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花鼓戲和益陽的花鼓戲有什麼區別

2021-03-04 08:48:55 字數 5617 閱讀 2649

1樓:宋振傑

這個有很大的區別。

從表述來講,前者屬於名詞,後者則是乙個短句。前者指的是乙個戲曲劇種,而後者有可能指的是在益陽的其他花鼓戲。

湖南有16個地方戲曲劇種,其中地方小戲8個,即長沙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克克戲)、岳陽花鼓戲(亦名提琴戲、翁琴戲)、衡州花鼓戲、邵陽花鼓戲、永州花鼓戲、陽戲、花燈。

益陽花鼓戲,俗稱益路花鼓,是形成於益陽本土的花鼓戲。這一路花鼓戲,歷史悠久,影響很大。清·同治元年(1862)就有趙松山、趙蘭山兄弟組建的職業班社大興班。

之後,花鼓班社在益陽一帶比比皆是,官廳視為洪水猛獸,四處懸令禁止,光緒十五年,在益陽茈湖口就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然禁者自禁,演者自演,一種新的藝術形成與發展非一塊石碑所能阻止。(摘自百科。)

湖南花鼓戲的特點是什麼?

2樓:小想的小世界

首先,鄉土味重。湖南花鼓戲和其他的戲劇表現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湖南花鼓戲鄉土氣息特別中。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益陽湖南花鼓戲有乙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表演的形式和益陽人民的生產生活。

很多花鼓戲中的說辭和表演動作,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具有這樣特色的花鼓戲,可以讓人們感到親切,不會有距離感。這也是益陽花鼓戲能夠受到很大歡迎的原因之一。

當益陽人民在觀賞益陽花鼓戲表演的時候,看到在自己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經常看到的動作、經常聽到的話、經常接觸的故事情節,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鳴的。

其次,生活氣濃。湖南花鼓戲的內容比較有約定,題材也是基本固定的。主要就是兩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人們生活中最長出現的瑣事。或者是彆扭或者是勞動。其二是所有藝術永恆的主題—愛情。

如元宵節的《鬧元宵》;婚慶時演《打金枝》;這些節目很應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那幾天的湖南花鼓戲基本的內容都是圍繞著元宵節來。《鬧元宵》也成了人們最喜愛的曲目了。

誰家有人結婚了,如果家裡人去邀請花鼓戲來家裡唱戲,那麼,《打金枝》便是那幾天的必備曲目。生活氣濃,也是湖南花鼓戲非常重要的特點之一。

再次,演唱節奏快。湖南花鼓戲的演唱節奏非常快,這個特點可能和湖南人生性潑豪爽、性格火辣有關係。湖南那樣的氣候環境,形成了湖南人火辣辣的性格。

而這樣的性格,又會在湖南地方最具特色的戲劇-花鼓戲中展示出來。

聽過花鼓戲的人都會發現,花鼓戲的演唱節奏非常快。如果聽不懂湖南話,那麼,花鼓戲是基本聽不懂的。

最後,演出靈活多變。湖南花鼓戲還有乙個特點就是演出靈活多變,形式不拘於一格。很多人家裡有婚宴或者其他喜事等,都會去邀請花鼓戲班來家裡助興。

這個時候,如果家裡沒有條件搭戲台,或者場所限制。

花鼓戲班,從不會挑剔。他們會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設計自己的舞台和自己的表演。有的時候,觀眾對自己班子的演出非常喜歡,他們也不會吝嗇,會在表演結束後,增加個別劇目。

多變的表演方式,這些都是湖南人民火辣性格的表現。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曲調三百餘支。**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

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3樓:文子

花鼓戲,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其中雖屬「湖南花鼓戲」最為著名。但湖南花鼓戲卻是乙個籠統的劇種概念;

因為湖南花鼓戲根據流行地區的不同可細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州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永州花鼓戲等六個流派。

因此,嚴格來講「湖南花鼓戲」並不是乙個單一的地方劇種。但多數人並不能詳細清楚地了解這些概念,所以人們一般所說的湖南花鼓戲其實就是長沙花鼓戲。

4樓:高小清清

**曲調 花鼓戲的**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

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聯綴結構,「腔」、「流」(數板)結合,不託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花鼓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再加上語言不同,師承起源不同,流派不同,每個地區的花鼓戲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所以花鼓戲的種類也就五花八門了。

