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教學任務適合開展合作學習

2021-03-04 06:42:26 字數 3324 閱讀 3185

1樓:匿名使用者

教學任務體現了達成教學目標的各種具體要求,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課堂學習中師生需要做什麼;教學策略(或方式方法)則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總體路徑乃至各種具體手段,它主要回答的是在課堂學習中師生應該怎麼做;連線教學任務與教學策略的載體是教學內容。一定的教學內容反映了教學任務的性質;一定的教學內容也決定了採用什麼樣的策略去完成相應的任務。因此,從系統設計教學的視角看,教學目標(任務)、教學策略(或方式方法)的一致性(再加上教學評價與其相配),是保證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取得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學設計全部的秘訣所在。

合作學習方式(我們現在約定俗成地這樣稱呼,實際上,它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是一種受到國際教育改革普遍重視、極富成效的主流思潮。為什麼在我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也受到了認真關注與積極嘗試呢?這並不是追趕時髦的行為,而是因為我們在教育與心理科學研究(包括腦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對教與學的性質有了更加深刻、合理的認識。

很長時間以來,教學一直被看成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這種認識過程以傳遞知識或搬運資訊為己任,學習的過程則是在頭腦倉庫中儲存資訊以備再現之用。但是這種舊的教學正規化不斷受到衝擊。新的教學正規化倡導的理念是:

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過程,它主要不是刺激反應,也不限於資訊加工,而是領悟發現、建構生成意義,是一種主動的體驗,是乙個對話協商、協作分享的過程。學習同伴同教師一樣,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落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不僅有賴於教師精心施教,同樣也離不開學習同伴的互助;教師不僅要做好嚮導,同時也可以是「學習夥伴」。

正是因為有了「教學正規化」的根本性轉變,合作學習方式才得以應運而生,受到青睞。但是,合作學習方式並不是孤軍奮戰,獨步天下。按照當代教育心理學家和教學設計家喬納森的觀點,與新技術結合的多元學習策略至少有「主動學習策略、建構學習策略、合作學習策略、反思學習策略和真實任務學習策略」五種。

更重要的是,合作學習策略不是萬能的。沒有「最好的」教學策略,只有「更好的」教學策略。所謂更好,是指符合具體情境的、恰當的策略。

所以,我們討論如何使合作學習更有效,乙個重要的話題就是合作學習方式怎樣與教學任務適配。

什麼樣的教學任務適宜合作學習方式?國外已有的研究認為,合作學習方式適宜於較為複雜或較高層次的認知學習任務,適宜於絕大多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任務。另外,如果教學目標本身包含了人際交往品質與能力培養的話,那麼,就更需要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所謂「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就是這個意思。

當代合作學習的倡導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教授詹森兄弟倆一直強調,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徵是「積極互賴、直面互動、責任到人、人際技能和小組建設」;而另一位合作學習理論的貢獻者、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學校社會組織中心」的斯萊文教授則更看重「群體獎勵、(成功)機會公平、滿足個別需要和小組目標」等因素。我們認為,如果教學任務(或者學習內容)蘊含了下列因素,則應該優先考慮採用合作學習方式。

互動——教學任務是否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彼此關愛理解,共同分享、鑑賞等。當然,這裡的互動不是一般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講解提問等「繼時互動」,而是要求生生之間討論、展示、爭辯、操作等「同時互動」。

互助——教學任務是否包含了不同層次的要求,有可能產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會自然地形成求助與助人的需求。

協同——教學任務是否只有經過小組成員責任分工、角色輪換,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吸取別人的長處相結合,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協作共事、齊心協力才能完成。

整合——教學任務是否體現了跨學科性、綜合性和任務驅動性、專案型學習的特點,是否要求不同觀點、不同材料、不同解題思路或方法的彙總綜合,是否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求新——教學任務是否突出了學習者個人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是否要求生成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的理解,是否求新、求異、求變,是否有較高的知識遷移性質。

辨析——教學內容是否需要經過爭辯、**、質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在相互磨合中堅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時也吸收別人好的創意。

評判——教學任務是否涉及到較多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是否有多種決策路徑可供選擇,是否需權衡利弊得失。

表現——教學任務是否要求學生充分展示、表露或「外化」已經學到的東西,是否以群體業績表現、以任務整合或專案調研的成果來衡量考評。

以上所討論的所謂教學任務中包含了可能適宜合作學習方式的因素,當然只是例舉性質的,並且也是相對而言的。對許多課堂情境而言,這些因素可能不是有或無的問題,而是強或弱、多或少的問題。我們現以兩個教學片斷為例作簡略說明。

