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和科舉有什麼分別科舉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清代的科舉分幾級恩科考試是每年都有的嗎

2021-03-05 07:57:33 字數 4971 閱讀 2539

1樓:鄭賢剛

恩科與科舉的區別:科舉考試是選拔官吏必須考的,恩科是特許附試。

恩科:恩科謂朝廷加恩赦免科賦。宋時科舉,承五代後晉之制, 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 會試,是為正科。

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 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於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

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

科舉: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2樓:一槓青年

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於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三個顯著的特點。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2023年。

宋時科舉,承五代後晉之制, 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 會試,是為正科。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 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制。

清代於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

明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說來真是有趣,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

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當時的考試分為**,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

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3樓:匿名使用者

恩科1、謂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2、宋時科舉,承五代後晉之制,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會試,是為正科。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

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於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也稱「恩科」。

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科舉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和地方擔任**。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4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是定時的。恩科是皇室或國家有喜事時,臨時開的。

科舉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清代的科舉分幾級?恩科考試是每年都有的嗎?

5樓: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

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公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

(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

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

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

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

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查捷報」。

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

范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中舉是科舉考試的乙個過程,在我們講評這個故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乙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乙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

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麼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

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乙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

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

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

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

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

清朝舉人恩科列表

6樓:公白神

自順治三年至光緒三十年,清代開科舉112次,取狀元114人。

如:傅以漸、呂宮、劉子壯、麻勒吉、鄒忠倚、史大成、圖爾宸、孫承恩、徐元文,嚴我斯、馬世俊、繆彤、蔡啟僔、彭定求、歸允肅、蔡昇元、李蟠、江繹、莊有恭、陳繼昌、翁同?、等。。。。。

(太多了。。。)

7樓:古越容華

彭 翮:順治戊子(1648)科

舉人。鞏我閱:順治辛卯(1651)科舉人。

範韓儕:順治甲午(1654)科舉人。

彭若愚:順治甲午(1654)科舉人。

彭希聖:順治庚子(1660)科武舉。

鞏我造:康熙丙午(1666)科舉人。

李如芸:康熙乙卯(1675)科舉人。

王 昉:康熙癸酉(1693)科舉人。

範詣晫:康熙癸巳(1713)科舉人。

仇 佺:康熙庚子(1720)科舉人。

范錫篆:雍正甲辰(1724)科舉人,國子監助教。

石攻玉:雍正丙午(1726)科舉人。

張顯名:雍正壬子(1732)科,任直隸平山縣知縣。

楊 登:乾隆丁卯(1747)科舉。

趙文重:乾隆庚午(1750)科舉人(解元)。

李 楚:乾隆癸酉(1753)科舉。

趙明倫:乾隆甲午科(1774)舉人。

曹明健:宮河裡人,乾隆庚子(1780)科舉。任中部縣知縣,頗有政聲。

王印台: 宮河裡人,乾隆丙午(1786)科武舉。授武略騎尉。

趙葆知:本縣人。乾隆己酉科(1789)舉人。

蘭 一:本縣人。乾隆己酉科(1789)舉人。

魏得元:本縣人。嘉慶丁卯科(1807)舉人。

閻恆泰:本縣人。嘉慶戊寅科(1818)恩科武舉。

趙紹武:本縣人。道光乙酉科(1825)舉人。

趙元真:本縣人。道光丙午(1846)科舉人。

黨開春:本縣人。道光丙午(1846)科舉人。

郭立朝:劉家堡人,道光丙午(1846)科武舉。

陳 森:本縣人。光緒辛卯科(1891)舉人。

陳寶璇:本縣人。光緒辛卯科(1891)舉人。

科舉制創立和完善的時間??科舉制的意義是什麼

科舉制創立於隋煬帝,完善於唐朝。意義你要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是什麼?1 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 2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 3 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我來個簡潔的 第一,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重大進步,它衝破了士族門閥壟斷...

科舉制度是什麼時候廢除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廢除

科舉制度是1904年1月廢除的。1901年9月清廷實行 新政 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3年,張之洞 袁世凱等會奏漸停科舉,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減額減停科舉的奏章。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 張之洞所奏,將育人 取才...

科舉考試的壞處,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只許考生作八股文,不准發揮自己的見解,這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培養人才 至於另外的朝代,總得來說對國家選拔人才是有幫助的 科舉考試最大的壞處,在於它越來越以乙個單一的硬性的標準來選拔人,進而束縛人。其結果導致人的思想越來越單一,整個社會缺乏不同的思想。科舉考試發展到最後形式上必然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