5樓:匿名使用者

花鼓戲又名挑香擔,屬小戲其題材**於農村生活,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又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農民喜愛。大多是以當地居民津津樂道的傳聞舊事為原型改編的。 花鼓戲在清末曾被禁演。

受現代娛樂形式衝擊,在湖南小部分地方存留下來。本人僅知道禮陵市還比較普遍。謝謝

6樓:匿名使用者

湖南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起源於

清乾隆、嘉慶...雲南花燈來歷 雲南花燈來自中原,起源於明朝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贛南客家搖籃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贛南採茶戲,是客家先賢創造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湖南花鼓戲,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

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民間歌舞到對子花鼓直到能夠演出一整本大戲這樣乙個從簡到繁的過程。湖南花鼓戲曲調的發展,是採用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素材,發展成為幾個基本曲調應用於有簡單情節的的戲劇之中,後由於戲劇情節的複雜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原始曲調製成了有各種不同節奏的、能表現各種不同情感的、分別適用於男聲或女聲演唱的曲牌。從**發展的角度說,前輩花鼓戲藝人(民間作曲家),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運用「一曲多變」的規律,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曲調。

並且相傳了一套曲調發展的手法,他們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概括:如「變手法」、「改尾巴」、「換骨頭」、「翻上去」、「落下來」、「把板眼扯爛或擠攏」等,實際上就是通過轉調、變調、改變調式、音程移位、節奏擴充套件或者壓縮等手法,來創造、豐富了花鼓戲曲調。所謂「變手法」,是轉調與變奏的結合;「改尾巴」、「換骨頭」是改變調式和骨幹音;「翻上去」、「落下來」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爛或擠攏」就是節奏擴充套件或壓縮。

同時,他們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間**和其它劇種的**,為後代留下了寶貴財富。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閒從藝。過去,由於花鼓戲遭受封建迂腐勢力的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

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省花鼓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湖南花鼓戲的**曲調約300餘支,根據曲調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4類:1、川調,2、打鑼腔,3、洞腔(即師公腔),4、小調。川調,源於山歌及民歌。

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味特別濃厚。打鑼腔源於哼歌及勞動號子,原來僅用鑼鼓、嗩吶伴奏,人聲幫唱尾腔,得名打鑼腔,現在基本上取消了這種幫腔形式。洞腔,源於師道**,所以,也稱師公腔。

川調、打鑼腔、洞腔,統稱為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起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覆運用。小調是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絃小調,表現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展較大,能表現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現勞動生活為主。湖南花鼓戲從勞動人民群眾中來,豐富了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

益陽花鼓戲的行當與程式

7樓:葬花

益陽花鼓戲與其它劇種一樣,同樣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但具體分類與其它劇種有所不同。

一、生行

正行:老生(白鬚)、正生(青須)、小生、武生;副行:二生、童生(奶生)

二、旦行

正行:老旦、正旦(青衣旦)、小旦(紅衣旦、閨旦)、武旦;副行:二旦(搖旦)、花旦

三、淨行

正淨(大花臉、老花臉)、副淨(二花臉、粉堂)、毛淨(少花臉、兼武淨)

四、末行

正末:相當於湘劇的紫臉、漢劇的紅生;副末:替補(如缺某一行當,則由此行補之)

五、醜行

正醜:即二生,細分為官醜(袍帶醜)、褶子醜(長衫醜)。

副醜:細分為老醜、短衫醜、小丑;另加二旦,包括丑婆子(婆旦);二嫂子(嫂子旦)。

益陽花鼓戲的表演接近生活。如旦角常用的風擺柳、撒芝麻、車窩子、丟媚眼、冷噤子,小丑常用的矮子步、拖踏步、拗步及杯碟舞、板凳舞、花扇舞等,生活氣息均較濃厚。至於程式動作與基本功,則借鑑於大戲劇種。

益陽花鼓戲的戲曲流派

8樓:百度使用者

益陽花鼓戲分益陽路子、西湖路子、寧鄉路子、醴陵路子4個流派。 為長沙花鼓戲的主要聲腔,受湘劇高腔影響,特點為古樸、粗狂。一人啟口,眾人幫和,鑼鼓接腔,不託管弦,腔流結合,與大戲高腔基本相似。

