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物演化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實質是什麼

2021-03-04 06:28:34 字數 5131 閱讀 4249

1樓:匿名使用者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但是環境條件(如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必然要有一部分個體被淘汰。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所謂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例如,乙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乙個種群,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也是乙個種群。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後代。

因此,種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乙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每乙個種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庫,種群中的個體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庫卻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保持和發展。

種群中每個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種群基因庫的乙個組成部分。不同的基因在種群基因庫中所佔的比例是不同的。某種基因在某個種群中出現的比例,叫做基因頻率。

怎樣才能知道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呢?這往往要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來獲得。

例如,從某個種群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就一對等位基因來說,每個個體可以看作含有2個基因。那麼,這100個個體共有200個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個, a基因有2×10+60=80個。

於是,在這個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120÷200=60%a 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0÷200=40%在自然界中,由於存在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等因素,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的。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可以看出,生物在繁衍後代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可遺傳的變異,這些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現代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可遺傳的變異主要來自突變(廣義的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我們知道,自然界

生物演化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實質是什

2樓:根據

核心:自然選擇。

實質:內因是不定向的遺傳和變異。

外因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樓:harder人

1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3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4 隔離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5 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4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相比,進化的地方在與:1、研究水平從性狀水平深入到了基因(分子)水平,認識到了遺傳和變異的本質,拋棄了獲得性遺傳的觀點;2、研究物件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變成以種群為基本單位,認識到生物進化不是以個體進行的,而是以種群為單位的。

5樓: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但是環境條件(如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必然要有一部分個體被淘汰。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所謂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例如,乙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乙個種群,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也是乙個種群。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後代。

因此,種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乙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每乙個種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庫,種群中的個體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庫卻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保持和發展。

種群中每個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種群基因庫的乙個組成部分。不同的基因在種群基因庫中所佔的比例是不同的。某種基因在某個種群中出現的比例,叫做基因頻率。

怎樣才能知道某種基因的基因頻率呢?這往往要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來獲得。

例如,從某個種群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就一對等位基因來說,每個個體可以看作含有2個基因。那麼,這100個個體共有200個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個, a基因有2×10+60=80個。

於是,在這個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120÷200=60%a 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0÷200=40%在自然界中,由於存在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等因素,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的。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可以看出,生物在繁衍後代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可遺傳的變異,這些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現代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可遺傳的變異主要來自突變(廣義的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發突變頻率很低,而且一般對生物體是有害的,那麼,它為什麼還能夠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呢?這是因為雖然對於每乙個基因來說,突變率是很低的,但是種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每個個體的每乙個細胞中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這樣,每一代就會產生大量的突變。例如,果蠅約有10^4對基因,假定每個基因的突變率都是10^(-5),對於乙個中等數量的果蠅種群(約有10^8個個體)來說,每一代出現的基因突變量將是:

2×10^4×10^(-5)×10^8=2×10^7(個)。

此外,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並不是絕對的,這取決於生物的生存環境。

例如,有翅的昆蟲中有時會出現殘翅和無翅的突變型別,這類昆蟲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生存下去。但是在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昆蟲的這種突變性狀反而是有利的,這是因為這類昆蟲不能飛行,就避免被風吹到海浬淹死(如圖)。

在突變過程中產生的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出現大量的可遺傳變異。由於這些變異的產生是不定向的,因此,突變和基因重組只是產生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下面用樺尺蠖在工業區體色變黑的例子來說明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

英國的曼徹斯特地區有一種樺尺蠖,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在自然條件下,樺尺蛾會出現多種變異,如有的觸角短些、有的足長些、有的體色深些等。在19世紀中期以前,樺尺蠖幾乎都是淺色型的。

到了20世紀中期,生物學家們發現,黑色型的樺尺蠖卻成了常見型別,這時其他方面的變異仍然存在。雜交實驗表明,樺尺蠖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對淺色(s)是顯性。在19世紀中期以前,樺尺蠖種群中s基因的頻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紀則上公升到95%以上。

這種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在19世紀時,曼徹斯特地區的樹幹上長滿了地衣,淺色的樺尺蠖棲息在上面不容易被鳥類發現(如圖),因此容易生存下來並繁殖後代,種群中s基因的頻率也就很高。後來,環境條件發生了

