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派所獨創的比較文學研究方法是什麼

2021-03-04 06:23:54 字數 3519 閱讀 8067

1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巴黎大學教授維爾曼 (1790~1870)。2023年他在講授中世紀和18世紀法國文學課時,曾幾次使用「比較文學」和「比較分析」等術語,兩年以後他將題名為《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講稿出版。

2023年後,「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紀70年代後,比較文學在歐美各國有了很大發展,其中心在法國。2023年法國保羅·梵·第根的著作《比較文學論》,第一次全面總結了近百年來比較文學發展的理論和歷史,主張把文學研究劃分為國別文學、比較文學、總體文學三大範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年鑑》在美國創刊,按年總結比較文學發展的成績與問題。

比較文學研究,不同國家的學者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為代表的法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影響研究,以韋勒克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以阿歷克謝耶夫和日爾蒙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學者則認為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應該同時並重。   在中國,魯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廣泛比較研究過各國文學的發展,如魯迅的《摩羅詩力說》、茅盾的《**近代文學雜談》等。

20世紀30年代中國開始介紹外國比較文學的歷史和理論 。陳銓的《中德文化研究》 、錢鍾書的《 談藝錄》、朱光潛的《詩論》等,在某個方面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奉獻。7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在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成績斐然。

產生於19世紀的比較文學,是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即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學與文學,或者文學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意識形態的關係的新型邊緣學科。從世界文學的角度著眼,充分揭示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文學所持有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探索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乃至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比較文學的任務。

由於各民族的文學之間,在歷史上存在著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聯絡,因此就出現了如下文學現象:日本的古典**《源氏物語》中,就運用了不少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我國古典**《西遊記》中,孫悟空能七十二變,就吸收了印度佛經中神猴哈奴曼會三十六變的成分,孫悟空大鬧天宮又發展了印度佛經《賢愚經》中頂生王鬧天帝宮殿的故事;相傳李白首先創作了《菩薩蠻》,但據考證,《菩薩蠻》是古代緬甸的樂調,經雲南而傳入中原;更早的《楚辭·離騷》,開頭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維庚寅吾以降」。

這難以理解的「攝提」、「孟陬」等詞,有的專家研究認為,它們是從國外傳入的星座譯名,極可能是希臘文,也可能是撒馬里亞語等。這類研究,由於主要是尋溯不同民族文學之間交往聯絡,研究其淵源、媒介、流傳、翻譯、接受等等的影響事實,所以就叫它為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這一類研究,一百年前興起並盛行於法國、德國,並一度還曾主宰了比較文學的全部領域,因此「影響研究」的成績可謂碩果累累,有關「影響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也較成熟完備。

凡著重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張研究各民族文學現象之間確實存在的影響事實聯絡,因此對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及其方法,大家習慣稱之為「影響研究」學派。又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比較文學界的爭論中,其爭論的一方多是法國學者,故又被稱為「法國學派」。這一學派對比較文學的認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亞對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為代表。

梵·第根在2023年的《比較文學論》一書中說:「真正的『比較文學』的特質,正如一切歷史科學的特質一樣,是把盡可能多**不同的事實採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乙個事實加以解釋;是擴大認識的基礎,以便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而基亞於20年後出版的《比較文學》中說得更明白:

「比較文學就是國際文學的關係史。比較文學工作者站在語言或民族的邊緣,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在題材、思想、書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

然而,無論在中外文學還是各國文學之間,也無論是詩歌、**、戲劇、散文,還是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或是文藝思潮、流派和運動之間,都還存在著眾多的並無影響事實聯絡卻又十分相似的情況。

這種對各民族文學所作的比較研究,由於其研究的物件是彼此之間並無直接影響交流的各民族文學,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因此,被稱為比較文學中的另一大類——「平行研究」。又由於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倡與實施的,故又被稱為「美國學派」。20世紀60年代,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雷馬克教授,其給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最被學界稱道:

