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進入金融危機了麼,大概要多久能走出

2021-03-05 20:38:02 字數 3826 閱讀 4929

1樓:匿名使用者

最少要3年,最長可能要10年,大蕭條可能已經不可避免了,我們現在開始節約吧,兌點外匯過冬。多備些生活必須品,公尺和麵。我已經作好準備過冬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只能說現在的經濟狀況是比較膨脹的,還沒有到達最頂峰,自然不會產生「大蕭條」。如果,世界其他國家,例如歐洲和美國發生經濟危機,按照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開放程度,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的,也就是很有可能會導致我們國家被連鎖反應,爆發經濟危機。但是我們國家又有很強的巨集觀調控,是社會主義特色之一,這種手段可以很強的干擾經濟危機的爆發,預防經濟危機的產生,但是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也是具有侷限性的,例如,美國羅斯福新政,即是採用了巨集觀調控來克制經濟危機,阻止大蕭條的繼續蔓延的,但是之後的美國也經歷了經濟的停止期,也就是說巨集觀調控是有明顯的侷限性的!

經濟危機產生之後,每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不一樣,自然走出經濟危機的時間長短也會不一樣。如果是我們國家的話,應該是恢復能力比較強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不是完全開放的,不像資本主義的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二乙個是,國家的經濟基礎,特別是實體經濟基礎,實體經濟基礎越好,恢復速度越快,現在的經濟泡沫大多是虛擬經濟所產生的,連帶房地產的炒作,**,等等,這些暴利行業是虛擬經濟的最顯著代表!

3樓:李銳雲

沒那麼容易走出的,但不會像希臘一樣,

4樓:小韓

這得看中國的製造業能否復甦,得看中國的**的4萬億怎麼用。一下是我寫的一篇雜感,希望能一同交流學習進步。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出口打擊很大。中國的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鋼筋、水泥等等搞得太多太濫,導致產能過剩。這個數字大概有35%,而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大概也只有35%,在過去,我們的過剩產能都是靠出口來消費掉的。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主要是靠出口來拉動經濟的,我們出口我們的商品,然後換回來外匯儲備。可是現在的狀況是歐美債務危機導致歐美的消費需求下降,沒有人買中國的商品了,導致中國出口面臨嚴重的挑戰。出口導向型戰略在金融危機下已經失靈,這也就是溫總理為什麼提出我們要擴大內需,提高供給,要激發國內的消費。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激發我們的消費?2023年第三季度資料顯示,我們的gdp增速是9.1%,通貨膨脹率高達6%,所以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有3%,現在的物價水平和工資水平大家都有所體會,我們要向擴大消費,必須要提高企業利潤,只有企業有錢了,老闆才有錢,老闆有錢了,底下的員工才有錢。

所以現在**應該幫助以製造業為主的民營經濟,通過稅收、融資、產業轉型、服務來幫助中小企業。

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到來之時,中國**投資了相當於中國gdp16%的4萬億資金來救市,當然也不是一次性全投下去,是分批投。這個資金量是很大的,美國**救市用了7000億美元,7000億美元只佔美國gdp的6%。我國**的這4萬億投入,是佔中國gdp總量的16%,如此鉅款,中國**是出不起的,沒有辦法,其中的2萬億都是通過地方**和銀行融資方式取得的,而從今年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地方**的債務問題也不容樂觀。

(我們經濟學$2老師同樣提到了重慶市九龍坡區面臨著的財政赤字問題)所以,地方**的那1萬億,也得靠提高稅收和銀行融資來得到,這樣一來,就更加重了民營經濟的困難。使得民營經濟更加蕭條。 (插一句:

中國**06年牛市,主要原因就是製造業的衰退,導致製造業資金大量流入**,造成**的泡沫,同樣的泡沫也出現在房地產的樓市,很形象的描述這種現象就是「製造業的迴光返照」。)中國**的4萬億投入,前期主要是投在了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水泥、鋼筋等等。但是真正能夠吸收中國90%就業的是佔中國gdp總量70%的民營經濟。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建的太多太濫了,什麼是基礎設施建設過濫?就好比三天兩頭修公路,修橋,以增加工人的就業,修完以後工人們就又失業了,怎麼辦呢?拆了重新建,凡是舊的,全部拆掉重新建,以此來進一步地激發工人就業,而且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所以名正言順。

可是問題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對就業的貢獻已經遠遠達不到前幾十年的效果了,不能夠充分滿足就業需求。當然,中國**肯定早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已經逐漸在轉變這種投資方式了。

中國今天的通脹居高不下,個人認為大概也是由三方面引起的。

一、中國的通脹是輸入型的。就是說我們的通脹是和世界經濟有著密切聯絡的(尤其是美國)。

二、前期中國**向市場的4萬億貨幣投入。

三、供給不足。

中國目前的三大危機:

