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飲食文化的飲料,飲食變化有哪些方面的變化?

2021-03-04 08:54:57 字數 4665 閱讀 1650

1樓:桃

葡萄酒的滋味,連修士也偷喝中世紀人認為酒精比清水更有營養,亦有

助消化,而且酒精較難腐壞,而潔淨食水在古歐洲亦非必然可得,這令酒精在當時大為流行,其中地中海北部和大部分法國等盛產葡萄的地方,更視酒精為每日必備飲料。而在北歐以麥酒和啤酒較常見。

當時歐洲也有蜂蜜酒和用駱駝奶或馬奶製成的酸奶(稱為kumis),但各地飲用習慣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視它們為藥水,由古時醫生處方[22]。但斯拉夫人卻視蜂蜜酒為精品,在簽定一些重要條約時,還會互贈蜜酒,以示友好。

在波蘭等地,蜜酒與外來進口的香料和葡酒同樣珍貴。[23] 14世紀的釀酒方法與現代已非常近似葡萄酒在中世紀廣為接納,既是高階飲料,也被視為有營養價值。古希臘名醫伽林認為葡萄酒本性幹、熱,但酒被喝飲後,其性會轉趨溫和,並斷定葡萄酒有別於濕寒的啤酒和清水,對腸胃更為有益、可幫助製造良好血液、改善心情。

當時的人認為葡萄酒的品質除了因應葡萄品種和釀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被擠壓的次數。所謂擠壓是指把果皮裡的汁放在釀酒桶內,加上壓力,令果皮和果汁都失去糖份,釋放果中的丹寧酸。

頭一次擠壓出來的酒是為上品,專供上流社會享用;第二及第三次擠壓的酒,質素已大為下降,會留給農民和工人飲用。社會中最窮的人,又或最虔誠的神職人員,甚至會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類。

上等紅酒還需要經年發酵,這又需要更多昂貴裝置。不少中世紀文獻中都廣泛教人如何避免釀酒時令酒質變壞,其中14世紀的食譜le viandier就教人酒桶要時刻向上放,又或把乾白葡萄種子混入酒糟灰,再倒入酒桶內,在現代醫學中,這方法有如天然的殺菌劑,減慢酒精發酵過程。

中世紀人也認為,溫熱的酒對身體最有益。這些熱酒常會加入香料飲用,幾乎歐洲各地都有相關詞彙形容此一酒類,其中英文會叫成mulled wine、德文叫glühwein、法文稱為vin chaud、波蘭語稱為grzane wino,俄羅斯叫作глинтвейн(glintwein)、瑞典則稱為glögg,其制法大同小異,部分歐洲國家今天仍視為禦寒飲品。

此外,葡萄酒中也可以加入姜、小豆蔻、丁香或糖等,變成香料酒。14世紀時,這些調酒香料包已會在香料商店**。 圖中是16世紀啤酒廠的一隅,這種酒廠在中世紀時已相當普遍,酒中還會加入各式香料甚至微毒植物,增加醉意雖然大部分歐洲地區都飲用葡萄酒,但歐洲北部沒有葡萄出產,即使貴族也會飲用啤酒和麥酒,這在今日英國、荷蘭、德國、波蘭和北歐一帶最為常見。

當地人不論階層,幾乎每天都會飲啤酒,但受到阿拉伯和地中海的醫學影響,這種酒往往被視為有害身體。

相比南部出產的葡萄酒,啤酒是次級的酒類替代品,而且附帶連串負面評價。2023年,義大利鍚耶納醫生阿杜班羅甸奴這樣形容啤酒:「不論是用燕麥、大麥或小麥釀製,這些酒有損頭腦和胃部,令人口臭、蛀牙、令胃部充斥臭味……」但他亦指啤酒有利尿作用,而且會令人的**看來更白更滑。

