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中品德的實質是什麼,求個教育心理學考試題要帶答案的

2021-03-04 08:53:41 字數 5722 閱讀 2344

1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不是個體先天的稟賦,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活動獲得的,其實質是把外在於主體的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並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道德規範行為的過程。

2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的實質是把外在於主體的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並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道德規範行為的過程。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覺的、想象的、倫理的)、道德行為三個方面。

求個教育心理學考試題要帶答案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心理學》 形成性考核冊作業 4 參***

一、簡答題(每題 5 分,共 35 分) p279

1 、什麼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實質是什麼?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

2 、皮亞傑和科(柯)爾伯格認為道德動機在道德品質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p286

認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這一學派強調道德動機在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觀點為:第一,道德品質的發展與人的認知活動及其發展水平密切關聯;第二,道德品質的形成取決於道德動機、道德判斷和道德知識;第三,要根據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去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

道德動機是道德品質的深層心理結構,它決定了道德品質的性質,也制約著道德行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為方式是道德品質的表層心理結構,是道德品質的外部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動機與一定的道德行為方式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聯絡,這就是道德品質的形成。

3 、簡述皮亞傑關於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規律。 p289

通過大量的研究,皮亞傑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總的規律:兒童道德認識的發展是由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過程。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自律指兒童根據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進行道德判斷。

認為年幼兒童的道德判斷是由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支配的,具有客觀的性質,是一種他律水平的道德;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認識也在不斷發展,道德判斷的標準開始逐步擺脫承認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標準對行為做出判斷,這種道德判斷具有有了主觀的性質,是一種自律水平的道德。兒童在

五、六歲以前是屬於無規則的階段。這個階段兒童在遊戲中沒有合作,也沒有規則,社會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沒有必須怎樣做的認識。兒童在六歲到

八、九歲期間處於他律的階段,這是兒童認為獨立於自身之外的規則是必須遵守的。這一階段兒童之所以表現出他律的行為,是因為:(

1 )兒童與他人的關係是一種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服從權威就是對的。( 2 )兒童的思維處於自我中心 , 只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 , 不能明確地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

, 把**說的混同於自己想的。

八、九歲之後兒童過渡到自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應該與他人相互尊重並合作,共同決定或修改規則。兒童之所以能從他律轉向自律,是因為:(

1 )這時兒童認識到與他人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2

)兒童的思維已從自我中心脫離出來,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規則只是在維護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在道德認識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影響其發展的兩個因素是認知能力和社會關係。根據皮亞傑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兒童達到自律,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範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4 、教學設計由哪些基本問題組成 p309 第三段

答: 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要去**?

」即教學目標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裡?」即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等;再次是「我怎麼判斷我已達到了那裡?」即教學評價與監控。

5 、什麼是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它給教育的啟示有哪些?

p322 p324

答: 能力傾向與教學的相互作用是指學生的能力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學生能力傾向的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啟示:第一,沒有適合所有學生的萬能的最佳教學法;第二,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能力傾向上的個別差異,選擇最適合學生能力傾向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第三,對於能力傾向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對他們進行預先訓練,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方面對他們加以指導,提供給他們必要的先備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傾向水平。

6 、教師工作都有哪些特點? p368

答: ( 1 ) 物件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

( 2 ) 勞動的內容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多面性

( 3 ) 勞動的方式決定了教師工作具有個體性與集體性相結合的特點

( 4 ) 勞動的質量決定了教師工作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 5 ) 勞動的效果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延時性

7 、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心理品質,及這些心理品質對教育、教學工作的作用。 p374

答: ( 1 ) 合作及民主的態度

( 2 ) 仁慈、體諒

( 3 ) 有忍耐心

( 4 ) 興趣廣泛

( 5 ) 和藹可親

( 6 ) 公正無私

( 7 ) 有幽默感

( 8 ) 言行穩定一致

( 9 ) 有興趣研究學生問題

( 10 ) 處事有伸縮性

( 11 ) 了解學生、給予鼓勵

( 12 ) 精通教學技術

作用: 1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2 、會間接影響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3 、是學生人格和心理發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題( 10 分) p280

案例:此案例可以從道德品質的形成上來分析。張明作為乙個中學學生,身體健康,但喜歡打架,打完後知道不對,但改不了,說明從品德心理結構的四個要素,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上來說,他沒有達到統一。張明在對打架這個行為上,從道德認識上他能體會到打架不對,說明他能辨別行為的是非好壞善惡,但在道德情感上來說,他有所欠缺,沒有從心理上體驗到打架這個行為帶來厭惡感,相反可能他從打架上體會到了某種快感,導致他屢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統一。

