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風箏是怎樣被運用在軍事上的

2021-03-04 08:28:49 字數 5427 閱讀 9188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風箏,由人牽引,靠風吹產生公升力在空中飛翔的玩具。風箏在性質上是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英國約翰w.

r泰勒和肯尼思,芒森認為「風箏的起源現在還不太清楚,看來它產生在遠東,大概產生在中國。」並說,「絕大多數中國古代記載中都講到,風箏是作戰工具。大約西元前200年,韓信將軍曾用乙個風箏測量離敵寨的距離,而公元6世紀和9世紀,風箏曾用作聯絡訊號。

」古今中外的許多史料都證明:風箏這種飛行器誕生在中國。中國人發明了風箏,並最早將風箏用於軍事。可以說,中國古代為了軍事鬥爭的需要發明了風箏。

1.垓下之戰漢軍借助風箏瓦解楚軍

西元前皿年,楚漢戰爭,漢王劉邦率軍追擊楚王項羽至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以南停止。遂派人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擊楚。

韓信從齊國出兵,劉賈從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與韓信並行南下攻破城父(今安徽省毫州市東南的城父村),進兵至垓下(今安徽省壁縣東南)。這時,楚國的大司馬周殷叛楚,利用舒(今安徽省舒城縣)地滅亡六(今安徽省六安縣)地,出動習江郡的部隊跟隨劉賈、彭越會師於垓下。四路軍隊會師圍攻項羽。

項羽退駐垓下,兵少糧盡,劉邦的軍隊和諸侯的軍隊把他重重包圍。為了盡快攻人垓下城,捉拿項羽,淮陽侯韓信製作了乙隻奇巧的大風箏,啟奏漢王劉邦,讓張良(子房)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同時,讓圍城的漢軍也唱起楚歌。

歌聲傳人垓下城中,楚軍將士聽到楚歌觸歌生情,紛紛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無心作戰。項羽在帳中「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非常吃驚地說:「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只好率領部下八百餘人突圍南逃,漢軍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逃至烏江邊,僅剩騎兵十餘人,自知兵敗,不能再與劉邦抗爭,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2.韓信攻未央宮運用風箏測量距離

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天下,繼皇位,史稱漢高祖。劉邦稱帝年事已高,其子尚幼,異姓諸王中,韓信、彭英布等,皆能征善戰,對劉邦的帝位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北方匈奴日漸強大,常常引兵入侵漢邊關。

對此,漢高祖劉邦採取了「對外和親,對內削平諸王」之策。

當時齊王韓信勢力最為強大,功高望重,成為劉邦首先剪除的目標。當垓下戰役剛一結束,天下大局已定,劉邦返回定陶,即急到韓信軍營,於西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12月;奪回了韓信的軍權。隨即將韓信改封為楚王,命其建都於下邳,管轄淮北一帶地區,把齊地七十餘城、二千多裡的地方,改封給自己的兒子齊王劉肥。

一年後,劉邦以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為口實,採用陳平的計謀,設下「南遊雲夢」圈套,逮捕了韓信。韓信被押解回京師洛陽,但劉邦並未殺死他,而是將他貶封為淮陰侯,留在京師便於監視和控制他。

陳稀本是劉邦的寵臣,但屬異姓侯王,劉邦並不完全放心,陳稀被任命為巨鹿守,上任之前向韓信辭別。韓信拉著陳稀的手,令左右人等迴避,然後對他說:「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西元前197年陳稀反叛劉邦。

第二年冬,劉邦親率人討伐陳稀。但韓信稱病未與劉邦同去。韓信派人給陳稀送信說:

「弟舉兵,於從此助公。」同時,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與襲呂后、太子。」呂后和太子居於未央宮,周圍有重兵把守,警衛森嚴。

「高祖之征陳稀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之遠近,欲以穿地隧人宮中也。」韓信利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地道戰法攻入未央宮去。

宋朝高承在《事物紀源》中說:「紙鳶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製作風箏的材料:絲綢、麻布和竹子。韓信製作的風箏帶著張良飛上天空,未必可信。

目前國內外有關的航空書籍一般都認為風箏產生於中國,由漢朝將軍韓信發明。

3.羊侃利用風箏送詔書搬救兵

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誘說臨賀王蕭正德,願助其奪取政權。8月,侯景以誅朱異、徐鱗等為名,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起兵叛梁。梁以蕭範、蕭正表、柳仲禮、裴之高為南、北、西、東四道都督,命蕭綸統一指揮討侯景。

侯景留王顯貴守壽陽,詐稱遊獵,10月3日,襲擊占領譙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歷陽(今安徽省和縣),兵臨長江。蕭正德駐軍丹陽(南京西南),陰以大船數十,濟景渡江。侯景由採石(安徽省當塗西北)渡江後,分兵襲擊姑孰(安徽省當塗西),進至慈湖(安徽省當塗北)。

梁上下駭懼,乃以亙城王蕭大器總督城內各軍。侯景軍隊進至朱雀桁(南京南),蕭正德守宜陽門,迎侯景軍隊人城,遂圍台城(梁宮城)。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乃築長圍以斷其內外聯絡。

