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經常被認為是偽科學,心理學就是偽科學,中科院你們認為呢?

2021-03-03 23:38:26 字數 4980 閱讀 9527

1樓:凝帝系列6cfv撻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理解,什麼是科學。

科學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產生公共知識;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1、系統的實證主義。

指通過觀察驗證來找尋世界的規律,而不是通過純粹思考或訴諸權威,而系統的實證主義,是指結構化的觀察。

2023年馮特建立第乙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研究從最初的動物實驗(巴普洛夫的反射實驗)到現代的腦科學、認知科學研究,無不符合科學的系統實證主義原則。

2、產生公共知識。

科學知識在沒有提交給科學團體、接受他人批評和驗證之前根本不存在,利用可重複性來定義公共知識,確保某個特定發現不是由於個別調查者的錯誤或偏差產生。

《心理學摘要》中羅列了1000多種不同期刊的文章摘要,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有上千份心理學科學期刊,大部分期刊設有同行評審,心理學有待檢驗的理論和實驗都能在期刊進行釋出並接受同行檢驗。

從這一角度來說,心理學產生可供檢驗的公共知識。

3、實證性、可解決的問題

科學針對的是可解決的、可明確的具體問題。科學通過以下方式得以進步:提出理論解釋特定現象——根據理論做出**——實證檢驗假設——根據檢驗對理論進行修正(理論-**-檢驗-修正)。

不同問題中,有的本質上可以解決,有的不可以。而可以和不可以解決之歌界限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理論和技術的進步有可能發生變化。比如二三十年前,對於「傑弗遜**是否與其奴隸薩麗生下了某個孩子」這一議題,歷史學家不會認為這是乙個實證可解的問題,然而到了現在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已成為可解。

心理學脫胎於哲學,許多原先無法用實證來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忘記曾經知道的事情?」「身處乙個群體中會如何改變乙個人的行為和思想?」這些問題慢慢變得實證可解。

滿足科學的三個特徵的心理學,為何會被稱為偽科學呢?

首先,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任何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遭受質疑。

自2023年第乙個心理學實驗室建立以來,心理學至今發展不過一百多年,目前並沒有乙個類似物理學中的牛頓定律的統一理論引領心理學研究,這是心理學遭受質疑的乙個主要原因。

物理學、天文學等學科在發展過程中也同樣遭受過質疑,伽利略、布魯若等科學家更是因此遭遇陷害,現代社會人們對科學的態度雖有好轉,然而依然避免不了對新興科學秉持懷疑態度。

其次,心理學研究的物件,與世俗智慧型密切相關,且經常會挑戰世俗智慧型。

當地質學家提出某種石頭的概念時,我們不會介意他們提出什麼。當心理學家提出某些概念時,我們往往會對此產生不解。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抑鬱」「焦慮」等情緒,普通大眾認為抑鬱就是「感覺不太好」,焦慮就是「總是很著急心慌」,然而在心理學家眼裡,這都是需要用一系列問卷和生理指標進行測量的概念。

當心理學家用這些專業術語與普通大眾進行溝通,他們彼此之間的意義完全不一樣,普通大眾通常會認為心理學家是在故弄玄虛,對心理學的誤解也因此加深。

此外,大眾**對心理學知識的片面傳播也是心理學被認為是偽科學的重要因素。

提到心理學,大家很快會想到催眠、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確實是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流派,但心理學研究遠不僅如此,而精神分析對心理學的貢獻也因**傳播被大大高估。精神分析因其神秘性被大眾傳播得非常廣泛,而精神分析的實證性與大眾認知中的科學是相違背的,這無形中增加了大家對心理學科學性的懷疑。

最後,社會上不少打著心理學幌子經營偽科學新年的巨大產業正在興起。

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想讓大眾相信,無論什麼都能納入心理學的範疇,什麼「催眠**」「激發潛在心靈能量」「睡覺時學法語」等,這類廣告層出不窮,然而這些都不是建立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與心理學無關,只是心理學被有心人利用,成為騙人的工具,給心理學這一學科造成莫大的影響。

心理學就是偽科學,中科院你們認為呢?

2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學不是偽科學。所謂偽科學,是指不能通過實驗證實和再現的。偽科學版(pseudoscience)是已權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所謂理論或假設。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都誤解了?

3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人們對於心理學的誤解首先來自於他們自身對於心理現象的興趣。自古希臘以來認識論作為心理學的濫觴,就已經成為人類思想的興趣之一;二十世紀更可以說是心理學的世紀,沒有科學比心理學上公升的速度更快。假如大眾沒有這麼強烈的對心理的興趣,心理學不會成為這麼熱門的話題。

第二個更明顯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傳統避諱心理學疾病,不比西方,去心理診所跟去醫院似地,大家都認作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瘋癲」的建構也許類似於福柯,是封建統治用來奴化人民的工具,也有可能是因為小農經濟落後,社會保障不健全,精神疾病會給家庭帶來極大的苦難導致的。無論如何國人對於精神疾病的態度有待改觀。

第三個是讓我很痛恨的寫**的和拍電影的,**心理是他們及其鍾情的乙個題目。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本在於之前說的人類對心理現象的普遍興趣,因此票房或者**會很賣座。但是這些流行文化的東西是沒有辦法對心理學做出乙個公正的判斷的。