當時的人亦相信,喝啤酒會宿醉得更長時間。

雖然啤酒的負面評價不少,但法國北部和義大利中部也有喝啤酒的習慣,估計是諾曼人入侵英國後,把當地的啤酒帶回歐洲,加上英法兩地互相通婚,也令啤酒得以在法國流行。14世紀法國食譜《le menagier de paris》就曾指一種叫godale的酒,估計正是英語good ale(好麥酒)一字。

中世紀初期,啤酒會在修道院和一些家庭中釀造,但到了中期,一些中世紀公社開始取代發展出私人釀酒工業,每間商店往往聘請8至10人協助釀酒,而為了應付競爭,他們會購入新式裝置,發明不同秘方,加入特別調味,令酒味更為出眾,並以自家品牌**啤酒。14世紀時,這些釀酒業傳入荷蘭、佛蘭德和布拉班特,15世紀時輾轉傳入英國。

在今日英國和荷蘭等地,每人一年就可飲用275至300公升的啤酒,幾乎每餐都會飲用,其中早上會飲酒精較少的啤酒,晚上酒精濃度也相應提公升。[25] 雖然古希臘和羅馬也懂得這種方法,但直到12世紀,阿拉伯人發明琉璃水冷蒸餾器後,歐洲才開始大規模以此法製造飲料。中世紀的學者相信蒸餾法能把液體精華提鏈出來,一律把蒸餾液體稱為「aqua vitae」(生命之水)。

早期的蒸餾液體會當作藥品或調味料。例如蒸餾而成的葡萄糖漿混合砂糖和香料後,會拿來**不同疾病;玫瑰香味水可以當成香水、調味料又或典雅的洗手水。蒸餾酒更是中世紀醫學備受推崇的藥品。

2023年,西班牙鍊金術師路化就指常飲可延年益壽、鼓舞人心、常保青春。

從13世紀起,一種叫hausbrand(德文:家中燒製之意)的蒸餾酒開始流行,成為日後白蘭地的雛型,但蒸餾酒的酒精濃度相當高,到了15世紀時,各地**開始規管其銷售和生產。2023年德國紐倫堡就禁止在假日和週日**烈性白蘭地。

[26] 中世紀未有消毒技術處理牛奶,一般人只能敬而遠之19世紀前,鮮奶消毒技術仍未發明,直接擠出的奶常常被細菌汙染,而在炎夏中,乳類可能會在數小時內腐壞。受種種限制,中世紀雖然已知奶品的營養價值,但成年人只會在生病或太貧窮時,才會飲用,這類飲料多留給小孩和老年人,當中又以乳酪或乳清較為普遍。[27]

當時中國人認為食酪漿是蠻族的特徵,而歐洲富人也對乳類敬而遠之。歐洲一些地方更鬧過傳說,認為牛奶與生蠔、菠菜、番茄或黃瓜混在一起,會使它帶有劇毒。這可能源於乳類變壞或乳蛋白過敏,但亦反映時人對乳類的態度。

直到中世紀末期,西方航海家出海時,為了解決營養問題,開始把奶牛帶上船。2023年,哥倫布第二次探索美洲時,就開始帶有奶牛。而新教徒大舉移居美洲時,英國更規定每5名乘客,必須備有一頭奶牛。

飲食變化有哪些方面的變化?

2樓:

口味的變化,例如我們小時候吃點都很清淡,大了之後口味變重了,還有越來越注重營養的搭配。

3樓:day外星人來了

上世紀70年代:每張餐桌上

的菜餚是相似的

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蘿蔔、大白菜一度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並代替了糧食。家家戶戶都在醃製鹹菜,似乎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

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飯。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裡的長輩和男人們。

在上世紀50年代前,健康的標準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後,這個標準似乎沒有什麼改變——乙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還沒有那麼多的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紅薯和爆公尺花也只是孩子們偶爾才能享受的。這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

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的家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上世紀80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

這個時代,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過去限量**的大白菜,已經讓位於木耳、絲瓜、西紅柿、蘑菇和荷蘭豆。尤其到了中後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