「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這一定義,除了強調對並無相互影響或聯絡的各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較文學外,它還提出了比較文學還應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或信仰等「表現領域」的關係研究,即被學界稱之為「跨學科」研究,也屬比較文學。

無論是影響研究還是平行研究,或是跨學科研究,它們都是不同於通常的文學史、文學批評或文學理論的一種文學研究。這種被稱作為比較文學的文學研究新興學科,有其自己的研究物件,即都是以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學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是一種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間與學科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這種研究不是為了比優劣、賽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學與總體知識的視野,來參照比較地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學和他者的外國文學,以構建更為科學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史體系。因此,比較文學為文學研究開闢了乙個順應當今全球化程序的認識新天地。

我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季羨林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曾在《人民**》上著文,對什麼是比較文學作過準確而又精當的回答:   「比較文學就是把不同國家的文學拿來加以比較。這可以說是狹義的比較文學。

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同其他學科來比較,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在內。」

而到了20世紀末,英國女學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較文學批評導論》一書的開頭也說:「對什麼是比較文學的簡明回答是,比較文學是關於跨越兩個以上文化的文字的跨學科研究,也是對跨越了時空的兩個以上文學相關模式的關係研究。」   可見,跨國族界、跨語言界和跨學科界的比較文學,是一門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興人文學科,它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體系,自己的任務,自己的特點與要求。

它是產生於各國文學文化交往的基礎上,隨之發展而成熟,並與當今全球化時代認識同步的文學研究綜合性學科。

「比較文學」這個說法是法國的學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來的。在當時的歐洲,由於民族國家的形成,各國學者都致力於各自民族文學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從社會背景,作家生平來詮釋作品,也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套路。後來,法國的學者卻認為僅僅對國族文學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夠的,文學的研究應當跨越國族的界限。

德國的大詩人歌德(j.w.goethe)支援這種超國界的視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國學者的「比較文學」還是歌德的「世界文學」,著眼點都在歐洲,這是需要說明的。法國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從事的是一種「影響的研究「,關心的是乙個國族的文學怎樣被另乙個國族的文學家接受,模仿和創造性地轉化,追溯和清理文學跨越國族疆界旅行的軌跡。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西洋歸國的作家學者如梁宗岱、錢鍾書、陳銓等人都曾努力推動中國比較文學的研究,遺憾的是四九年以後中國大陸比較文學研究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停滯,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虧台灣和香港的學者不曾因政治的負面影響而使研究有所中斷。二戰以後,美國的比較文學學者提出了所謂「平行的研究」,即國別文學之間即使沒有發生過關係,照樣可以進行比較研究。所以莎氏比亞可以和湯顯祖比較,《紅樓夢》可以和《源氏物語》比較。

比較文學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學科,比如文學與**、與哲學、與宗教、與心理學甚至數學,都可以進行比較。近

一、二十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又開始朝比較文化研究轉向,比如所謂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性別批評等等

中國學前教育的課程模式是什麼,中國學前教育的課程模式是什麼

蘋果兔兒bai童食育課程的核du心素養 給zhi孩子乙個營養健康的生活dao環境專,在生活中培養多元屬智慧型,所有一切都在玩中學 做中學。在ai年代裡,必須具備的素質能力。食育還能帶給孩子 愛他就教他學會分享,愛他就讓他懂得感恩!素質教育 1 創造能力培養 2 自學能力培養 3 社會公德教育 4 世...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的組織機構,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是非盈利性機構嗎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設有理事會 常務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負責總會的日常事務與學術工作。另外專設世界學前教育組織 omep 中國委員會,負責國際合作和交流事務。研究會下設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 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與管理專業委員會 遊戲與玩具專業委員會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 幼兒園社會教育專業委...

南韓學生羨慕中國學生的校服,你怎麼看?

這種現象就像錢鍾書在 圍城 裡說得那樣,圍城原理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東西,吃的永遠是別人給的最好吃,東西永遠都覺得別人的東西是最好的。總是忽略自己擁有的東西。兩個國家的校服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點,南韓校服的優點是看起來青春靚麗,到穿起來不舒服,試想你在學校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