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2021-03-04 04:37:54 字數 4358 閱讀 7999

1樓:匿名使用者

隋統一南北,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它結束了近三個世紀的混亂局面,使社會發展步入正軌,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唐朝的強大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主要是為唐朝奠定了基礎……隋的京杭大運河,幾個大的糧倉,這些都為唐朝後來的貞歡之治奠定了基礎。

4樓:非華麗的轉身

結束了幾百年的南北朝亂世。重新成為了大一統的國家。為唐朝的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答:意義重大,我國自從西晉永寧元年正月(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引發晉室內亂,史稱「八王混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西晉王朝終於在農民起義和異族入侵的大動亂中滅亡。(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建立的漢國滅西晉,北方從此進入十六國時期。

南方的東晉也並不穩定。東晉於公元420年滅亡,後歷宋、齊、梁、陳等短暫的朝代,北方各國,及南北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至公元600年隋文帝始統一中國。

隋朝雖然短暫,但它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局面。

6樓:匿名使用者

1、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局面。鞏固了**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絡! 為後來唐帝國的繁盛打下了基礎。

2,隋朝的統一為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人口逐漸增多,生產力得到提高,商業開始繁榮;

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建立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收入。

7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的意義在於:一.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後近四百年全國**的局面,符合全國人民厭煩戰亂的願望;二.

有效地融合了全國民族;三.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四.促進了內地經濟與邊境經濟的發展,隋曾三次派人到台灣;五.

為推翻它的隨之建立的唐朝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全方位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8樓:心明心誠

答:意義重大,我國自從西晉永寧元年正月(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引發晉室內亂,史稱「八王混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西晉王朝終於在農民起義和異族入侵的大動亂中滅亡。(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建立的漢國滅西晉,北方從此進入十六國時期。

南方的東晉也並不穩定。東晉於公元420年滅亡,後歷宋、齊、梁、陳等短暫的朝代,北方各國,及南北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至公元600年隋文帝始統一中國。

隋朝雖然短暫,但它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局面。

9樓:藍使之淚

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戰亂,對外戰爭統一全國版圖!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意義相當大。隋朝結束了300年的中國歷史上又乙個黑暗時代或者戰國時代。為後面諸朝代的統一奠定基礎,開創先河。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

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雖然隋朝就幾個皇帝,但前兩個就很有成就,雖然有乙個被稱為煬帝。

11樓:奈達摩爾

全國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封建經濟持續發展,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各民族聯絡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對外積極開放,中外聯絡日益加強,科技文化世界領先,全面輝煌。手機碼字,見量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既秦朝的第二次全國大一統,對於版圖擴張和邊疆穩定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此時的大統一對於唐朝後來的貞觀盛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13樓:懷中抱妹殺

隋朝以前,南北朝對峙了快200年了,再這麼下去【中國】就分列成倆國家了。

所以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有的把楊堅和秦始皇並列為最偉大的統治者。

14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結束了戰亂,實現民眾的願望。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強了文化交流。使的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北方經濟,使得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為後面諸朝代的統一奠定基礎,對於版圖擴張和邊疆穩定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此時的大統一對於唐朝後來的貞觀盛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15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想要的是

教課書的答案,那麼教課書上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我不再給這方面的答案。如果你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可以回答你:「沒有什麼意義。

《三國演義》第一句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人類歷史發展自然規律。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意義的話,全國統一可以使百姓免受生靈塗炭,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

1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隋朝是在北周統一北方的基礎上,並在北方穩固後南下,一舉滅陳。結束自四世紀以來的二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第二隋是乙個民族大一統時期,統一的國家促進了各民族之文化交流。

第三,隋立國後創三省六部與科舉制,為後世各代所採用。成為後一千多年一直存在的**官制和人才選拔制度。第四,輸通開糟大運河,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於國家的糧運、軍事都有極大幫助。

17樓:匿名使用者

結束自四世紀以來的二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18樓:匿名使用者

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

19樓:星際爭雄

是繼秦漢之後的又一次全國性的大統一,

20樓:張偉家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准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就如秦bai 統一一樣,解決了長期對du立的局面,完成zhi了國家的統一,dao為以後回的統一打下基礎,也解決答了南北朝時期,北方胡種與南方純漢人之間的民族融合問題,使其團結在乙個 政權下。也是五胡亂華以來第乙個統一全國的漢人皇帝領導的朝代,它國力強盛,甚至超過後來的唐朝,它掃除了久經欺辱的漢人的自...

隋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是什麼隋朝對全國的統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隋朝的統一,我認為其歷史意義並不因其後的繁榮,而是從根本上鞏固和延長了我中華5000年從未斷絕的文明史。中國在經歷春秋戰國後中華文明已經進入甚至於顛覆的危險階段。中國並沒有像羅馬 希臘 埃及這幾個文明史一樣在危機後中斷,這是得力於漢代的統一而使中華文明繼續延續。漢朝結束後,中國再次進入 混亂,戰火綿...

隋朝統一全國的必然性是人民渴望統一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只要學生明確歷史必然性是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內在的固有的 必然的聯絡而非主觀因素就比較容易做出選擇判斷。人民渴望統一 是歷史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要求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社會現象要求統一以適應於它的需要 江南經濟發展 使南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