一、 財政危機

33%城投債務現金流,**信貸違約影響銀行債權。標普、穆迪**銀行有5%-12%壞賬。惠譽**2023年銀行危機。

二、 滯漲危機

我們第三季度9%的gdp增長,但是扣除6%的通脹,實際增長只有3%。我們經濟學老師講中國經濟正在復甦,而且已經擺脫滯漲的危險。我粗淺地從數字上認為這種危險還存在。

三、 民企危機

我們的消費、出口和**投資情況惡化。

總得來說,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很大,主要是出口和製造業方面。金融危機對歐美國家只是金融危機,而對於中國目前製造業逐漸衰退的情況下,我們產生的恐怕不叫「金融危機」而很有可能直接衝擊到我們的實體經濟而叫做「實體經濟危機」。(再插一句:

大家當真以為美國真的希望人民幣持續公升值嗎?這個公升值是有限度的,在有限的人民幣公升值下,可以刺激美國經濟的繁榮。但是,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如果真的公升值到2:

1,美國人不嚇慘了才怪。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乙個金融大國,這個金融大國是從二戰以後,石油僅以美元結算的時候開始的,美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美元絕對霸權地位創造了乙個神話般的金融大國,舉個簡單而又膚淺的例子:美國人缺錢了,他們去攻打伊拉克,然後導致石油****,這樣就使市場上美元不足,這時候,美國只需要啟動印鈔機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們大量印鈔票,就造成了美元貶值,人民幣公升值。

但是美國又不能把印好的鈔票白送給你,你只能拿你的商品去換,這樣美國就免費拿到了別國的商品,然後美國再通過高工資把這個錢發到每個老百姓手裡,就這麼簡單。但是這種制度看似完美,卻有乙個弊端,就是會使美國老百姓越來越懶,從而導致美國製造業衰退,會衝擊到美國的實體經濟。)所以目前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你不要去看國家統計局給出的資料,什麼第三季度cpi6%,多看看我們身邊吧,反正我不信,在中國超過日本成為gdp第二的時候,日本首相說他們不會再和別的國家爭什麼資料上的名字,他們旨在讓國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其實gdp相比於乙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創新能力是不重要的。想想看吧,中國近幾年來發展確實很快,搞「奧運」,「世博」,「嫦娥」,這些東西我們說起來是很驕傲,但是這些東西真的可以樹立起老百姓對**的信任嗎?

試想一下,我們可以讓經濟不這麼快的發展,而把推動經濟發展這些錢全部用在保障房建設、全民免費醫療上面,是不是更好呢?中國2023年的境況和南韓97年左右的情況非常類似,他們也是經歷的10多年的出賣廉價勞動力時期,靠代工才實現經濟發展,但是南韓跳出來了,南韓順利實現了產業公升級。而現在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千萬不要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貧富差距加劇,產業公升級艱難,城市化程序受阻,社會矛盾凸顯。

我們藏富於民的理念到**去了呢?

中國大概還要多久才能2023年的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過來

5樓:白天不懂夜來香

看來樓主還沒有弄清國家的大戰略。

我只能說,在可預期的30年內,幾乎不會出現頭三十年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了。

這是因為,我的國家在經濟改革初期享受到了戰後人口巨大增長的人口紅利。但是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上已經處於轉型期,首先是加工業,我們與後起的其他發展國家,已經沒有太大優勢。而尖端科技和第四產業我們還不具備核心技術和基本大眾素養。

其次是,經過計劃生育,我們的國家經過三十年後,那一代人在逐漸老去,新生力量不夠,養老的年輕人負擔巨大。

其實,樓主從近幾屆國家制定的gdp增速,就可以初見端倪。那今年來說,制定的是%7.5的增速。

再加上,通過集中化的經濟時代後,再加上我國人口整體素提高,廉價勞動已經不是時代的趨勢!**迫於社會壓力,將會拿出更多的稅收用於社會福利。所以,在可預期內,我國的經濟不會在高速增長了。

經濟大蕭條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有什麼區別?

經濟大蕭條指所有的行業經濟不景氣。金融危機指很多金融機構和大公司成批倒閉,對社會造成災難。本次的經濟危機更嚴重呀.共同點 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其次是因為都是金融領域像其他領域傳播的.再次他們的特點也大致相同即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來勢特別猛...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機遇大於挑戰,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此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的it行業造成了重創,大批的國際it業巨頭紛紛裁員,並隨之相應調低年度營收預期,歐美it行業一片過冬跡象,it業的 整體下滑。然而,與歐美相比,由於我國it行業產品和消費結構性的差異,再加上我國it行業自身受巨集觀虛擬經濟的影響有限,所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it行...

歐美金融危機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金融危機對旅遊業的影響

比較大,外國失業率上升,大家都沒錢了,哪還出去玩啊,美國人因為房貸房子都沒了,更沒興趣玩了。一些熱門的景點比如巴厘島之類的,都是主打海外遊客的,現在他們不來了,就當然不好了。中國旅遊業總體來說不是有很大影響,其實中國受這次危機比其他國家好多了,而且中國人愛存款,加上國家大力發展旅遊業,增加假期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