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帶有哪些樣式,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什麼?

2021-03-04 07:15:58 字數 5951 閱讀 8397

1樓:手機使用者

野史記載,明朝朱元璋時期的大臣們,能根據腰帶的位置,揣測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壞。

當朱元璋褲腰帶一提,上仰到胸部,則說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腰帶下垂到腹部以下,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了。

朱元璋畫像

我國古代的腰帶,分為兩類:一類以絲帛製成,稱「大帶」;一類以皮革製成,稱「?[pán]帶」或「革帶」。

西周時期,由於皮革鞣製、染色等加工水平的侷限,革帶無任何裝飾,通過革帶兩端的絛帶繫結來固定,方便性和舒適性都不理想。

先秦貴族的高階禮儀服裝中,大帶用以束衣,革帶用以佩物。由於革帶結實,被用來懸掛玉佩環等比較重的服飾禮器,在革帶外面纏上華麗的絲質「大帶」,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帶。

秦始皇著裝示意圖,革帶和大帶共同使用。

使用革帶者,無論是鱷魚皮還是小牛皮,在當時都會被認為是社會底層。東漢的《漢書·賈山傳》有「布衣革帶之士」句,顏師古註釋為:「言貧賤之人也」。

同樣是兩條腰帶,如果你將大帶內穿,皮帶外縛,還是會被古人瘋狂diss。

代表華夏禮儀文化的漢服很好地傳承了革帶和大帶的穿戴方式,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則發展出了實用性更強的革帶。

不過,革帶真正開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寫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這一時期,也是革帶使用和發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帶扣好醜,我拒絕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帶上就已出現了「帶鉤」,取代了絛帶,實用性大大增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少數民族的服飾,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帶。

革帶及帶鉤示意圖

人們逐漸發現,帶鉤在實用的同時,用來彰顯身份也是極好的。革帶上配帶鉤在春秋時期成為了風尚。帶鉤對還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記?6?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國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齊國繼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機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裝死,躲過一劫。

雖然實用性遠不如今天的皮帶扣,但是一條帶有精美帶鉤的革帶絕對是當時的裝逼利器。

帶鉤種類繁多,在形狀上有棒形、獸形、鳥形、人形、龍形、匙形及琵琶形,裝飾紋樣有鳥紋、獸紋、龍紋、卷雲紋、幾何紋、連勾雷紋、渦紋等。無論從造型還是材質,帶鉤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最高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意識。

?0?2?0?2?0?2?0?2?0?2?0?2

陝西寶雞出圖的水禽形金帶鉤

戰國玉帶鉤

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說林訓》記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人們已經通過帶鉤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水平和社會地位。

今時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條有著大logo帶扣的腰帶,會被人認為俗氣並瘋狂diss之。

大logo皮帶

|腰不好就別用蹀躞帶了|

西晉至隋唐時期,革帶的功能、形制都趨於多樣性。唐宋文獻中常出現的「玉帶」、「金帶」都屬於革帶,區別只在於革帶上的裝飾物材質。

唐《通典》對不同階級的人應繫何種腰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帶,十二?(帶?

[kuǎ]:腰帶上的裝飾物,如玉、金、銀等);四品,金帶,十一???庶人服黃銅鐵帶,六?。

」當時武官還使用一種"蹀[dié]躞[xiè]帶",「蹀躞」原意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態。直到宋遼,武官都流行使用這種腰帶。

遼代蹀躞帶及帶?示意圖

蹀躞帶裝飾物的下端還連著乙個鉸鏈,銜接著乙個金屬鑄成的小環,專用於系佩刀、劍、磨刀石等物。《舊唐書·輿服志》中記錄:「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謂佩刀、刀子、礪石、契?