我看過一些心理學電影,唯一乙個夠水平的是記憶碎片,其他都差不少。

第四個是人們在日常交流當中,總喜歡講不通尋常的故事。如果故事講某某某心理學家很有名,一生中**好了無數病人,這個故事一定不會受歡迎,太老調了。但是如果說哪個心理學家本身就是精神病人,很多患者進了他的診所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診所附近的一條河經常在月圓之夜發出異響和幻象,乙個抓人的故事就出來了。

最後乙個是心理現象通常能夠被常識來把握,不想遺傳學、量子力學那樣需要專門的知識才能搞明白。這樣就導致了心理學容易遭到非專業的人們的批評。佛洛依德曾經酸溜溜地說批判愛因斯坦的人遠比批評自己的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4樓:百度使用者

對於心理學,人們大都存在這樣那樣的誤解。隨便問幾個人什麼是心理學,這些業餘心理學家可能會給你各種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偏見和誤解。下面就常見誤解予以解釋,以掃除人們心中對心理學的認識誤區。

誤解一:心理學家知道人們在想什麼 「你是學心理學的,那麼你說說我正在想什麼?」當周圍人得知了你是學心理專業的時候,他們會馬上好奇地發出這樣的問題。

人們總是以為心理學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應該能透視眼前人的內心活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心理活動具有廣泛的含義,包括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和意志等,並非只是人在某種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學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這些心理活動的規律——它們如何產生、發展?

受哪些因素影響?相互間有什麼聯絡?等等。

心理學家通常是根據人的情緒表現和外在行為等來研究人的心理。也許他們可以根據你的外在特徵或測驗結果來推測你的內部心理特徵,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則再老到的心理學家也不可能會所謂的「知心術」——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內心世界。 誤解二:

心理學是「偽科學」 許多人認為心理學是「偽科學」,都是騙人的。這著實讓搞心理學的人傷心不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對於大多數人,所謂「科學」,應該有嚴格的實驗操作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比如物理學或數學。而人的心理看不見又摸不著,對它的操作和研究豈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又變幻莫測,是個十分難以控制的變數,所以人們認為心理學研究是靠不住的。

其次,心理諮詢往往令人們很失望。由於人們對心理諮詢沒有乙個正確和充分的了解,產生了瞬間**心理問題的希望,這樣當然會失望。沒有什麼藥能瞬間愈病,心理諮詢解決心理困擾同樣需要乙個過程。

而且,心理諮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諮詢者需要積極配合諮詢師的要求,不能只由諮詢師一方努力,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諸多的原因,使許多人認為心理學是「偽科學」。 心理學是一門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學。

2023年,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正式成為國際科學聯合會的會員。這證明了心理學的學術地位。心理學的許多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心理物理學,向來就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相近似。

發展到現在,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從實驗控制、統計學分析,直到結論的提出,都已經採取了嚴格的科學設計,都已制定了統一的科學標準。 關於心理諮詢,在諮詢者的積極配合的基礎上,往往需要數個月甚至是更長時間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這是乙個互動的和漫長的過程。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冰塊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對心理諮詢要有正確的理解和現實的期望,不宜因為急於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諮詢,否定整個心理學。 誤解三:

心理學家會催眠 很多人對催眠術有濃厚的興趣,因為覺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術,人們又往往想起心理學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誤導。

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既然他使用催眠術,那麼心理學家應該都會催眠術。另外,可能是緣於幾部頗有知名度的「心理電影」的誤導,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學家使用催眠術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純粹為了商業炒作而對催眠術的作用進行了誇大甚至歪曲。

催眠術源自18世紀的麥斯麥術。19世紀,英國醫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視發光物體會誘導其進入催眠狀態。他認為麥斯麥術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經性睡眠,因此另創了「催眠術」一詞。

但催眠的內在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術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徹底放鬆,把注意力固定在諸如晃動的鐘擺和閃爍的燈光等某個小東西上,引導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後誘發出昏睡狀態。

催眠前要先測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此類人的催眠**效果較好。在催眠狀態下,人會按照**師的暗示行事,可能會有不良***,因此應該由經驗豐富的催眠師來實施。 催眠術並非所有心理學家必然會的「招牌本領」。

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在心理**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實際上,大多數心理學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術的。他們更傾向於運用實驗和行為觀察等更為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

在國外,催眠術常用於幫助審訊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狀態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況。現在,很多司法心理學家認為催眠狀態下的問訊有誘導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照催眠師的暗示給出所希望的但並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對此持反對態度。

心理學就是偽科學,中科院你們認為呢

心理學不是偽科學。所謂偽科學,是指不能通過實驗證實和再現的。偽科學版 pseudoscience 是已權經被實踐 包括科學實驗 證偽 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所謂理論或假設。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 實踐 性。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

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看愛情,你認為是怎樣的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 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 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 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 過...

為什麼哲學和心理學都認為愛情是一場幻覺?

一,愛情是由緣份而來的心與心的結合而產生愛情,二,由緣份的份量而定之長短與永久,三,份量到止,短淺就走完了愛情變分離,四人身體只是乙個軀體跟本無法長據緣份的輕重和長久,來和去,就是哲學和心理無法控制而就成了所未的幻覺。愛情以人的感覺為基礎,沒有實體,太唯心了。人為什麼會有愛情?請從哲學和心理學兩方面...