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與唐代到清代人們的坐姿有什麼變化

2021-03-04 08:53:32 字數 4983 閱讀 1269

1樓:迷你版煩惱

戰國是跪著坐在腿上

唐代是盤腿而坐

清代坐在凳子子上

古時的坐姿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2樓:亮艦深藍

上古室內沒有椅子,只有席子,只能席地而坐。坐具及室內陳設會在後面講到,這裡只說坐姿。

坐姿主要有兩類,跽與踞。根據場合環境不同,坐姿也不一樣。但最普及最正式的姿勢就是跽,跪坐。

跪坐又分三種變化,一種是兩膝並緊著席,臀部落在腳跟處。這是一種放鬆姿態,大部分時間古人都會保持這個姿勢。朱熹稱這個姿勢為「坐」。

平日在席上跪坐,身體要稍微向後一些,以示謙恭。吃飯時,食幾在席前一尺,身體要盡量前坐,避免飯菜撒落在席上。入席就座,要掀起下裳前擺。

下跪時,左足向右一小步,先跪左腿,右足向後,再跪右腿。然後放下衣襬。起立時,先起右腿,再起左腿。

次序分別是左足先跪後起,右足後跪先起。這種下跪順序還有乙個原因,士人皆佩劍,且佩在左側。秦漢以前是青銅劍,劍身短,可以隨身佩帶而不必解下。

秦漢時劍身加長,入席後要解下置於左側。左足先跪、右足先起,身體左側始終留有空間,便於緊急時刻拔劍自衛。至今,日本劍道還保留著這種習慣與禮儀。

席坐時,有一種禮儀叫「闢席」,又叫避席、離席。離開席子,站立答話,以示恭敬。《禮記·曲禮》中說,「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這裡的起,就是避席。答話完畢,長輩會令此人「復坐」。

另一種姿勢是兩膝保持不變,臀部離開腳跟,上身挺直。這個姿勢又叫跽、長跪。朱熹稱之為「跪」。

《禮記·曲記》疏中說,「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這個姿勢表示敬重。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事情緊急時,身軀自發的上抬直立,也可轉成長跪。

鴻門宴中,劉邦的驂乘,即車右樊噲沖散衛兵破門而入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左手按劍與跽姿,都是防衛的姿態。

第三種是半跪半蹲的姿勢,右膝跪地,左足蹲。或拱手,或左手置膝,右手下垂。這是古代的一種軍禮,《禮記·曲禮》:

「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介者,穿甲冑的軍人。軍人披掛在身,跪下磕頭行拜禮是件艱難的事情,因此要採用這種姿勢行禮。

司馬穰苴兵法中說:「國容不入軍」。指的是軍營中自有規矩,朝堂之上的禮法在軍隊中不起作用,甚至君王的命令也不起作用。

孫臏有言,「君令不入軍門」。

這種半蹲半跪的姿勢也見於秦代兵馬俑。屈左膝,跪右膝,左手持弩臂,右手握扳機,這種姿勢便於發弩,是兵陣中弩兵的形象。金代與清代滿族全民皆兵,其禮儀中的打千禮也是古軍禮的演變。

打千禮,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

此外還有一種軍禮是肅拜,俯身拱手,又叫長揖。《史記》記載,漢文帝勞軍,在將軍周勃駐紮的細柳營中,「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 」這裡行的軍禮就是肅拜禮,俯身長揖。

3樓:綠洞蕪主

席地而坐,盤腿而坐....

4樓:喝醉了的劍

唐代前多跪坐,唐代後有了胡椅(就是高腳椅)就和現在一樣了

5樓:520瑾

應該和我們是一樣的吧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禮儀

6樓:牛牛的天空下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甚至連舉手投足站立坐臥都要有「行為規範」,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國古代,特別是魏晉以前,對於「怎麼坐」講究頗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經坐」、「恭坐」、「肅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雙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勢可謂數不勝數。

「安坐」——古代最合禮儀的坐姿

古代的「坐」與現代的「坐」並不一樣。在秦漢以前,「坐」的概念比較寬泛,「坐」、「踞」、「跪」、「拜」等都屬於坐的範疇,這是當時最合乎禮儀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語「正襟危坐」裡所說的「坐」,指的就是這種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體面的一種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於地,臀部貼於腳後跟。據考證,安坐源於神靈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勢「屍坐」,乃一種權威姿勢,當時的貴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開場合都是這麼個坐法。

同乙個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關坐姿的理論,古人稱之為「坐容」,系「容經」的組成部分。西漢賈誼在《新書》中專門寫了《容經》一章,其中 「坐容」這樣要求:

「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身體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長一短,腳掌不要著地。

兩眼平視的,稱為「經坐」;頭微低,目光注視對面尊者的膝蓋,叫「恭坐」;低頭,目光不超出身邊數尺遠,則為「肅坐」;頭完全低下來,甚至連手肘都下垂,則叫「卑坐」。

賈誼所說的「經坐」,其實就是常規的「安坐」,即「席地而坐」。據分析,賈誼的《容經》可能是專為諸侯王而寫的「禮儀教材」。可見,當時「怎麼坐」確實很重要。

除了固定場合的「坐法」外,類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樣的乘車行為也有特別要求。秦漢以前,人們乘車分為「坐乘」和「立乘」兩種,即坐著和站著之分,分別有「坐車之容」和「立車之容」約束之。

「箕踞」——古人最隨便的坐姿先秦時期,不會坐或是亂坐都屬不懂禮儀的行為。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亂坐而被孔子臭罵一通。一次,原壤張開兩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說。據《論語·憲問》記載,孔子見到後當場就發火了,用拐杖敲打著原壤的小腿罵道:

「幼兒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大概意思是,你從小就不懂禮數,長大也是廢物乙個,老了白浪費糧食,是個害人精。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罵原壤顯然是過於「上綱上線」了。秦漢以前,除了禮儀性質的坐外,還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開場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勢。蹲踞與箕踞相對舒適、自由,是古人較為隨意的休息性姿勢。

「蹲踞」是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就是「蹲著坐」。「箕踞」是怎麼個坐法?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稱,「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

」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根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這兩種比較生活化的坐法,其實是殷商時期東方夷人(今江蘇、山東一帶原居民)的坐法,與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顯得原始、粗俗,春秋時期原壤的坐法被稱為「夷」,源頭即在此。

「雙手垂坐」——古代女性防「**」坐姿

對於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徵意義,有民俗學者認為是上古時人們生殖崇拜觀的反映,具有驚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這種坐姿,故蹲踞又稱「蛙坐」,代表雌性。現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圓腹形器物上多繪有這類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這兩種坐法都容易暴露**,兩腿伸直拉開的箕踞尤易「**」。孟子的老婆有一次這樣叉開腿坐著被孟子看見,差點被「休」了。據西漢人韓嬰所撰的《韓詩外傳》記載: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

」孟子反應如此強烈,是有緣由的。那時女性穿的都是開襠褲,且無著**的習慣。「箕踞」成何體統?

十分講究禮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趕回娘家,也許並非小題大做。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坐法到後來不只是「**」和失禮的問題,如果有人這麼坐著見人,簡直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用《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話說,叫「不宜踞見長者。」荊軻在知道刺秦王失敗後,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禮?從「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女」是乙個象形字,從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來看,就是坐姿:

兩膝著地,臀部落在兩腳上,雙手相交下垂於前。「雙手垂坐」不僅可防止「**」,且與「女」字類似,「母」、「妾」也是這種坐姿,這是當時女性最優雅的坐姿。

「垂足坐」——漢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今看來是一種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許慎《說文解字》稱:「床,安身之幾坐也」。

在椅子尚未出現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這種床也稱榻,坐榻其實與「席地而坐」基本沒區別,仍是雙膝落地,臀部著腳跟。但在魏晉以後,由於「胡床」的出現,坐法也有了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就是一種簡易折疊椅,因從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穀在《清異錄》「逍遙座」條稱:「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

」坐胡床的姿勢與現代人常規坐法極為相似,古人稱之為「垂足坐」,是當時最新潮的坐法。

有記載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東漢皇帝劉巨集(靈帝),《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因皇帝的喜愛,這個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貴族中間流行開來。

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見於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連坐胡床。

到了隋代,隋煬帝楊廣忌諱胡人,搞起「去胡運動」,凡沾「胡」字的名稱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黃瓜,名字便是從「胡瓜」改來的;胡床則易名「交床」。

在交床基礎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隨從還造出了專供其出遊巡幸時坐的「逍遙座」。此後,交床不斷改革,慢慢設計出了靠背、扶手,這便可以「倚」了,於是「椅子」出現,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繪的《麟堂秋宴圖》中,人們坐的便是有後背的交椅。

交椅,不僅改變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響人們的坐姿。

「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在五代之前,雖然已出現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見,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尊貴的坐法。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時期,傳統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開始在社交場合並行。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人物長捲《韓熙載夜宴圖》上,便出現了這兩種坐法。五代以後,人們的坐法已基本上統一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國古人從此實現了「現代化」。

但是傳統的坐法並沒有因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徹底消失,相反,還被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手段受到青睞,宋代甚至將「坐」上公升到一種境界。有名的《二十四節氣坐功圖》,據傳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根據12個月中24個節氣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坐姿,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因陳摶曾有賜號「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稱之為「陳希夷坐功圖」。

如在即將到來的寒露節氣,有「寒露九月節坐功圖」,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踴身上託,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據說可以**風濕、頭疼、痔瘡等多種病症,但此說是否靠譜並無考證。

這種「坐功」,其實是古代丹家所倡導的「內丹學」,也為後世養生家所推崇。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的作者高溓就曾積極提倡「坐功」,並輯錄出陳拓的坐功圖。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坐與佛家的「打坐」,即「盤坐」、「靜坐」,是有區別的。

戰國時期與秦國的文字有哪些,戰國時期與秦國的文字資料有哪些

秦國統一跟秦始皇沒關係 秦始皇他這人狠 但不明 不賢 不才 以下對秦國貢獻最有力的人 商鞅 眾所周知沒他 秦國永遠強大不起來 沒田 沒軍隊 白起 他對秦國功勞其實比商鞅大 是秦國功勞第一的人 但畢竟商鞅比他早 白起綽號 人屠 後代稱他為 戰神 和軍事家的祖師 他殺人一百多萬 當 一大半人死於時戰國總...

關於戰國時期。什麼是春秋戰國時期?

人的思想有差異 沒有什麼必然因素。因為那時候希臘是小國寡民,而且與外界交流廣泛,航運發達,人民的民主意識較強。與地理因素有關。希臘四面環海,陸地少且多為山地分隔,因而各城邦國難以聚合,形成小國寡民的態勢 而只有民少,才有實行公民民主的條件 人多了還民個鳥主。而中國的黃河流域一帶多沖積平原,國無地利,...

戰國時期手串怎樣子,戰國時期的玉手串

春秋時,同姓不婚,因此 姓 起著 別婚姻 的作用,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後面加字尾。女 母 姬 媼 嫗,母 姬等字尾不是女子的名字,它們大概的意思是 女子,女人。大概有二種情況 一 出嫁前,在姓氏加字尾,如孟姜,吳姬,晉姬,武姜。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