老師和家長可能也只是從道德認知上對張明進行批評教育,沒有從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雖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張明改掉壞毛病。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道德品質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聯絡,但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居於核心地位。只有當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成為穩定的、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它們就構成了道德動機,從而形**的穩定的道德行為方式。

對張明的教育因從情感入手,使他從心理上體會到打架的不對,對打架的行為產生厭惡感。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行為的內部驅動力之一,當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成為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就成為道德動機,才能導致道德行為的產生。

三、論述題(前 5 題,每題 10 分;最後一題 5 分,共 55 分)

1 、試述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p290

答: 道德判斷的發展分為三個水平,每乙個水平內包含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氣層次不

5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有很多。你看下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6樓:匿名使用者

****benke.**

這個**裡有教育

學心理學的試題,附帶答案的,你可以去看看

教育心理學課後題答案

7樓:詹冉冉

一. 學生學習的特點是什麼?

答:小學生的學習以間接經驗為主,具有被動性和強制性,具體表現在:直觀操作性,指導模仿性,基礎再現性.

中學生學習特點為1)學習內容逐步深化,學科知識逐步系統化2)學習成績分化日趨激烈3)學生的自主能力日顯重要4)學習的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並存

二. 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內部主觀因素1)智力2)年齡3)知識經驗的精煉程度和概括水平4)學習的心向和定勢5)學習者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二)外部客觀因素1)學習材料的特徵2)學習情境的相似性3)教師的指導

三. 技能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答: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基本特點如下:

1)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於本能行為.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的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3)技能中的各種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性動作.

四. 試舉出幾種認知策略,說說它們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答(一)複述策略,主要用於記住和保持學習材料於頭腦中.

(二)精細加工策略,主要包括:記憶術,做筆記,提問和生成性學習,對於複雜的學習,精細加工策略有說出大意,總結,建立模擬,用自己的話做筆記,解釋,提問以及回答問題等,這樣使學生所學資訊意義更豐富更有利於記憶.

(三)組織策略,主要包含列提綱,利用圖形和利用**.,這樣能夠直觀的表述所寫的東西,有利於記憶.

五.態度和品德的關係如何?

答:態度和品德的實質基本相同但是二者也有區別.第一,兩者所涉及的範圍不同第二,價值內化程度不同.

六.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特殊能力?

答:組織教材的能力,言語表達的能力,運用教學策略的能力,處理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

七.論述—結合實際,談談教師應如何進行課堂管理?

答:為了達到課堂管理的目標,教師需要切實抓住學生心理,依據教學內容,應用教學策略.良好的課堂管理策略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讓教師工作的更輕鬆,使課堂環境更加豐富而有趣。

讓教師擁有更多時間進行教學而不是管理學生。

(一) 增加參與,維持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作為教師應該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教學,同時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的機會,靈活應用討論式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法,但同時注意提問乙個學生的時間不要太長。

(二) 保持教學的流暢性;教師應當在上課之前充分考慮課堂教學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避免發生課堂紀律問題。

(三) 避免打斷課堂教學;對於諸如做鬼臉,打架等偶發事件,教師應盡可能不要再課堂上處理,課下再找其做相應教育和懲罰。

(四) 管理好過渡期;過渡期是管理的縫隙,課堂秩序罪容易打亂。為此,教師應做到:平時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上課鈴一響,馬上安靜聽講。

課堂要求小組討論,立即組成小組,在過渡時還要給學生乙個明確的訊號。

(五) 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地評價,盡可能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

(六) 發動學生參與制定課堂規則;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更容易遵守規則,並對課堂規則有乙個理性的認識,達到自我管理的層次。

八.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對中小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兩項任務。中小學教育以發展性教育為主。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定的原則:素質教育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預防,發展和矯治的原則。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

(一) 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全員參與;1)設心理健康課2)開展心理諮詢服務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4)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指導

(二) 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創造優美潔淨的校園環境,使之達到有德的氛圍.智的啟迪.體的設施.美德情趣等基本要求.

(三) 發展優先.防重於治;學校教育工作應首先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而不是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心理除了問題的學生的矯正與**方面.

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什麼,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 改良教學方法 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 和 學校心理學 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

論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論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4000字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 教育干預的效果 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 改良教學方法 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 和 學校心理學 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及其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及其心理規律的科學 1 學與教的要素 學生 教師 教學內容 教學 教學環境 2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 反思過程 根據學科的研究物件 性質以及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