從初期的糧油、副食品敞開**,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台時,預示著乙個新飲食時代的到來:以往逢年過節才端上餐桌的紅燒肉,已經慢慢開始增多。過去聞所未聞的三文魚和鱸魚,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餚。

每個人都有乙個明顯的感覺: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雖然如此,能夠明顯提高身體素質的牛奶,依然還是沒有在這個時代中普及。

直到中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裡統籌解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緊張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成了配角。一些粗糧已經被淘汰,與此同時,野味和海鮮也逐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上,各類蛇鼠,還有娃娃魚、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紛紛出籠。那時候沒有禁止捕食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們都十分喜歡大啖那些美味的紅燒山珍野味。

從這些菜餚中人們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經到來。

上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從這個時代初期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億元人民幣,菜餚的種類和檔次也開始步入歷史頂峰期。在這個時代的餐桌上,尤以鮑魚最吸引眼球。自古以來,這道菜就是尊貴生活的象徵。

在各個朝代,吃鮑魚往往是豪門貴族、帝王將相才能擁有的幸福享受。儘管它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最齊全的,但它給人的心理滿足卻非同一般。就在這個「追逐心理滿足」的時代,有位美食家對鮑魚在中國內地受到熱烈歡迎的程度,一針見血地指出:

「美食與營養是有一定距離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營養。雞蛋有營養價值,但它不能代替人們對美食的感受。另外還有一種文化的追求在內。

」已經消失的粗糧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睞,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新寵。與此同時,國人把牛奶從特種營養品的位置擺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國乳業於是開始高歌猛進,進入乙個超常發展時期。

隨著生活的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胃口。俄羅斯美食、法國大菜、義大利比薩、日本料理、南韓燒烤、美國麥當勞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這個時代的你無論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肆都隨處可見。

隨之而來的惡果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數持續攀公升,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

21世紀:吃並選擇著

麻辣小龍蝦、香辣蟹、水煮魚都是這個時代的餐桌文化。但在本世紀初突如其來的一場sars,以及層出不窮的諸多「黑幕」**,讓很多都市人腹中的饞蟲都被殺死。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回歸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被重視起來。

調查顯示,當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納入每日健康必備品。大批商家針對市場,及時推出各種自然綠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當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很低。

牛奶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純牛奶、脫脂牛奶、加鈣牛奶應有盡有,數不勝數。過去的人們喜歡買冷凍室大的電冰箱儲存雞鴨魚肉,現在也開始講究食用有營養的鮮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要吃現宰的,魚要吃歡蹦亂跳的。

帶著露水的嫩黃瓜,空運來的鮮荔枝,放在餐桌上還活的蝦,葉子翠綠的鮮桃,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上。什麼食品有營養,什麼食品能防衰老,怎樣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鹼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的初期,清醒而及時地邁上了乙個嶄新的台階。但從科學的眼光來看,似乎做得還是不夠。

包頭的飲食文化有那些,包頭的飲食文化有那些

包頭的飲食文化是集北方各地大成的,特別是山西飲食文化。早餐一般比較多的是煎餅果子 夾菜餅 夾肉餅 肉饃 當然還有豆漿。午餐比較豐富,各種燉菜 燴菜,但是一般都以各種餅子作為主食。晚上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一般是西紅柿煎蛋配以小公尺粥和饅頭,或者其他粥配以一直兩個菜加饅頭。以上是包頭普通民眾的飲食規律,但...

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故事,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故事

川菜雜談 三聯書店 車輻 2004 01 15.60元以寫文學 歷史與美食見長的台灣專欄作家周芬娜的 品味傳奇 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 三聯書店 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綴上了名人的標籤 白先勇與桂林公尺粉的情緣 朱自清與揚州小吃的關係 張愛玲鍾愛海派西菜的理由 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緣 四川老報人 有 飲食菩...

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 儒家倫理道德觀念 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 飲食審美風尚 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 熟食 自然烹飪 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