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2021-05-22 21:11:52 字數 4792 閱讀 1034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乙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乙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乙個小時。

「刻」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

「一盞茶」、「一炷香」

明清**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一歇」、「半歇」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個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計時方法一般如下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鐘計量時間。水從乙個碗滴到另乙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裡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乙個玻璃球流到另乙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鐘(1世紀) 第一台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標計時。

7.鐘擺(17世紀末) 乙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鐘由乙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

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

8.航海鐘(1世紀)乙個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在2023年發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9.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鐘(2023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鐘錶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錶使用數字代替了鍾面。

11.原子鐘(2023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3樓:_蘇離微

好像是沙漏,分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還有「更」要的話追問吧。

4樓:南昌志明

您知道古時候人們是怎麼計時的嗎?根據太陽照射桿子形成的倒影?這只是其中之一,他們還會用「龍舟香漏」和「延佑滴漏」等更簡單易懂的方法!

如果那只當鬧鐘的公雞被宰了,怎麼辦?古人當然不會吊死在一棵樹上。除了漏壺和日晷外,古人還發明了香鐘。

就是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才能準確。再從燃燒後剩餘的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後來,古人對香鐘進行了改良,在香火燒到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就會落下,撞擊盤香下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鐘的效果。

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是生命」,古今人們重視時間珍惜光陰。但若沒有計時工具,如何衡量過去、現在。怎樣區分前後快慢。

更不用講我們今天探月攬海、原子基因的研究和自動化、機械人、交通管理、雷射通訊的時間要求,要精確到百萬分之一秒甚至萬億分之一秒。可以說,沒有鐘錶,就沒有現代世界。精確的計時使乙個複雜的現代社會執行協調,而模糊的時間概念只能是低階原始社會的標誌。

鐘錶的時代意義就是精確程度。

古代的原始計時工具是銅壺滴漏、沙漏、日晷。11世紀我國北宋學者蘇頌建造的「水運儀象臺」,可稱最早的機械時鐘。由於需用水車供水作動力,故稱「水鐘」,每一刻鐘用鑼聲、鈴聲和鐘琴聲報時。

西方最早出現的機械時鐘,可能要算13世紀英國乙個鐵匠為一座寺院「鍛造」的一台機械鐘,它粗大的齒輪、鐘錘、柱軸和槓桿都是手工鍛打而成的。而2023年安裝在義大利公尺蘭的聖歐斯托教堂的時鐘,相比之下就要精密準確很多。但這些時鐘都只能用聲音報時而沒有表面標度顯示時間。

202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脈搏測定教堂吊燈擺動的週期,發現無論擺幅多大,時間都相同,於是設想這個原理可以用做鐘錶的鐘擺,通過實驗他寫成文章提出了著名的「鐘擺原理」。而把鐘擺原理運用在真正的時鐘上,是荷蘭的物理學家惠更斯,他在2023年製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計時的擺鐘。而更為輕巧方便的表,則是在後來人們發明了游絲擺輪代替單擺的事了。

從掛表、懷錶到手錶、戒指表,機械鐘錶越來越精細輕巧,但更為精確的石英電子錶從(2023年已開始占領鐘錶市場。日本的精工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鐘錶製造廠商,每兩秒鐘就生產一塊新錶。2023年發明的銫原子鐘,24小時的誤差不到億分之一秒。

6樓:看鑒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古代的計時方法

7樓:匿名使用者

1、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公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3、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乙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4、點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 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 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

」「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 凌晨04:12。

擴充套件資料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當地時間半夜零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當地時間凌晨二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當地時間凌晨四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當地時間早晨六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當地時間上晝八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當地時間上晝十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當地時間中午十二時。中午一詞,為十時辰制、十二時辰制的時間節點連用。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當地時間下晝二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當地時間下晝四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地時間傍晚六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當地時間晚上八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當地時間晚上十時。

古代時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 十時辰制 百刻製 十二時辰制 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 早 朝 晨,日入時稱夕 暮 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 正午 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 日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 或叫夜分...

古代人是怎麼避孕的?古代人是如何避孕的

在古代,人們用得比較多的避孕方藥,當屬帶柄的柿蒂。一般可以取帶柄的柿蒂4 7枚,放在瓦上焙乾存性,研成細粉,在月經乾淨後2天內用黃酒30克送服,據說服用一次可以避孕一年。所以,這個藥不能常服,也不能隨意服用。還有乙個比較有意思的方子,是用紫茄花14朵,需要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放在新瓦上焙乾,研成細末,...

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古代人都是怎麼取暖的?

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 火牆 壁爐和爐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 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秦宮的 壁爐 和 火牆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秦代宮廷貴族是怎樣禦寒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