《我的手》是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提出了四個教學目標:(1)知道自己手的形狀,了解手的結構,**手的靈巧性;(2)能用文字、圖畫呈現觀察結果和相互交流、評價;(3)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4)願意關注生命現象,樂意探索自身的秘密。這四個目標體現了認知、情感和心理動作目標的互相滲透,老師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交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還是體現了這方面的要求。

「**手的靈巧性」,可以說是這堂課的乙個中心點。因為從**手的靈巧性的小組活動中,學生們需要設計實驗並**「如果五個手指頭都長在一邊,如果五個手指頭都是由一根骨頭組成,手還會有這麼靈巧方便嗎」。學生們要從整合各種靈巧性的具體表現來作出辨析;學生們還要交流自己小組得出的**結論;學生們也要互相之間作出分工,協同完成**,等等。

教師最後課堂小結道:「今天同學們真能幹,老師沒有告訴你們答案,你們通過自己和小組裡的夥伴協作就把問題解決了,這就是我們學習科學課的方法。」這位教師不僅善用合作學習方式,同時也帶助學生們感受它們的實際效用和價值所在。

有意思的是,類似的主題《我有十個好朋友》卻屬小學藝術課,老師在「猜一猜,變一變(手影遊戲)」中重點安排了合作學習。老師先利用投影儀做手影表演(小狗小貓等),請學生們模仿小動物的叫聲或動作。依據學生們的回答,老師即興現編兒歌朗朗唸道:

「我在牆壁前/表演一雙手/變小貓,爬牆走/變小狗,張大口/變鴨子,水裡游……」學生的興致被調動起來後,老師趁熱打鐵地問道:「你們還有什麼別的點子嗎?你們還能變出什麼?

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用自己的小手作一形狀,請組內其他同學猜一猜,說一說,然後再上台來向全班同學展示,大家共同鑑賞學習一番:變公雞,喔喔叫/變山羊,鬍子翹/變兔子,蹦蹦跳……」就這一片斷的教學任務而言,學科內容整合非常明顯,而且需要學生利用以往的動作技能的積累用小手充分展示、表現,同時要求學生之間合作操作,屬於較為複雜的任務,的確適合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離合作學習的要求尚有不少距離,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對合作學習的具體方式知之不多(一講到合作學習,就是小組討論),還在於我們將合作學習只看成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其實,合作首先是一種價值追求,是一種新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將合作作為有更高、更強的競爭力的乙個先決條件的話,如果我們樹立離開了交往與合作,就談不上有什麼大的教育影響力這一新理念的話,那麼,我們或許會贊同詹森兄弟倆近年來多次強調的乙個觀點:

在任何年齡的學習者(甚至可以包括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課堂學習中,合作可以佔到60%~80%的比例,競爭20%~30%,單幹10%~20%。這個比例當然不是絕對的,但是可以肯定,合作學習的更有效、更興旺的日子還有待於我們大家共同去努力!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廚師,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學做廚師?

美食愛好者 返鄉創業者 退伍兵哥哥都可以來學 學廚師好像是沒有什麼基本要求的吧,廚師本來就是門檻低,簡單易學,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學做廚師?對美食沒有追求的人不合適做廚師。做廚師首先是出於對美食的喜愛,然後是養家餬口,如果你不喜歡做飯,不喜歡研究各類美食,估計做一陣你自己就會煩的,當你真正喜歡這個事情的...

什麼樣的女人適合結婚?什麼樣的適合戀愛

社會很複雜,同時生活也很複雜。相愛不容易,但能在一起的就更不容易,要好好珍惜,但並不是相愛的人都能在一起的,要考慮很多因素的,如家人 生活條件等等,現在社會不管什麼樣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 僅代表我個人意見 相愛並不能成為婚姻,同時婚姻也並不一定有愛。那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也存在,但是絕大多數...

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怎樣學習教育學?

高效課堂 要符合三個 量 1 資訊量 2 思維量 3 訓練量。回高效課堂要達答到三 動 1 形動,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 2 心動,思維在動 3 神動,思想在動。我們的課堂要符合兩個目標 1 教學的需要 2 學生的需要。上面的三 標準 三個 量 三 動 和兩個 目標 揭示了高效課堂的一些最本質的東西,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