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時間,目的,結果,意義等

2021-03-04 05:32:20 字數 6230 閱讀 1457

1樓:匿名使用者

下西洋時間:永樂三年(2023年)至宣德八年(2023年)的二十八年間

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乙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

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絡起來,試圖建立乙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 明成祖朱棣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減少老百姓負擔。

發展海外**,傳播中華文明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許多**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這種**是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的政治目的。

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託葬中華。

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

這種**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

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這種**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的。

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划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

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活動有政治行為的**,也存在經濟行為的**。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

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下西洋的結果:完成了預期目標

下西洋的意義: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目的.概括.意義

2樓:東門爾白芒柳

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另說還有乙個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行蹤.當時明朝相對於周邊和西歐國家來說是發達的,為了宣揚明朝的繁榮明成祖才讓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力昌盛富強與海外各國交流.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西方開闢新航線的目的不同,單求政治目的而不是經濟目的.但他下西洋的行為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將我國的文化和技術傳到了海外,宣揚了國威.同時也取的了一定的經濟收益,和經濟交流.但經濟收益是很少的.

不能長久的原因是因為這一行為是不記經濟收益的單純為政治目的,由於封建社會對與海外通商的限制他不能發展成為大的經濟交流.單純依靠明朝國力支援這樣肯定是不能長久的.

3樓:棒棒不是糖

鄭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積極遣使到亞非各地,促進中外交流。

2、目的:(1)宣揚國威,即宣傳明王朝的強盛;(2)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3)為宮廷購回奢侈品。

3、經過:1405-202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岸。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4。時間1405-2023年

鄭和下西洋歷史評價:

1、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

2、其規模、航行時間、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早半個世紀;

3、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4、侷限性;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因而不計經濟效益,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長久。望採納

概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時間,出發點,最遠到達地區和意義

4樓:happy涓嶇煡閬

1、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充套件朝貢**(經濟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5樓:※淡茗

1、目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

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2、歷史意義:

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充套件。

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6樓:匿名使用者

(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絡。

(2)、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7樓:燁世兵權之軍督

主要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

另外,還有乙個目的,便是在海外尋找建文帝下落。

歷史意義(作用):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絡,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

8樓:匿名使用者

目的及意義:

目的: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另說還有乙個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行蹤.當時明朝相對於周邊和西歐國家來說是發達的,為了宣揚明朝的繁榮明成祖才讓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力昌盛富強與海外各國交流.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西方開闢新航線的目的不同,單求政治目的而不是經濟目的.但他下西洋的行為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將我國的文化和技術傳到了海外,宣揚了國威.同時也取的了一定的經濟收益,和經濟交流.但經濟收益是很少的.

意義:鄭和下西洋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歷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2023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一鈞說,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

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係,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乙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讓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以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十五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台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王桂巖與鄭一鈞觀點相近。

王桂巖說,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闢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專家們認為,與同時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人大航海,推動大批中國人以空前的規模走向海洋,是為了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一鈞說,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是以「仁」、「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鄭和使團在海外努力傳播中華文教,與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這種「大同」與「和諧」的理想,也是各國人民嚮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海外各國人民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儒學會會長林義彪從自己家鄉人民對鄭和的崇拜來表述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義。林義彪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外關係的豐碑。

鄭和航海圖也被以後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說,鄭和下西洋,向各國推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傳播了文化文明,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其**上的貢獻,因為當時明代的陶瓷、絲綢、錢幣等,多為東南亞各地人民所喜愛及需要;而產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為國內所需要,這種各取所需的現實,使鄭和的遠航彰顯了**的重要性。但專家們認為,鄭和遠航影響之持久深遠的,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海洋科技系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

王桂巖則認為,一方面,就中華文化的西傳而言,鄭和所到之處,往往立石紀功,宣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西洋**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階**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時間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樂三年 1405年 至宣德八年 1433年 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1405年7月11日 永樂三年 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 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 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多種說法,1.揚明朝天威 2.尋找建文帝 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 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 4.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巨集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 大同 與 和諧 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但上面的答案基本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明朝後來怎麼不下海了?鄭和去...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 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