真(用於雕鑿的楔子)、噦厥(骨頭做的解繩結的錐子)、針筒、火石袋等也。」

遼代陳國公主駙馬蕭紹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帶

|古代沒有高腰褲|

明洪武年間,官服使用的革帶成為了辨等級的工具。為了使佩戴者顯得氣度大方,明朝**的革帶,是束而不繫的,只用細繩係於腋下衣肋之際,沒有束腰作用。由於革帶束而不繫,僅懸於腰際,革帶是活動的,為了保持腰帶平衡,佩戴者必須用手扶著,呈現出「撩袍端帶」的樣子。

明代官服示意圖,「撩袍端帶」為明代**常使用的姿勢。

關於腰帶佩戴的位置,《禮記?6?深衣》早有記載: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腰帶下忌壓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處,在肋骨和胯骨之間是為得體。如下穿法對古人來說,是不夠尊重的。

現代的高腰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

到明永樂年間,革帶的形制因禮制需要而成為了定法。革帶上裝飾物的數量和位置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明《正字通》記載:「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颱,左右排3圓桃。

排方左右曰魚尾(?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標準形製革帶示意圖

明·玉花樹腰帶

明代開國功臣汪興祖墓中出土的玉帶,使用了14塊和田玉,底部鑲以金託,鏤空雕出了翔於雲間的龍。明初的革帶絕大多數為素面玉帶,就連萬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面玉帶。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帶陪葬,在當時極其罕見,可見汪興祖功高蓋世。

汪興祖墓陪葬的鑲金託雲龍紋玉帶板

|自稱皇室後裔?掀起衣服看腰帶!|

清代滿人入關,為了強調皇室的尊貴,制定了一系列優待政策,尤其對於愛新覺羅這一宗族。順治十八年規定了用腰帶顏色區分身份高低,漢族**只能系藍色或石青色腰帶,嚴禁越級束用。

《清會典》更詳細記載了皇室的腰帶顏色:「凡宗室覺羅皆別以帶,宗室系金黃帶,覺羅繫紅帶。革退宗室者繫紅帶,革退覺羅者繫紫帶。」

皇太極的正黃色腰帶和鰲拜的青色腰帶,鰲拜權傾一時,在腰帶顏色上也不敢越級。

所以,下次有人給自己加戲,自稱愛新覺羅後人,什麼民族資產被凍結在xx銀行等人來投資,你只需問一句:「您腰帶是什麼顏色?」,便可以讓**無所遁形。

而且,刻意彰顯自己的「皇室後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統愛新覺羅後人往往低調到隱姓埋名,多改「金」姓。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什麼?

2樓:紙墨成殤

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衿」。

一般有絲絛製成,是絲編的帶子或繩子。通常搭配道袍、圍裙等衣物。屯堡人至今頭繫「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複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3樓:匿名使用者

帶絲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鈕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繫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

」段玉裁注:「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璡傳》:

「(璡)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璡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璡曰:

「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録》記載,宋太宗夜召陶穀。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

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穀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複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

「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

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

「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複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闢垂;士練帶,率下闢;居士錦帶;**縞帶。

」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闢。

」鄭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繫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

「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

」宋邢昺注:「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

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

《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繫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

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

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

「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

」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孔穎達註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

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

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

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繫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乙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繫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鈎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

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

「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

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

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

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

「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乙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

「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採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古代女子的頭飾有哪些,古代女子頭飾有哪些

古代漢族婦女頭髮都挽成髻。髻形有雙髻 垂髻 偏髻 平髻 螺髻 高髻 飛天髻等類。具體名稱則有數十種,如叢梳百葉髻 雙環望仙髻 朝天髻 翻荷髻 寶髻 花髻等。髮髻上的飾物則有梳 篦 簪 釵 步搖 翠翹 珠翠金銀寶細 搔頭 珠箍 珠冠 鳳冠,以及金銀珠玉精製的鸞鳳 採翟 珠滴 珠牌等。鬢髮兩側飾博鬢,也...

古代女子的雅稱 古代女子的雅稱有哪些

1 女士 源於 詩經 釐爾女士 孔穎達疏 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 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 有修養女子的尊稱。2 女流 儒林外史 第41回記載 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3 女郎 古樂府 木蘭辭 中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之句。寓有 女中之郎 的壯...

描寫古代女子化妝的詩句有哪些,古代關於女子化妝的詩詞

1.八寶裝bai 八寶妝 年代 宋du 作者 張先 錦屏羅幌初睡起zhi。花陰轉 重門 dao閉。正不寒不暖版 和風權 細雨,困人天氣。此時無限傷春意。憑誰訴 厭厭地。這淺情薄倖,千山萬水,也須來裡。2.點絳唇 妝席相逢 妝席相逢,旋勻紅淚歌金縷。意中曾許,欲共吹花去。長愛荷香,柳色殷橋路。留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