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藝術特色,歸園田居其三藝術特色和點評

2021-03-04 08:57:21 字數 5958 閱讀 8713

1樓:劉逸倫

比如像這樣的**:

特點:1.安靜 2.和平

歸園田居其三 ( 藝術特色 ) 和 ( 點評 ) 5

2樓:千歲鸞觴

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看來是快樂的,因為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公尺折腰,不願與世同流合汙的意願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汙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公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歸園田居其三的語言特點是什麼?

3樓:小薇薇

1、語言特點

詩的語言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不避重複就是一證。豆、草、沾衣等字樣在短短的四十個字的小詩裡,都重複出現,作者並不選擇其他的語詞來代替,這在近體詩中是很少見的。然而這些語詞的重複並沒有給人累贅之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樸實,彷彿詩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

他信口而吟,卻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曠遠散談,天然渾成,真是令人企慕。

2、原文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3、譯文

南山下田野裡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剷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沽溼我衣。

身上衣沾濕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4、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很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4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乙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乙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

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

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乙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乙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

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

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

「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公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

」《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讚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5樓:匿名使用者

1、運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文字,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作品既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的含蘊更為深遠,又不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2、原文

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3、譯文

南山下田野裡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剷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沽溼我衣。

身上衣沾濕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6樓:查芝湯白梅

語言樸實自然,不見絲毫修飾,較口語化,但與此詩的意境結合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其二的藝術特色如題 謝謝了

7樓:猴肯繼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儘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乙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汙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十三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公尺向鄉里小几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

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簷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

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

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几","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裡,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與"十三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汙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

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

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乙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樸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

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樸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裡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

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乙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餘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

我不是到底歸來了麼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餘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

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餘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

'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

"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餘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

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乙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有什麼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 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有...

詩歌鑑賞歸園田居》,《歸園田居》(其一)的賞析

1.陶淵明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中 田園 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2.詩中體現了農家生活艱辛的一句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詩人體現在詩中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這樣說?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 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公升為詩...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有什麼藝術特色,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在藝術上有何特點?

歸園田居 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所作組詩,共五首,描寫了詩人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在藝術特色上,這首詩同其他四首 歸園田居 相似,可以總結為四個詞 1 景常 描寫最常見的景物,無綺麗怪誕可言 2 情真 情感真摯,非常貼近生活,字面上易於理解 3 字易 無生僻字,字字常見,質樸非常 4 理至 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