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兵減灶典故的含義增兵減灶的意思

2021-03-05 08:00:06 字數 5530 閱讀 8100

1樓:青鶴鳴

圍魏救趙 孫臏減灶鬥龐涓

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他早年曾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

後來,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很得魏惠王的信任。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請到魏國,暗中卻在魏惠王面前誣告他私通齊國。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孫臏的膝蓋骨挖去,還在他臉上刺了字。

孫臏假裝發瘋,躲避了殺身大禍,後來,孫臏逃回齊國,齊威王很佩服孫臏的才能,對他大加重用。

西元前354年,龐涓帶兵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第二年,齊威王命田忌做主帥,孫臏做軍師,率軍救趙。

田忌打算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不同意,說:「我們應當避實擊虛,攻其要害,如今我們不如率領大軍直接攻打魏國都城大樑,魏軍一定回師自救。既解除了趙國的危急,又可打擊他們,豈不是很好嗎?

」田忌聽了,連聲稱好,就按照孫臏的計謀行事。

果然,龐涓丟下趙國,急速回軍。走到桂陵,不料孫臏早已在這裡設下埋伏。魏軍指手不及,被齊軍打得大敗而逃。

龐涓在作戰中,看到齊軍戰旗上有個斗大的「孫」字,不由得大吃一驚,說:「原來孫臏還活著,我中了他的計了!」

龐涓收拾好殘兵敗將,狼狽地逃回了大樑。

過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龐涓去攻打南韓。南韓抵擋不住,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這一次,孫臏還是採用桂陵之戰的老辦法,不去直接救援南韓,卻去攻打魏國。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不停地往回趕,這時,齊軍已攻入魏國境內,占領了不少地方。

這次,孫臏制定計策,下令齊軍退兵。

龐涓見齊軍退兵,就跟在後面,緊緊追趕。第一天,他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只見營地上到處都是煮飯用的灶。他叫人點了一點灶的數目,不覺吃驚地說:

「想不到齊軍竟有十萬人吃飯,人數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再叫人一點,發現煮飯用的灶減少了一半。他高興地說:「看來已有不少齊軍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龐涓發現齊軍煮飯用的灶又大大減少了。他更加高興了,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怕死。他們進入我們國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龐涓命令拋下輜重,只帶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他**料到這正是孫臏用的減灶誘敵之計,引他追擊。

孫臏預料他當天晚上可以趕到馬陵。於是命令士兵把大樹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光光的樹身上寫了這樣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

」又命軍中弓箭手,埋伏兩旁,就在那天晚上,龐涓果然趕到馬陵。他走到那棵大樹底下,見道路被樹堵塞,就命人搬樹。

他看到樹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來照。龐涓還沒來得及把樹上那幾個大字看完,齊軍已萬弩齊發,龐涓身中數箭,自知兵敗難逃,就拔劍自殺。龐涓臨死時,還不服輸,憤憤地說:

「想不到叫孫臏這小子成了名!」

從此,孫臏的名氣就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

2樓:匿名使用者

同意上面的答案,不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時,退兵時為了迷惑司馬懿,使其不敢追擊,曾用了相反的策略,即增兵添灶之計

3樓:殘酷一丁

**於孫臏和龐涓的鬥智的故事。具體是這樣的: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樑。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

「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引自《史記·孫吳列傳·附孫臏傳》

4樓:西辰光

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另一次史稱「馬陵之戰」,發生在西元前341年。龐涓統率魏軍攻韓,韓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 以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直取魏國都城大樑。

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孫臏為了迷惑敵方,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以逐日減灶的方法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然後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殺龐涓,俘太子申。

這種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5樓:娛人娛己

看來不用說什麼了

溫習一下!~

增兵減灶的意思

6樓:快樂無限

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典故出處】源自《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成語釋意】 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時的一種戰法,主要是為了迷惑對方.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都是叫對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從而有利於自己戰勝對方。

【原文】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樑。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

「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典故含義:

戰國中期,位於中原地區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西元前354年,魏將龐涓引兵攻趙,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西來,矛頭直指魏都大樑(今河南開封)。

龐涓聞訊立即回師自救,孫臏巧妙地在魏軍南撤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設伏,大敗魏軍,擒龐涓(後放回),史稱「桂陵之戰」,孫臏的這一戰法後來被概括為「圍魏救趙」。

西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包圍韓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昭侯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經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由定陶進入魏境,矛頭直指與大樑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

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深恨齊國一再干預魏國的大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一死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凶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馬陵位於鄄邑北60華里處,溝深林密,道路曲折,適於設伏。

孫臏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減為5萬個,第三天再減為3萬個。龐涓一見大喜,認為齊軍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趕到馬陵,命兵士點火把照路。

火光下,只見一棵大樹被剝去一塊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龐涓頓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已是萬箭齊發。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