以【四六調】、【木馬調】、【八洞牌】、【放羊調】為代表。

打鑼腔的**,一是由民歌燈調演變而來,曲調輕快,熱烈,如「游春調」等;二是由儺腔、宗教**和其他風俗**演變而來,演唱時情緒穩定,如「八同牌子」等;三是自外地傳入,如江西的「老勸夫調」及湖北楚劇的「老辭店調」等。在打鑼腔的發展過程中,一部分向川調過渡,取消了單純的鑼鼓伴奏和人聲幫和,改用弦樂伴奏,嗩吶幫腔,具有固定的弦式和伴奏曲格。 是大筒、嗩吶伴奏的花鼓戲唱腔形式,由上下句唱腔和過門組成的兩句式結構。

川調多**於民歌,分正宮調與雙川調兩個曲調系統;正宮調由四川「涼山調」演化而成,包括「益陽川調」、「寧鄉正調」、「西湖調」等,均具有板式變化雛形,雙川調是沿襲正宮調的結構形式,以湘中羽調式民歌為素材,逐步發展弦子腔,包括「長沙雙川調」、「醴陵雙川調」、「漁鼓調」等。

正調類分為:

【西湖】,26定弦,是主要唱腔,正宗的湖南風味,表現力豐富,適合於各種場合和角色。源於洞庭湖西的勞動號子,故名。受湘劇南北路(彈腔)的影響,發展成板腔體形式的唱腔,有【一流】、【二流】、【三流】、【悲板】、【慢板】、【原板】、【數板】、【快板】、【囂板】、【導板】、【散板】、【搖板】、【梢腔】、【吟腔】、【包腔】、【仙腔】等板式變化。

【北西湖】,63定弦,是【西湖】的變體。受湘劇北路影響,故名。最初為演包公而創造,故俗稱「包公腔」,後發展為花臉、武生、武老生唱腔。

唱腔高亢激昂,適合武戲。板式同【西湖】。

【南西湖】,52定弦,是【西湖】的變體。受湘劇南路影響,故名。最初為演老旦而創造,故俗稱「老旦腔」。唱腔平穩、端莊。板式同【西湖】。

【反西湖】,15定弦,由【西湖】平移四度而來。唱腔陰鬱。

【西湖敗韻】,41定弦,也可以說是【反反西湖】,唱腔悲哀。

其它還有旦角專用的【爛板子】【花十字】等;生角專用的【梁山調】【十字調】等; 是地花鼓的主要唱腔之一,分地花鼓、鄉土民歌、絲絃小調3類。地花鼓曲調熱烈,歌舞性強,如「望郎調」等。鄉土民歌乃當地「村婦稚子口中之歌」,較為生動活潑,明朗輕快,如「洗菜心」等。

絲絃小調**於江南一帶,旋律優美,歌唱性強,如「四季相思」等。

益陽花鼓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為大筒、嗩吶和堂鼓,合稱「三大件」。20世紀50年代起,漸次引進一部分民族樂器和西洋管弦樂器。至80年代又增添電聲樂器,伴奏色彩更加豐富。

作文我家鄉的花鼓戲,小學六年級作文花鼓戲

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 1818 刊行的 瀏陽縣志 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 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說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 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又據楊恩壽 坦園日記 清同治元年 18...

如何評價廖佳琳湖南花鼓戲版的《Rolling in the

最近在微博和朋友圈裡都被 十三億分貝 裡的一首歌刷屏了 一位湖南籍美聲歌手廖佳琳用寧鄉方言和長沙花鼓 湖南花鼓的乙個流派 改編了 adele 的 rolling in the deep 簡單說來,這歌之所以火了是因為 1 混搭得好 高大上的阿呆與土掉渣的花鼓戲完美融合 2 搞笑 廖小哥的演唱夾雜了很...

陳冠希這個人在戲裡和戲外屬於兩個角色,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戲裡的人只能是戲裡的角色,跟戲外是兩碼事,只不過血在戲外曾經名聲不太好而已。乙個男人最好的年紀,有閱歷 有生活,不管最後陳冠希選擇商人還是歌手演員,他已經是傳奇了。陳冠希這個人對人的印象真的是很不好。太不理智了他已經退出了娛樂圈,慢慢的人們都快忘記他了。表演到位,戲中戲外兩個角色,新聞上關於他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