]來自於三十六字母的「來」母。

最後,我們談談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的變化不大。將現代漢語聲母系統與《中原音韻》聲母系統相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漢語聲母從近代到現代發生了如下變化。

第一:從見,精兩組中分化出舌面音 [t, t『, ]。現代漢語「精、清、星」的聲母與「經、輕、興」的聲母在《中原音韻》裡是不一樣的,前者為[t, t『, s],後者為[k, k『, x],現在在同一條件下都變成了[t, t『, ]。

第二:微母已經由[]轉變為[],但是它還沒有和疑母、喻、影母合流成為零聲母,但是到了現代微母已經進一步演變為零聲母[]。

第三:元代審母讀為[ ],到了現代漢語裡都演變為[ ]了。

綜合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將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發音方法的變化。發音方法最重要的是濁音的清化。

濁音清化在漢語發展歷程中持續了很長時間才完成,宋代已經就開始了,到元代才基本結束。全濁聲母的清化是現代普通話聲母簡化的重要原因。濁音的消失,在漢語中也留下了一些痕跡,在聲調上表現出來。

第二:發音部位的變化。

①從重唇音裡分化出輕唇音是發音部位的變化。這也促使了漢語聲母簡化。

②見、精兩組分化出 來。

③知、章、莊三組的合流

至此,關於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的討論就結束了。下面我們來談討一下,到底是那些因素促使漢語聲母發生變化的。

漢語聲母從上古到現代發生的變化是非常曲折的。有簡化,如:濁音的清化和知、章、莊三組的合流。

也有繁化,即語音的分化如:從重唇音裡分化出輕唇音以及見、精兩組分化出 來。並且這兩者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

那麼,漢語聲母的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從普通語言學上得到解釋。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階表達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思維工具。人類在高層次上思維和表達思維時有兩條基本的原則:一是周密性,一是簡約性。這兩者矛盾統

一、相反相成:周密性導致繁化,簡約性導致簡化,兩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交替起著主要作用;思維工具和表達方式就在這兩者之間搖擺著取得平衡,而這搖擺就體現為繁與簡的交替。語言發展的內部動力,從最基本的來說,就是源自這兩條原則。

當人類思維還很簡單的時候,語言自然也很簡單,而當人類思維複雜起來以後,語言為要越來越周密地為思維提供工具及表達方式,也就漸漸地繁複起來;然而過分的繁複也會妨礙思維和思維的表達,造成交際上的困難,這時,簡約性原則——這大概跟許多語言學家常說的「省力原則」或「經濟原則」(principle of economy)有相近之處——就會發揮作用,使語言趨於簡約,當然是以不損於表述力為限。以唇音聲為例:據學者們的研究,上古唇音可以跟其他一些子音組合為複子音聲母(如pl-,sp-之類),還存在清化的唇部鼻音,總之肯定比中古唇音聲母複雜。

到了《切韻》前的某個時候,它們歸為「幫、滂、並、明」4母,這是簡化;隋唐以後,從這4母中分化出輕唇音「非、敷、奉、微」,成為8個聲母,則是繁化;再往後歸併、嬗變,先是非、敷合流,然後並、奉母清化,最後是微母消變,簡化的結果是到現代普通話只剩下p,ph,m,f這4個唇音聲母。至於當今北京話又有把w讀為v()的現象,這是否可以看作唇音聲母的再次繁化,似乎也值得注意(3)。

介音影響聲母的演變也是乙個重要的原因,如古代見、精兩組聲母在現代開口呼和合口呼韻就保持 或 。而在齊撮兩呼前,即在i,y之前就要演變為 。這在普通語音學上叫同化作用。

因為 的舌位靠前,而i,y是舌面前母音,兩者拼合在一起 由於受i,y的影響就往後靠,變成舌面前的 ;而 是舌根音,和i,y相拼就往前靠,也變成了 。

關於廣韻有誰聽說過,怎麼學,陳彭年的關於《廣韻》

這種東西不用正經看的,用到的時候當工具書查查就好了,難不成還要背下來呀 先看關來於音韻的入門書,例如唐作源藩 音韻學教程 李新魁的 漢語等韻學 王力的 漢語音韻 漢語音韻學 等之類的入門性教材,首先了解音韻學的術語 專用名詞 內容及其閱讀音韻書籍的方法,學習音韻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你上面提到的...

上古卷軸五怎麼做上古卷軸和印製字典任務

回去拿。有獎勵 要給你加點 拿到卷軸就可以不去找那個住在冰洞裡的傢伙了,這只是個分支任務而已。上古卷軸5印刷字典的任務怎麼做 你要先啟用任務,然後就在拿到上古卷軸的那個地方 叫扎克塔,從乙個矮人遺址中一路進去的 把老頭給你的字典在控制台的最右邊那個類似柱子的東西上啟用,就算印刻完成了 這個是跟主線那...

請問廣外和廣外南國的區別

廣外和廣外南國的區別為 學校性質不同 創辦時間不同 主要院系不同。一 學校性質不同 1 廣外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簡稱廣外,是一所具有鮮明國際化特色的廣東省屬重點大學。2 廣外南國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guan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