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開頭的詞牌

2021-03-04 08:56:52 字數 5789 閱讀 5772

1樓:萌神右翼′頄

因為平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詩詞也會轉換平仄,大體上看常見的詞牌中格律沒有這樣的。對不住。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算不算出律,可以用什麼詞牌名

2樓:侯興黌

人們都說先選擇詞牌,再根據該詞牌的格律來填詞,你倒好。先填好平仄,再來找詞牌。真是奇了,你才是高手。看來閣下是不知道什麼叫填詞啊?

好好看看吧!

唐 宋 人作詞,初無定式,多自己譜曲,亦可改動舊調創制新調。後人作詞,須按照已有詞牌之字句定額、聲韻安排等格式,故稱填詞。 宋阮閱《詩話總龜後集》卷三二引《藝苑》:

「當時有薦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詞 柳三變 乎?』曰:

『然。』上曰:『且去填詞!

』」 清龔自珍《金明池》詞:「按拍填詞,拈簫譜字,白日銷磨無緒。」郁達夫《題劉大傑詩詞稿後》詩:

「立志勉追劉禹錫,填詞漫學賀方回。」

詞的格律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詞由一段、兩段或三段等構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詞是由幾句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幾言或幾個字組成。

2.平仄,在整首詞中,每個字的平仄都有具體規定且落實到每個字。

3.對仗,絕大部分詞不要求對仗,不要求對仗的地方可對可不對,但少量的詞有些地方是要求對仗的。要求對仗的地方必須對仗。

如《踏莎行》、《鵲橋仙》每闋的首二句;《滿江紅》中間的七言句;《沁園春》中間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對仗的。

4.押韻,詞的韻比詩的韻要寬。詩韻中《佩文韻府》中共106部,其中平韻,上平、下平各15部,計三十部。

而詞韻中《詞林正韻》共十九部。詩韻只可押平韻。詞韻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也可換韻。

5.章法,以句號為單位,句號內承接,句號間遞轉。乙個句號相當於格律詩一聯。

6.疊字,疊句,疊韻,有一部分詞在一定位置有疊字、疊韻、疊句的要求。如《如夢令》等。

7.詞句要合平仄,詞的字數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為律句。

關於這點,王力先生有過精當分析,他說三字句可以認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認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認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構成,與格律詩所不同的是押仄韻。再如《浣溪沙》,則完全由七言律句構成的,而且也押平韻。

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詩少兩句。而有些詞是由五言律句與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運算元》上下闕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體式人們按曲譜來寫詞叫填詞。按字數的多少,詞可分為小令(58字)、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一首詞只有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分上、下闋),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

以雙調最為常見。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學,如詞中稱「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內,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臨江仙》《七娘子》二詞既有58字型也有60字型的,這就難以將其劃入小令或是中調。

調式詞調最早**於民間曲調,包括愛情歌曲、勞動歌、祀神曲等。詞調是指詞的腔調,中國古樂中共有84宮調,而唐宋詞所用只有28個宮調。唐宋時,詞與曲結合。

以節奏的緩急區分樂曲。節奏舒而緩者稱為慢調,簡稱「慢」。慢曲與急曲相比,聲調長了。

因此慢詞的字數、句數就隨之增加了。如字數最少的《卜運算元慢》也有89個字,而《卜運算元》僅44個字。

慢調與前面提到的長調共同處是字數較多,區別長調是依詞的長短而分,而慢調是依曲的急緩而別的。「慢,令,引,近」是詞的四種調式。「慢」即慢曲,每片8拍。

令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詞的調式變化還可體現「轉調」上,方式有「偷聲」「增字」「減字」「攤破」等。

(1). 「令」,最初某個詞牌加稱為「令」,似與行酒令有關,其格式並無變化。如《浪淘沙》又稱《浪淘沙令》;《調笑》又稱《調笑令》等。

後來,一般把字少調短、節拍較促的詞稱為「令詞」,如《十六字令》《三颱令》(24字)等。個別的長調也稱令。

(2).「引」和「近」,這兩個字都有引長、擴充的意思。近詞又叫「近拍」。

引詞和近詞,一般比原詞較長,節奏較慢。如:《千秋歲》71字,《千秋歲引》則為82字;《訴衷情》45字, 《訴衷情近》則為75字。

(3).「慢」,即「慢曲子」的簡稱,指唱起來節拍較慢。慢詞的字數一般比原調的字數多得多。

如雙調《浪淘沙》54字,《淘沙慢浪》擴為三疊,132字;《雨中花》50字,《雨中花慢》則是100字。

(4).「攤破」,即「攤開」「裂開」的意思。為了適應樂曲節拍變動的需要,有時詞人對原調的字數有所增加,或破一句為兩句,隨之,在結構和用韻上也可能有所變動,因而形成別體。

