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2021-03-04 08:54:03 字數 4920 閱讀 799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乙個巨集大的系統工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相輔相成,共榮共進,任何乙個方面的滯後與缺失都會嚴重影響其他建設的成效,進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的發展。

隨著中國社會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乃至社會建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在經濟建設方面,年均9.6%的發展速度為世界罕有,gdp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達到滿足,整個社會總體實現小康;在政治建設方面,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政治優勢;在社會建設方面,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社會管理創新為切入點的社會服務與管理新格局已然成型,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得到提公升。

經濟政治大國必然是文化強國。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當在已有的成就與基礎上提速提質。

更進一步看,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能有勃勃生機與強大動力。所以六中全會特別強調,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對文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清醒回應

實事求是地說,我國文化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挑戰。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路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應該說,六中全會對於我國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認識是清醒而深刻的。這些問題在國際國內發展大環境的凸顯下尤為緊迫。

從國際環境來看,西方文化攜其經濟軍事優勢進行文化擴張,甚囂塵上的「普世價值」就是最為明顯的徵兆。如何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來捍衛我們的文化尊嚴,闡明「中國道路」的必然與必須,說明中華民族復興對世界的價值與意義,並且贏得世界的理解與認同,為中國發展營造良好的和諧世界環境,我們尚有很多任務作要做;就國內情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文化式微、道德滑坡、價值紊亂的情形並不是危言聳聽。現在群眾關注的社會心態問題,像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攙扶,小孩被車碾軋後沒人去救助……所有不應該、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態及行為背後其實仍然是文化問題。

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能解決社會大轉型大變革過程中價值導引、意識培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特別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作用越來越巨大。

首先,社會越發展越需要把文化作為乙個民族、乙個社會的「精神家園」。究其根本來講,文化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生命體現,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積澱是乙個社會、乙個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這個民族、這個社會能自立於其他民族、其他社會的「基因身份證」。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差別絕不僅僅體現在黑眼睛黃**,更有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

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藉文化的獨特性和內聚力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喪失了獨特性,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這也就是六中全會強調文化是乙個「社會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的原因所在。

不僅如此,文化還是「軟實力」,是乙個國家以綜合國力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現在國際社會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在和平發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現為軍事的競爭,而是體現為文化的競爭。任何國家要想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占領制高點,首先要取得文化上的優勢,要占領文化與價值的制高點。

曾經有位政治家講過一句話,輸出產品的是三流國家,輸出技術的是二流國家,輸出文化的才是一流的國家。中華文化曾經在人類文明演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必將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下實現新的偉大復興,並反過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社會不僅要為世界經濟政治作貢獻,更要為世界文化發展作貢獻,為世界貢獻我們的價值觀,為和諧世界作出我們的貢獻。

最後,文化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同的文化觀念會產生出不同的經濟發展形式。為什麼中國社會能有這麼多年來持續的高投資經濟發展模式,這與中國社會先勞動後消費的文化習慣有很大關係。

這種文化習慣導致中國社會有讓現代西方國家羨慕不已的高儲蓄率。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拯救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喊缺錢而中國「不差錢」的原因。

更進一步看,隨著現代經濟結構的公升級轉型,文化產業作為乙個新興的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像美國的文化產業佔整個gdp的25%,英國達到11%,而中國只佔到2.75%。

就算中國社會在「十二五」末文化產業比重提高到5%,這也意味著每年將拉動經濟增長1到1.5個百分點,這在目前整個國際經濟形勢衰退,經濟增長點匱乏,我國面臨經濟發展模式大轉型的背景下,實屬難能可貴的發展動力。

這一奮鬥目標有著十分確定的內容與要求

六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不是僅僅寫在檔案中的一句口號,而是與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緊緊相連的現實目標。

這一目標有著激動人心的巨集偉藍圖,需要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去努力、去奮鬥。這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出共有精神家園,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這一目標又有著腳踏實地的階段性奮鬥目標,這就是到2023年,我國文化改革發展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湧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將巨集偉藍圖與務實要求有機結合,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既會成為推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邁向新境界的強大動力,又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文化權益的滿足。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意義是什麼

2樓:沉雨落鳳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共有四點意義,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建設文化強國,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設文化強國,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和精神保障。

因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於經濟、政治、社會。所以,建設文化強國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全面實現我們的現代化目標。

第三,建設文化強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

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的民族和人民。

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新的智力和精神力量。這個新的力量,歸根到底就表現在我們中國人思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上。

3樓:哦村娃子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再造文化新輝煌的偉大創舉,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4樓:baby詩詩最美

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意義在於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全面小康的普及,實現共同富裕,維護國內和平及世界和平

5樓:thorn摩羯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自強、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制衡西方大國文化擴張的必然選擇,對世界文化發展乃至人類和平與文明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遵循的是科學發展觀,所堅持的是以人為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

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文化發展繁榮,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文化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

第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我們所追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括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文明、社會的和諧、生態的美麗、文化的復興,而且文化復興及其所達到的高度和成就,較之經濟和政治更具競爭力、生命力。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推動文化發展繁榮,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文化軟實力,就是指與經濟力、軍事力、科技力相對應的通過文化載體和文化方式表現的影響和能力。它對內表現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外表現為國家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把加快文化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因此,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努力推動文化建設,把我國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文化競爭力,切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追求自強、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們應對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制衡西方大國的文化擴張的必然選擇,對世界文化發展乃至人類和平與文明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毛概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 貼近生活 貼近...

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經濟意義

1 有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 2 有助於中國特色主義社會的總體部局 3 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4 有助於發展文化教育,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5 為經濟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保證了經濟強國的發展與 建設 個人覺得,要是按照推薦答案這樣答,沒有要點的話,估計半分都沒有吧,這...

論述題結合實際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域性工作重要戰略位置,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