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祭祀禮,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是什麼?

2021-03-04 08:48:41 字數 5913 閱讀 7449

1樓:懂梗菌

祭祀是一種舊俗,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自己的崇敬並且求得保佑,就是祭神供祖的儀式。

2樓:漫閱科技

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戰鬥勝利,是古代軍隊最重要的禮儀,統治者總是企圖通過這種莊重的禮儀來堅定將士的必勝信念。儒家經典稱西周時凡出動軍隊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屠宰牛羊獻祭祖先、社稷(土地與穀物神)。全體出征將士列隊,屠宰後的牛羊還要載車在佇列左右轉一圈,號為「殉陣」,並宣布「不用命者斬之」。

統帥親手在作戰使用的旗號、戰鼓、金鐸、兵器等淋上一點牲血,號為「釁」,表示祭祀神靈。旗號、戰鼓等都要帶上戰場,奇怪的是淋過牲血的戰車卻要放回庫中儲存。祭祀結束後.將屠宰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給將士們享用。

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是什麼?

3樓:淺唱青春的故事

祭祀前:

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嘩,不許閒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

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

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親王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閉門思過,併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後:

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並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

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祭地對平民百姓並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200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

當然,對這兩縣的**來說,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4樓:雙子座

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

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

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致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致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祀前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嘩,不許閒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

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

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親王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閉門思過,併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後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並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

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祭地對平民百姓並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200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

當然,對這兩縣的**來說,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齋戒:民間行禮,以釋奠

至聖先師為大,散齋叄日致齋二日。其餘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若書院學堂開館,拜師收徒結拜之禮,一日可也。

禮,散齋在家,齋必變食,居必遷坐;致齋在齋宮。今不能別,但致齋日當更嚴格。

1、不食葷腥,不吸菸(一時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菸味),不飲用、食用、使用任何帶刺激性氣味的東西。

2、不參與喪事。不去汙穢的地方或做過度勞累的工作。

3、可食魚肉但不可超過素菜,且肉必須新鮮。

4、可飲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飲用口氣大的烈性酒。

5、克制食色之思。不聼**。

6、叄日必洗頭,五日必沐浴。

7、確保飲食健康,不食用、飲用、使用來路不明之物。

8、如有病且有損威儀(如感冒腹瀉抽搐),行禮不參禮,可觀禮,不得耽誤**。

9、若一時不能習慣(如菸癮太大),可於散齋日遞減,致齋日遵行,行禮前日必恪守。

民間推薦獻官、執事用玄端、深衣,舞樂生用深衣或襴衫,觀禮者漢服。蓋深衣,禮服之微者,行禮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明禮舞樂生雖用紅衣(尚色也),但亦以深衣為正,則深衣行禮舞雩,未悖明制。

玄端周制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復興,嘉靖年間為品官所用,明末則放任民間,成為儒服。

祭祀過程

①齋戒,讀古人言行,以思其人。

②就位。陳設完畢,獻官、執事行四拜禮,盥洗,就位。執事焚香。

如果有牲牢之獻,瘞毛血。焚香是迎神於陽,瘞(埋也)毛血,是用陰物迎神於陰。先人以人死之後魄屬陰,歸於大地,而魂屬陽,則無所不在,故祭祀於陰陽皆有所溝通。

今天瘞毛血是無法做的,可以先在一旁土地上酹酒,或焚香後由初獻官酹酒於香爐後茅沙中,達到意義。行禮必著履,履者禮也,飾足以行禮也。況古有舃,特為木底,以免潮濕害足也。

飲酒禮,則曰有俎在,不敢脫屨,蓋脫屨為宴樂也。

③迎神。奏樂。樂屬陽,也是迎神於陽。所以樂奏半時,神其來格,乃行四拜禮迎神。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

④奠帛、初獻禮。奏樂。引賛引獻官詣盥洗所。然後詣酒樽所,此時司樽為所有捧爵者斟酒,捧爵者及捧帛者立刻到神位前東側朝北立,配位在神位南,朝北立。

初獻官詣神位前,跪奠帛,奠爵,俯伏興,平身。

然後到讀祝位,讀祝在獻官左側,樂止,眾官皆跪,讀祝,讀畢繼續奏樂,眾官俯伏興,平身。然後如果有配位則行分獻禮,如果只有乙個配位,則獻官行禮。如果多個配位(這樣配位應為偶數),那麼獻官向前兩個或四個(按照具體情況)配位奠帛奠爵,當獻官想最後乙個他負責的配位行禮時,其他各有分獻官一起奠帛奠爵,與獻官同時完成。