梁武帝被侯景軍隊圍困在南京的台城。羊侃在城裡放風箏,想用風箏送出武帝詔書,搬請救兵解台城之圍,可是風箏被侯景部下射下來了,搬請救兵未成。

4.張伍利用風箏送出求援信臨浼城解圍

公兀781年,田悅率兵圍攻臨焰,守將張任利用風箏送出求援信,結果得到馬燧的及時救援,打退田悅,臨箔城解圍。這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利用風箏傳送資訊成功的一例。

5.汴京之戰金軍風箏傳送書信

公兀191年(金正大九年)蒙軍在禹山(河南鄧縣西南)擊敗金軍後,蒙將拖雷留一支部隊牽制金軍,主力分道繼續北進,於第二年1月自唐州(河南唐河)直奔金都城汴京(河南開封)。金元帥完顏與蒙軍在襄城(河南襄城)戰敗,退回汴京。蒙軍圍城攻打,金軍堅守城池,兩軍相持不下。

金軍用風箏傳遞書信給被俘將士,要他們作內應使蒙軍退兵,但此計未成。蒙軍猛烈攻城十六晝夜未克。兩軍共戰死百萬人,仍然相持不下,雙方只好議和。

這是古代戰爭中運用風箏的又一例。

風箏在古代有什麼用

2樓:樂觀的志

用於軍事,娛樂。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廷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2023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3樓:匿名使用者

「春分時節,大地回暖,清氣上公升,正是踏青放風箏的好時候。古人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是一項老少咸宜的娛樂活動,而風箏製作技藝也是中國重要傳統工藝,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沙燕』風箏更是老北京的乙個代表性符號。實際上,古人一開始發明風箏,並非是為了休閒娛樂,而是有著重要的軍事目的。

最早的『風箏』也不是如今我們熟悉的『紙鳶』,而是一種風鈴……」

從「木鳶」到「紙鳶」

風箏最初是軍事用具

風箏是中國傳統工藝之一,在古代被稱為「紙鳶」「紙鷂」「鷂子」等。古人很早就幻想著製作出像小鳥一樣在天上飛的工具,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就曾發明出這樣一件飛行器「木鳶」:「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

」意即墨子花了三年時間製作而成一只能在天上飛的木鷹,可惜一天就壞了。傳說公輸班(即魯班)也製造過類似的「飛行器」,《墨子·魯問》說:「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魯班做了乙個木喜鵲,結果飛了三天。《渚宮舊事》也記載說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說魯班發明了木鳶,可以載人,乘著它,可以窺探宋城的情況。《太平御覽》說張衡做了乙隻木鳥,並將這只木鳥飾之以羽毛,腹中設定機關,能飛數里。

這些說法雖然不一定完全可信,但風箏的發明確實應該與人們早期利用風能的經驗以及對鷹等鳥類飛翔原理的探索有關。

4樓:繼潤

軍事,娛樂。

風箏與軍事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770-221bc)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

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藥用作戰爭進攻的**。[1]

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具有濃濃中國特色的風箏

墨家創始人,也是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在鷂子裡唱楚地思鄉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四面楚歌",所謂"徵人一夜盡望鄉",軍無鬥志,於是項羽大敗。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2023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與娛樂

唐代(618-907)建立後,由於採取了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減輕 人民負擔、發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措施,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全面發展的時期。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而節日的盛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作為一直被用於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

在唐代清明時節,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遊童,樂事末工。

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從五代(907-960)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 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做風箏了。

宋代(960-1279),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之所以成為發展階段,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作中的一種題材。

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紮製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代(1368-1911)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紮製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中國古代太監是怎樣被閹割的

聽說 是拿繩子把那個全部綁上 等過幾天就自然壞死 然後一刀切掉 糊上香灰 然後插上鵝毛 要是以後尿得出來就完事了 其實 太監 被 閹割 都只是切除其 讓其喪失生育能力,從而確保後宮的安全,保證龍脈的純正 傳說其方法極其殘忍,先用類似麻沸散的麻藥將人弄至半昏迷,在將下半身浸如熱水中,然後由專業的宮廷洗...

我做夢夢見無邊無際的大海,風箏上面是古代的女人,一直

從唯物的角度來說,做夢是對現實事物的反應。從醫學角度來說,正常人每天都會做夢,只是有時候我們不記得了,所以不用擔心,沒有特別的意思,放鬆心情就好。夢和現實是相反的,有句話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是你想多了 做夢夢到大海是怎麼回事?海是負擔 海洋無邊無際,象徵著生活的重擔沒有盡頭。男人夢見海洋,意味著心...

學了《理想的風箏》,你認為劉老師是怎樣的人?用一句名言來讚美他

理想的風箏中讚美劉老師的名言 劉老師堅強樂觀自信,熱愛生活 劉老師是 堅強,樂觀,風趣,充滿了愛 的人 名言 堅強者能在命運之風暴中奮鬥 劉老師是乙個樂觀開朗 愛學生 愛工作 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的人.名言 堅強者能在命運之風暴中奮鬥 生活只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