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創作背景,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主旨什麼寫

2021-03-04 08:29:05 字數 4118 閱讀 1371

1樓:縱橫豎屏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

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2樓:朱黛情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

「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主旨什麼寫

3樓:牙牙的弟弟

是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

全文: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翻譯: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全詩語言樸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4樓:禾木由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

出自:唐代詩人岑參

原詩: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釋義: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5樓:匿名使用者

本詩寄託著詩人對千萬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

6樓:du知道君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全詩語言樸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前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早日結束戰亂的渴望。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乙個「強」字,則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淒清景況.

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

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裡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邢邵語)正因為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想和猜測: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裡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7樓:匿名使用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樓:孫老闆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是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

【出處】《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擴充套件資料

1、《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

「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2、《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鑑賞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並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寄託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於樸,餘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乙個飛躍。

9樓:天涯獨旅人

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10樓:祭冉圖門傲旋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寄託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之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的注音是什麼?

11樓:戒為良藥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qiǎnɡ yù dēnɡ ɡāo qù ,強 欲 登 高 去 ,

wú rén sònɡ jiǔ lái 。

無 人 送 酒 來 。

yáo lián ɡù yuán jú ,遙 憐 故 園 菊 ,

yīnɡ bànɡ zhàn chǎnɡ kāi 。

應 傍 戰 場 開 。

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

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

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12樓:子虞

qiǎnɡ yù dēnɡ ɡāo qù ,wú rén sònɡ jiǔ lái 。yáo lián ɡù yuán jú ,yīnɡ bànɡ zhàn chǎnɡ kāi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13樓:之那年青春正好

qiǎnɡ yù dēnɡ ɡāo qù ,

強    欲 登   高  去 ,

wú rén sònɡ jiǔ lái 。

無 人  送   酒  來  。

yáo lián ɡù yuán jú ,

遙  憐   故 園   菊 ,

yīnɡ bànɡ zhàn chǎnɡ kāi 。

應   傍   戰   場    開  。

鑑賞:"遙憐故園菊"一句中,開頭乙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接著詩人將對親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濃縮到了「故園菊」上。

「憐」字,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長長嘆息,百般憐惜。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

"應傍戰場開"一句中,對故園菊花,詩人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殘垣斷壁,戰血塗地,黃花開在被亂軍糟踏得不成樣子的帝都長安可悲可嘆。

此處的想象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對千萬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

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

「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作者簡介:

岑參(cén shēn) (約715年—770年)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漢族,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詩詞鑑賞長安九日詩江總心逐南雲逝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詩的前兩句寫自己雖已隨著雁離開了家鄉,但心卻在追逐家鄉的雲,表明自己的心還牽掛著家鄉。詩的後兩句寫自己想到故鄉家園中的菊花今天又開了幾朵,表面是掛念家鄉的菊花,實際上是藉此表達對家鄉的懷念之情。長安九日詩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表達了詩人...

一日看盡長安花

意思 花,指花朵,不是喻指人物的。因為中舉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出自 登科後 唐代 孟郊 詩文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賞析 詩的前兩句把困頓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對比,一吐心中鬱積多年的煩悶。此時的詩人是揚眉吐氣 得...

九月九日是什麼節,九月九日是什麼日子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中國文化中,九 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 重九 重陽節在一些地方也稱 登高節 菊花會 等。歷史上,這個節日不是乙個老人獨享的節日,關於其起源也有辟邪 求壽和嘗新等多種說法。時值深秋,天高氣爽,糧公尺歸倉,又逢重九,於是人們在這一日便會登高望遠,飲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