禮畢復位。如果獻官只負責主位,則在主位面前拱立,待分獻完成一同復位。

帛用素帛,是古人行禮的信物。獻爵而不侑食,因為我們只是示敬。食物早已陳列,但並不進獻食物,因為飲食屬於宴樂,而對師長只是敬意。

注意進出門時,只有捧主神位的器物的執事是從中門出入,其他人皆從東門出入。因為東側是主人(先哲)所走的路,**不敢自稱賓客於先師抗禮,如果是在現實中,是要隨主人身後走東側的。那麼事死如事生,也要走東側。

但執先哲器物者走中門,蓋重先哲之物也。

樂是禮的一部分,所以是在奏樂同時行禮。古代沒有單獨奏樂的。禮儀當中皆立,唯讀祝需跪聼。

讀祝也不需話筒,且面向東方或神位,讀與先哲聼,非讀與大眾。蓋古之教化多端,自有社學書院傳達。祭祀則唯禮之所在,不必作秀也。

注意上**階要聚足:上**堦先邁外側腳,上下一級,兩腳併攏,還是外側邁出。但執事不必。

⑤亞獻,由亞獻官獻爵如上,但不獻帛。

⑥終獻,由終獻官獻爵如上。

⑦飲福受胙。奏樂。初獻官到位,跪飲福酒,受福胙,俯伏興,平身。復位。執事捧胙出,眾官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禮尚往來,所以**一起分享酒蔬,其樂也融融。

⑧撤饌。執事象徵性移動一下酒爵。蓋**服其勞也。

⑨辭神。奏樂,四拜。以上事死如事生,一如現實中迎賓、獻酒、共餐、送賓。

⑩望瘞。通過焚祝文、焚帛,上達於天。如果用的是紙製牌位,則亦當焚燒。今日若不能舉火,則封存。

禮成,散胙。凡與祭者,皆受福胙,也是恩禮廣博也。古代的家族祭祀一般以宴會告終,蓋於先人同時也。

所以祭以示敬,宴以盡歡,正是禮之用,和為貴。顯是先王一張一弛之道。至於散胙,以示無論親疏,依次受福,只有次序之先後,並無禮遇之厚薄,此先人之泛愛眾也。

祭祀是什麼?

5樓:懂梗菌

祭祀是一種舊俗,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自己的崇敬並且求得保佑,就是祭神供祖的儀式。

6樓:易書科技

祭祀,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高地位,尤其是古代中國。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品的選擇是祭祀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孝經》疏曰:

「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也;禮者,似也,謂祀者似將見先人也。」而祭品是實現「人神相通」的重要道具。

古代祭祀中,動物類的祭品統稱「犧牲」。「犧」指動物的毛色純,「牲」指動物的完整無缺。「三牲」特指由牛、羊、豕(豬)這三種「犧牲」組成的祭品,往往用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等比較莊嚴隆重的祭典中。

由於在祭祀之前,必須將牲畜在欄圈中畜養一段時間,所以經過畜養的「三牲」稱為「牢」。春秋以後,牛、羊、豕三牲兼用稱「太牢」(也叫大牢),是最高等級的祭獻;僅用羊、豕二牲稱「少牢』(也叫小牢);牛羊豕中單獨用一牲稱「特」。

祭祀用的「三牲」必須通過嚴格的占卜挑選和精心的飼養,在有些特別重大的祭典中,祭牲在祭祀前三個月就要在欄圈內專門餵養,而且非常講究「犧牲」的毛色純正和身體完整。《春秋·宣公三年》載:「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

牛死,乃不郊。」《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

鼷鼠又食牛角,乃免牛。」「郊」就是「祭天」,文中的意思就是說,祭天用的牛,必須經過占卜來確定,如果在圈養的過程中,哪怕是牛角和牛口有了小傷,也要「改卜」更換,如果更換的牛死了或又傷了,則寧願「不郊」,也不敢用有瑕疵的牛來祭祀。被挑選出來圈養的「三牲」,由於它們是用來供祖先和天地享用的,所以其地位非常高。

平時必被穿上繡有圖集的「衣服」,《史記·老莊列傳》載:「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同時古籍中「君式齊牛」、「國君下齊牛」等記載,說明即使國君見到它們,也要對其致敬。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天、地、祖先懷有怎樣的崇敬之情。