齊軍乘勝追擊,正遇太子申率后軍趕到,一陣衝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稱孫臏的戰法為「減灶之計」。

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在孫臏增兵減灶的例項中,展示了孫臏高超的謀略藝術:通過減少做飯鍋灶(10萬~5萬~3萬)使龐涓相信齊兵膽小怯弱,士兵不斷逃亡而捨棄步軍追擊齊軍。當第三天晚上追至馬陵時,孫臏又利用馬陵道路狹窄、多險阻有利地形埋伏弓箭手,佈下天羅地網。

其中減灶是現象,它反映的是灶多說明吃飯的人也就多,灶少吃飯的人也就少的道理,從而使龐涓深信自己的判斷,最終自投羅網。

增兵減灶是什麼意思

7樓:楊柳風

【成語典故】增兵減灶

【典故出處】源自《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成語釋意】 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時的一種戰法,主要是為了迷惑對方.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都是叫對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從而有利於自己戰勝對方。

【朝歌淵源】孫臏、龐涓皆不是朝歌人。但他們同在雲夢山拜鬼谷子為師,現今雲夢山戰**庠有紀念他們的洞府,並塑有金身祭祀。

【成語故事】圍魏救趙 孫臏減灶鬥龐涓

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他早年曾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

後來,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很得魏惠王的信任。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請到魏國,暗中卻在魏惠王面前誣告他私通齊國。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孫臏的膝蓋骨挖去,還在他臉上刺了字。

孫臏假裝發瘋,躲避了殺身大禍,後來,孫臏逃回齊國,齊威王很佩服孫臏的才能,對他大加重用。

西元前354年,龐涓帶兵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第二年,齊威王命田忌做主帥,孫臏做軍師,率軍救趙。

田忌打算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不同意,說:「我們應當避實擊虛,攻其要害,如今我們不如率領大軍直接攻打魏國都城大樑,魏軍一定回師自救。既解除了趙國的危急,又可打擊他們,豈不是很好嗎?

」田忌聽了,連聲稱好,就按照孫臏的計謀行事。

果然,龐涓丟下趙國,急速回軍。走到桂陵,不料孫臏早已在這裡設下埋伏。魏軍指手不及,被齊軍打得大敗而逃。

龐涓在作戰中,看到齊軍戰旗上有個斗大的「孫」字,不由得大吃一驚,說:「原來孫臏還活著,我中了他的計了!」

龐涓收拾好殘兵敗將,狼狽地逃回了大樑。

過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龐涓去攻打南韓。南韓抵擋不住,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這一次,孫臏還是採用桂陵之戰的老辦法,不去直接救援南韓,卻去攻打魏國。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不停地往回趕,這時,齊軍已攻入魏國境內,占領了不少地方。

這次,孫臏制定計策,下令齊軍退兵。

龐涓見齊軍退兵,就跟在後面,緊緊追趕。第一天,他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只見營地上到處都是煮飯用的灶。他叫人點了一點灶的數目,不覺吃驚地說:

「想不到齊軍竟有十萬人吃飯,人數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再叫人一點,發現煮飯用的灶減少了一半。他高興地說:「看來已有不少齊軍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龐涓發現齊軍煮飯用的灶又大大減少了。他更加高興了,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怕死。他們進入我們國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龐涓命令拋下輜重,只帶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他**料到這正是孫臏用的減灶誘敵之計,引他追擊。

孫臏預料他當天晚上可以趕到馬陵。於是命令士兵把大樹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光光的樹身上寫了這樣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

」又命軍中弓箭手,埋伏兩旁,就在那天晚上,龐涓果然趕到馬陵。他走到那棵大樹底下,見道路被樹堵塞,就命人搬樹。

他看到樹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來照。龐涓還沒來得及把樹上那幾個大字看完,齊軍已萬弩齊發,龐涓身中數箭,自知兵敗難逃,就拔劍自殺。龐涓臨死時,還不服輸,憤憤地說:

「想不到叫孫臏這小子成了名!」

從此,孫臏的名氣就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

求減灶退敵的故事和意思,成語「減灶誘敵」的故事是什麼?

魏國和趙國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樑。魏將龐涓聽到訊息,放下南韓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子對田忌說 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裡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

減灶示弱是不是36計裡面的,減灶示弱的意思

第一套 勝戰計 第01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第02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第03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 損 推演。第04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第05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

關於愛情的典故,古代愛情典故

相濡以沫 關關鳩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房子故,兩者均可拋,若為夢想故,三者均可拋。梁祝,算不算,還有牛郎織女 關於愛情的典故.舉案齊眉 相敬如賓 畫眉 共讀西廂 讀著歷代文人留下的美好詩句,真是感嘆 感激他們留下的文字經典,如今廣為傳誦並成為日常用語的字句,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