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作者經歷解析《登岳陽樓》

2021-03-04 00:32:19 字數 3287 閱讀 3017

1樓:跳動月光

一黃東雷書法

《登岳陽樓》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嶽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

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

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讚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

」「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結。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

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巨集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絛《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

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區域性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2]二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

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意境雄偉,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惆悵。「徙倚」在山水之間.

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

「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乙個巨集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並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

而後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瞄,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

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呢?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

彷彿是**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複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楚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

在這裡,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的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遊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

」這兩句詩,道出了乙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遊」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能為之奈何呢?

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裡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迴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後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弔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蒼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

[3](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

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4]

區域活動中教師怎樣成為幼兒合作者

在幼兒園教學中,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生活,面對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我總想真正為孩子做點什麼,讓他們快樂的生活,健康的成長,現在教育要求我們做一名幼兒的合作者。那我怎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幼兒的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孩子那?我不斷的探素研究才明白,只有尊重幼兒個性,為幼兒搭建舞台,提供機會,努力創設乙個幼兒與幼...

詩,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寫《荷塘月色》一文的動機和心情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 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 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 聯想 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haikeyi 荷塘月色 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情變化過程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