如: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唐·無名氏《攤破浣溪沙》 :

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無名氏的詞,上、下片各增3字(攤),韻腳也移動了(破)。這就是「攤破」。

(5)「促拍」,是由增字而形成的詞調別體。增字,使得兩個韻腳之間距離較遠了,節拍變得鬆散,有必要促節短拍加以調節,因此,這類詞調便稱為「促拍調」。例如辛棄疾《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朱敦儒《促拍醜奴兒》:

清露溼幽香,想瑤台,無語淒涼。飄然欲去,依然是夢,雲度銀潢。

又是天風吹淡月,佩丁東,攜手西廂。泠泠玉盤,沉沉素瑟,舞遍《霓裳》。

此調亦名《採桑子》,同調。正體的上下片各4句3韻,而「促拍」體兩片各6句3韻,第

二、三韻之間隔了3句,共12字,當然演唱時有促節短拍的必要了。

(6).「減字」指減少原調的字數,又改變句式和用韻而另外形成的詞調。例如,歐陽修《木蘭花》: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聲風竹敲新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已燼。

朱敦儒 《減字木蘭花》: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減字」調共減了12個字,又換了韻;而原調是不換韻的。

(7).「偷聲」也是一種由於減字並改變原調句式而另成的詞調,與「減字」調基本相同。不過,它側重於用韻的變動。例如北宋張先的《偷聲木蘭花》:

畫橋淺映橫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斜暉,燕子雙高蝶對飛。 風花將盡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夢。莫更登樓,坐想行思已是愁。

與原調(見上)對照,可以看出這個「偷聲」調「偷掉」了6個字,同時用韻也由仄改成平。

(8).「轉調」對原調增字破句並變換宮調所形成的另一種詞調。例如姜夔《踏莎行》: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南宋·趙彥端《轉調踏莎行》:

宿雨才收,餘寒尚力。牡丹將綻也、近寒食。人間好景、算仙家也惜。因循盡掃斷、蓬萊跡。

舊日天涯,如今咫尺。一月五番價、共歡集。些兒壽酒、且莫留半滴。一百二十個、好生日。

兩調的4個4字句保持不變,原調的6個7字句,「轉調」後分別變為8字句和9字句,而且多指用2韻。

(9).「添字」對原調某些句子增加字數,但不破句,這樣形成的另一詞調,叫「添字」調。如李清照的《添字醜奴兒》: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這是對原調《醜奴兒》上、下片末句7字各增2字,然後分割為4字的和5字的2句,而形成別體。

總而言之,攤破、促拍、減字、偷聲、轉調、增字等詞調,都是曲子詞在演唱時,因樂曲節拍的變化而派生形成的,是產生「同調多體」情況的主要方面。

轉調以後的詞在字數、句法、用韻等方面均有變化。如《踏莎行》本為58字,《轉調踏莎行》則變成65字了。《轉調滿庭芳》由押平韻部分轉押仄韻。《減字木蘭花》在上下片第

一、三句中各減三字,且平仄互換,每片兩平韻兩仄韻。

自度曲自度曲亦稱自度腔,有的人由於精通樂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詞牌填詞而是自己創作曲調去填詞,這種由自己創作的詞調叫自度曲。如姜夔、柳永、周邦顏等都寫過不少自度曲。但我們有些朋友既選擇了詞牌去填詞而又不守規則,那麼你所寫的既不是詞又不能稱自度曲,只能說四不象了。

流派按作家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氣象巨集大,意境雄渾,抒發豪情壯志,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陸遊等;婉約派詞多抒情,婉轉纏綿細膩,語言含蓄,題材狹窄,多寫個人遭遇或男女戀情,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詞牌詞牌是指填詞時所用的曲調名。有的詞牌除正名之外還有異名,也有同名異調,一名數體,數格的。但不論何名,每個詞牌均應遵循「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規則。

填詞時應備有工具書——詞譜和韻書去填。詞譜可參照康熙的《欽定詞譜》或舒夢蘭的《白香詞譜》。韻書可參照《詞林正韻》。

當代龍榆生先生編的《唐宋詞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詩詞格律概要》,以及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韻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參考書。可以供填詞者參照使用 。