古代中國嚴格的等級制度,也顯現在祭祀活動中。具體到祭品,則表現在對「犧牲」的選用和「分胙」上。根據周代禮儀,帝王、諸侯致祭宗廟,牛、羊、豕全備,用「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廟,用「少牢」,不得僭越。

《禮器》上也說,大夫以上祭祀用「太牢」叫做「禮」,士祭祀用「太牢」就是「無禮」,這叫做「攘」。同時,應該有的禮數沒有達到也不行,齊國的晏仲平祭祀自己的祖先,做祭品的豬腿小到了蓋不住豆,穿著洗過的舊衣服參加朝會,君子說他太小氣,稱之為「隘」。「胙」指的是祭品中的祭肉,「分胙」就是分食祭肉。

古人認為,祭祀用的「犧牲」可以通神,神靈和祖先享用之後,會把福祉寄寓在牲體之中。分食這些牲體,就會得到祖先和神靈的保佑。「分胙」由主祭者來掌握,既要求平均,又要根據等級尊卑確定受「胙」的次序和享用的部位。

在具體的祭祀中,不同朝代對祭牲的毛色和部位有不同的喜好。《禮記·明堂位》雲:「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

夏后氏祭心,殷祭肝。」說明夏朝祭祀喜歡用黑色的祭牲,且愛用動物的心;商朝祭祀喜歡白色的公牛,且愛用動物的肝。而在周代天子祭天時,祭牲用騂,即黃赤色的牛。

獻牲時,天子要親自牽牲。進入廟門,把牲系在石碑上。卿大夫坦開衣服宰牛,先取牛毛,以耳部的毛為好。

再以鸞刀剖開牛腹,取出血和腸子間的脂肪,然後退下。等到生肉和熟肉都獻上之後,天子才退下,以示對天的恭敬。同時,在不同的祭典中,對祭牲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比如,祭地時要把赤色小牛埋在壇下,祭四時之神時要把羊、豕埋在泰昭壇下等等。此外,對祭牲的生熟也非常講究,一般來說,祭天用牲血,祭自然之神用生肉,祭祖先則用熟肉。但祭祀初祖則要用生肉,因為初祖生活在上古,而上古不熟食。

「三獻」之禮,即三次進酒的意思,分為初獻爵、亞獻爵和終獻爵。「三獻」之禮是一項非常隆重的儀式。儀式開始前,要擊鼓奏樂,主祭者要將手淨、擦乾。

然後行初獻爵禮,要在供桌上擺放筷子、盞碟等餐具。眾人行三跪九叩之禮。叩首復位後,要讀祝文。

清代禮部頒發全國統一的《祝文》是:「維神蹟著兩垣,樞環北極。六匡麗曜,協昌運之光華;累代垂靈,為人文之主宰。

扶正久彰夫感召,薦馨宜致其尊崇。茲屆仲春、秋,用昭時祭。尚其歆格,鑑此精虔。

尚饗!」讀完祝文後,行亞獻爵禮,上羹飯與肉等食物。眾人再三跪九叩。

終獻爵時,上菜蔬、果品等時令食品。眾人第三次行三跪九叩之禮。每次進獻都要上香。

三獻完畢後,大家分食供品。

祭祀祖先的由來,什麼是祭祀?祭祀的來歷?為什麼祭祀?

祭祀,是一copy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據現代人類學 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春節 端午節 清明節 重陽節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 祖先的節日。祭祀天地大...

中國古代禮儀給我們什麼體會,中國傳統禮儀心得三百字

具有相當嚴格完整的階級性封建性,在當時的社會,人們都要遵循禮儀,生活沒有驚喜,循規蹈矩按部就班 歷代統治者往往用禮儀來鉗制老百姓,而他們自己卻不受其約束,滿嘴裡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其實也就成了偽禮。這句話算說到點子上了!禮儀,是人類社會為了維繫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種行為規範...

古代結婚六禮的含義是什麼,中國古代婚禮六禮

六禮 1 納采 古時相中哪個女孩,請媒人作媒,現代叫提親2 問名 男方託媒人探問女方之閨名和生辰八字,現代叫夾八字3 納吉 八字通過後,託媒人送點薄禮,現代叫過文定4 納徵 正式送上聘禮,就是過大禮 5 請期 一看就知道啦,就是擇日成親嘍 6 迎親 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中國古代婚禮 六禮 六禮為納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