變化,隨著英國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地衣不能生存,工業發展後,在被燻黑樹幹上的樺尺蠖,結果樹皮裸露並被煤煙薰成黑褐色。在這種情況下,淺色型個體容易被鳥類捕食,而黑色型的個體由於具有了保護色而容易生存下來。這樣,在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中,淺色型個體數減少,s基因的頻率也隨著降低;而黑色型的個體數增多,s基因的頻率隨著增高。

經過許多代以後,黑色型個體就成了常見型別,s基因的頻率也達到了95%以上。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的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緩慢地進化。因此,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除了自然選擇以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基因頻率的變化。例如,在乙個種群中,某種基因的頻率為2%,如果這個種群有50萬個個體,含這種基因的個體就有1萬個。如果這個種群只有50個個體,那麼就只有1個個體具有這種基因。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由於這個個體偶然死亡或沒有交配,而使這種基因在種群中消失。這種現象叫做遺傳漂變。一般種群越小,遺傳漂變越顯著。

又如,在乙個種群中,如果含有a基因的個體比含有a基因的個體更多地遷移到另乙個地區,那麼,這個種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頻率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可見,遺傳漂變和遷移也是造成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

隔離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並沒有形成新的物種。那麼,什麼是物種,新的物種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自然界中,新物種的形成要有隔離的存在。隔離就是將乙個種群分隔成許多個小種群,使彼此之間不能交配,這樣,不同的種群就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才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種。隔離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地理隔離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區域的種群,由於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礙,使彼此間無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例如,東北虎和華南虎分別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這兩個地區之間的遼闊地帶就起到了地理隔離的作用。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這兩個種群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成為兩個不同的虎亞種。

生殖隔離是指種群間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後不能產生出可育後代的現象。

生殖隔離的形式很多。如動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開花季節、花的形態不同,而造成的不能交配都是生殖隔離。有些生物雖然能夠交配,但胚胎在發育的早期就會死去,或產生的雜種後代沒有生殖能力,如馬和驢雜交產生的後代騾就是這樣,這些也是生殖隔離。

這就是說,不同物種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自然界中物種形成的方式有多種,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

例如,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地雀就是這樣形成的。這些地雀原先屬於同乙個物種,從南美洲大陸遷來後,逐漸分布到不同的群島上。各個島上的地雀被海洋隔開,這樣,不同的地雀就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而乙個種群的突變和基因重組對另乙個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影響,因此,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就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另外,由於每個島上的食物和棲息條件等互不相同,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別;在乙個種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來,在另乙個種群中,被保留下來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這些種群的基因庫會變得很不相同,並逐步出現生殖上的隔離。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同乙個物種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種。

不過,這種物種形成的過程進行得十分緩慢,往往需要成千上萬代,甚至幾百萬代才能實現 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例如,某種蘭花與吸食花蜜的蛾類的結構相適應;獵豹與斑馬、狼與羊等捕食者與**食者之間存在相互選擇的關係。

達爾文演化論的核心內容是A生存競爭B人工選擇C

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要點 大量繁殖 生存鬥爭 遺傳變異 適者生存 其中,大量繁殖少量存在 和 遺傳變異 是生物界普遍存去的客觀事實,而 生存鬥爭 和 適者生存 是達爾文根據前面的事實所作出的兩個科學推論 首先,生物普遍具有的遺傳性和變異性是自然選擇的基礎 遺傳保證了物種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現代生物演化論與達爾文演化論有何異同點

這也是別人總結的 相同點 都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多樣性 適應性。不同點 1.達爾文演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而現代演化論克服了這個缺點。2.達爾文演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代演化論則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3.在達爾文學說中,自然選擇來...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比達爾文的演化論有什麼進步意義

現代演化論徹底否定獲得性狀的遺傳,強調進化的漸進性,認為進化是群體而不是個體的現象,並重新肯定了自然選擇的壓倒一切的重要性。進化是生物種群中實現的,而突變 選擇 和隔離是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過程中的3個基本環節。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例如,為遷移,突變,和遺傳漂移等理論提供遺傳和分子生物資料,生物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