詞牌的命定,當然各有出處來歷。只是有些至今還未弄清楚。就已經了解的來說,大致有如下幾種型別。

1. 沿用詩歌的舊題。如《漁歌子》本人漁人歌之題;《巫山一段雲》本為寫神女故事之歌題;《竹枝詞》、《楊柳青》等都是早有的民歌舊題,沿用下來就作為詞牌。

2. 摘引名句的幾個字。如《西江月》,因李白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之句而得名;《憶江南》因白居易「能不憶江南」之句而得名;《青玉案》,因張衡《四愁詩》裡有「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之句而得名;《如夢令》因李存勖《憶仙姿》一詞中有「如夢、如夢」之句而得名。

3. 按照字數的多少。如《十六字令》、《百字令》等。又有三字令一調,是每句三字,上、下片各八句,押平韻。

4. 採用人名或地名。如《祝英台近》,由梁祝故事中主人公之一而得名;《沁園春》由東漢沁水園公主而得名;《念奴嬌》,由唐天寶年間宮女念奴而得名。

5. 取最初所賦的物件。如《臨江仙》初賦水媛江妃;《天仙子》初賦天台仙子;《河瀆神》初賦詞廟;《思越人》初賦西子;《女冠子》初賦女道士等。

6. 詞人自己命定。凡自度曲,當然都是作者定詞牌的,如姜夔的《暗香》、《疏影》、《揚州慢》等。

詞的段式

詞的段式也就是詞的分段方式。分為兩段的詞,上段叫上片或上闋,下段叫下片或下闋。這種雙調的詞每段叫「片」或「闋」,而分為

三、四段的詞稱「疊」,三段的叫「三疊」,四段的叫「四疊」。例如:《寶鼎觀》就是三疊。

單詞也稱單片,全首不分段,多為小令。如《十六字令》《漁歌子》等。

雙調本是宮調的名稱,但在詞牌中非指宮調。雙調中上下片字數、句式、平仄和用韻有一樣的,也有不一樣的。如《菩薩蠻》上下片句式與字數與用韻均不同。

而《一剪梅》則上下片字數、句式、平仄及用韻都相同。

三疊、四疊是詞體格式的一種,就是分為三段或四段的詞。如分三段的《蘭陵王》等。

詞的句式

詞在韻腳處要押韻。寫詩要依「平水韻」,但詞的用韻較詩寬。詩韻用的《佩文詩韻》共106部,而詞韻用的《詞林正韻》才19部。

其中「平,上,去」聲14部,入聲5部。在詞韻中,上聲去聲可以通押。我認為,今人填詞不僅上聲去聲可通押,除「入派平」外,其餘入聲字均可並到仄聲中用,因為在格律詩中,入聲都是可當仄聲用的。

另外還有一點尚需注意的是,有的詞牌標明宜用「入聲」字的,如《滿江紅》《賀新郎》等都要盡量用「入聲」字去填。

在詞的格律整個體系中,「字有定句」是題中應有之義。每只詞牌都是由若干長短不一的句子按照不同平仄要求組合而成的,是有序的約定俗成的不該隨意移易的,了解並掌握詞的句式組合規律因而也是填詞的一項基本功。一首詞中有不同字數不同平仄的多種句式,大體分律句和非律句兩類。

律句的平仄格式和近體詩的句式相同,兩字為乙個節奏點,平平仄仄兩相交替,一三**論,二四六分明,還須注意避免孤平與下三連。這種律句格式在詞中佔了極大多數。非律句格式則屬詞的特殊句式,構成情況較為多樣,複雜,這也正是需要著重予以舉例解說的。

平平仄仄是什麼意思啊,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什麼意思?

在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 三四聲為仄 舉乙個例子來說,方 為平聲 襖 為上聲 放 為去聲 霍 為入聲。除平聲之外,上 去 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 陰平 和 陽平 之 分。如 方 為陰平,房 為陽平。至於上 去 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

仄仄平平的問題,仄仄平平平仄平是拗句嗎?

問題一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 上 去 入四聲。平 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 陽平二聲 仄 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 去 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公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 玉鑰匙歌訣 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簡單來說,區別平仄...

一聯詩句對句的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麼出句的平仄可以是

以 1,3,5 不論,2.4.6 分明為據,a b c均可。a 仄仄平平平仄仄 或 仄仄平平仄仄平 a或ba的可以反之出對。b的亦是參照 1,3,5 不論,2.4.6 分明的說法。近體詩格律問題,某詩的出句為 仄平平仄平平仄 那麼對句必須是 平仄仄平仄仄平 嗎?仄平平仄平平仄 此句第一字應 平 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