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的金水河有多深?求大神幫助

2021-03-04 08:57:04 字數 2172 閱讀 3407

1樓:匿名使用者

玉河,即御河,元代也叫金水河。又因金水河形似玉帶,有人又稱玉帶河。 天安門前金水河西自社稷坦(中山公園)門前,東到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前。

全長500公尺,河寬18公尺,河深約5公尺,河北岸邊沿距天安門牆基32公尺。兩岸均由巨型石條砌成,岸上築有矮牆。碧波蕩漾的河水,映照著天安門城樓。

明清時代的金水河,其主要作用是供宮廷用水和防護城垣,即所謂「金城湯池,深溝高壘」。在這一時期,皇宮撲滅的幾次大的火災,都得益於金水河的水。《北京宮闕圖說》中寫道:

「是河也,非為魚泳在藻,以資遊賞;亦非過為曲,以耗物料。恐以外回祿之變,此水實可賴。天啟四年(2023年)雲科廊實;六年(2023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災,皆得此水之力;而鼎建皇極等殿大凡泥灰等頂,皆用此水。

」還有,從元代起,金水河的水是不准老百姓動用的,甚至連洗手都是犯法的。如今,人們可自由地來到金水河這昔日皇宮的禁地,盡興觀賞河中噴泉飛珠濺玉的景觀。 金水河的源頭來自何處?

據《元史·河渠志》記載:其源出於京西宛平縣玉泉山,流至義和門南水門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清高宗《麥莊橋記》曰:

「玉泉會西山諸泉之伏流,蓄極湓湧,至是始見,故其源不竭。」 在元代,金水河在京城西北一段,幾乎同京城西直門外的通惠河上游平行,而向東南方向流,從西直門南水關入京城,到西直門大街東段偏南之處折向南流,到甘石橋又折向北,流經乙個「u」字形,再向東流,從西步糧橋入太液池(今北海)。到了明代,為避免河道所經路線過多所造成的跨河跳槽,金水河改道,水從玉泉山流出,向東流入小湖(今紫竹院湖),又向東流同京梁河匯合,再東流經高梁橋,分而為二,一灌城隍(護城河),一從德勝門水關匯入後湖,向東南出銀錠橋入今什剎海,向南出西步糧橋入太液池,從南海東岸引太液池水,沿御用監南護城河,順靈台寶鈔司東下,抵西長安右門,穿過承天門(今天安門)的金水橋,到皇城的東南牆,向南入內城之南護城河,流至大通橋入城外通惠河。

《大清一統志》中有「元時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門而入,故名」。按照古代五行學說西方屬於金的說法,元代稱之為金水河,是因為金水河源頭是從西邊而來得此名。現在,金水河僅有天安門前一段,已成為天安門的裝飾,其餘大部分改為暗河。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人民**於2023年,2023年、2023年對金水河河道幾經清理,並多次對河岸進行加固整修。2023年整修金水河時,河底由方磚鋪砌,在金水橋兩旁護岸34.5公尺漢白玉矮牆以外岸段,重新用磚壘砌1.

5公尺的欄牆,上加黃色琉璃瓦扶手,欄牆對金水河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

城門前面的金水河對天安門城樓來說有什麼作用

2樓:導遊董曉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亙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2023年)。

金水橋的藍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橋。而周橋的設計師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陽的楊瓊。曲陽盛產玉石,石雕技藝唐宋以來已名聞於世。

楊瓊出身於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公元2023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畫了圖送上去,都未選中。而楊瓊的設計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滿意,下令督建。

《故宮遺錄》中記有:這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樣搬來,用以營造金水橋了。

外金水橋共計七座。中間五座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的石橋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對應。橋南(包括橋)距城門洞62公尺,橋與橋之間距離5公尺。

橋稍有坡度,中間出現拱面,而且橋身中間窄,兩端寬,呈「][」型。這種變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線條,似「躡玉橋之長虹」,更增添了天安門的華麗。

七座橋在建制使用物件上各有不同。正中的一座最為寬擴巨集大,長23.15公尺,寬8.

55公尺,為皇帝一人專用,稱為「御路橋」;御路橋左右的橋寬5.78 公尺,叫「王公橋」,是宗室親王們通行的;王公橋外側的橋較窄,寬4.55公尺,叫「品級橋」,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們走的;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的兩座橋比品級橋還窄,叫「公生橋」,供四品以下**、兵弁、伕役來往使用的。

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兩座橋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橋」,曾於解放後擴建,橋身加寬為11.8公尺。橋的建築裝飾也不一樣。

御路橋的白石欄杆柱頭上雕刻的是蟠龍望柱,下襯雲板,其餘四座的白石欄杆上皆雕成荷花欄柱。從橋的使用物件、建制和裝飾,可看出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多麼森嚴。

主要的目的就是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和皇家的威嚴。有了這座金水橋,使皇宮顯得更加大氣和嚴肅。

天安門前的華表天安門前的華表

北京原來有四根華表,都是圓明園安佑宮的遺物。咸豐年間,英法聯軍把整個圓明園燒成了一片廢墟。這四根華表,有三根移到燕京大學 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一根運到天安門。後來北京圖書館建館時,把天安門的一根運到了那裡,然後又從燕京大學移來一根,湊成了一對。後來,才又從北京圖書館挪到了天安門前。天安門的華表是對稱的...

華表的起源和用途是什麼,天安門前的華表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華表在天安門前 明十三陵以及盧溝橋等處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古樸精美,高大挺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象徵的一部分。但華表的起源和用途,至今還眾說不一。一般認為,華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 標識的立柱,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樹立木柱,作為行路...

天安門前的一對柱子,經歷五百多年的風雨,除了裝飾還有什麼目的

這個在當時其實還寄託了天下老百姓對君王的希望,老百姓們希望君王能夠勤勉於政務,不要昏庸無道。這對柱子還表達了百姓對君王的很多期盼,希望國家風調雨順,希望君王對自己能夠仁厚一點。欄杆四角上都蹲坐乙個精美的石獅子,寓意著守護並震懾四方,這不是簡單的裝飾,象徵著監督和警醒的作用。除了起到裝飾的作用,華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